“我学的专业到底能做什么?”每年到了秋招阶段,留学生们都会陷入迷茫。
说到底,还是因为对行业和市场需求了解不足,其实在校招中,你的专业能从事的方向,比你想象中要宽得多!
蔓藤选择了八大热门专业分析来看看毕业后,你到底能做什么?
就业情况:
作为LCA前十名中唯数不多的非IT类,会计/审计目前市场需求量还算稳定,17年大约出了11000多个LCA名额,被四大就包了一半。本科和研究生,学校稍微好一点,有点实习经验的,都能找到不错的full time. 有的去industry (甲方) 有的去firm(乙方). 好一点的学校大概10-20%的中国学生能去四大。
在美国,主要求职方向有两块:
审计(Auditor)/税务(Tax Associate)/风控(Risk)/和会计(Accountant)出纳(Clerk)、记薄员(Bookkeeper)等。
前三种在会计事务所比如四大这种会比较多,后几种主要在企业内部。
国内现在比较吃香的应该是先乙方后甲方的这种路线,典型的是先四大/咨询/券商(难度递增)---后企业财务高管。具体可以参考阿里的张勇等例子。
如果考虑以后回国的话,这是条普通人也可以走出来的好路子。
注意事项:
1 在国外没必要特别执着于进四大这件事情,一些boutique firm不管是项目水平还是年薪都比四大好。行业很多朋友告诉我,能找到一个好的老板带你做好的项目更重要。而不是只给你脏活累活干。
2 会计是个很接地气的行业,在北美算是比较有溢价的行业,但在国内基层却不尽然,每年大量的会计毕业生,四大起薪也才五六千。所以早回国还是晚回国,利弊都有。回去太早面临国内毕业生竞争开价高不了,回去太晚可能和国内市场就脱节了。同样四大的,你和国内干了三年的比起来有优势吗?本地业务肯定还没人家熟练。
3 这行能去大城市当然好。选校也尽量靠近这些都市圈,具体可以去查专业排名:推荐城市:NYC, LA, Chicago, SF, Boston, DC.
4 北美很多大学现在大量招收来自中国的会计Master项目学生,有点供大于求了。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尽量去好学校,太差的学校(100名以后)的,慎重吧。如果一心想进四大的话, 可以去他们官网查一查每年校招的target school有哪些。
就业情况:
金融一向是个非常有话题感的专业,因为它总是伴随着投行/券商/trading/HF这种热门字眼,众多学生也会被XX机构误导趋之若鹜。
金融本科还好一些,但一年master很非主流。因为很多市场上不会有专门为金融master开设的职位。要么本科就够了,要么就是MBA类的(MBB, 投行类)或者就是phd做trading, quant这种。
今年H1B报了9600多的FA名额(德勤、高盛、花旗、JP、德意志、UBS等),但你也面临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包括学数学的,这些都不是只有Finance学生才能干的活。

美国MSF就业最好的学校是Princeton, Vanderbilt, WUSTL (C track), UT Austin和哥大的Financial Economics. 如果你进了这几个,恭喜,留下几率大很多,虽然他们每年招收的中国学生屈指可数。
北美最热门的方向无非那几个,IBD, trading, risk这种。但每年招得中国留学生非常少。
回国面就宽很多,四大、投行/券商/银行总部、PE/VC, 企业Analyst都有。
毕竟国内看学历看牌子现象严重得多,而且国内金融体系还在发育期,机会多得多,除了quant这种高阶的。总的来说这专业回国还是比较吃得开的,当然要是比较好的学校了(美国top 30+UT, UBC这种吧)。一般的项目回国和国内研究生没什么差别。
提前准备:
美国想在这个圈子里混好,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个:人脉和个人魅力。
人脉搞定内推和deal,个人魅力搞定同事和上级。个人魅力里面当然包括英文、沟通、领导力这些。说白了,你能不能跟一帮美国人喝着Jameson在pub里看着棒球谈笑风生?
如果一定想留在北美做finance, 实习经验必不可少。因为大多数MSF不是STEM专业,你只有一次H1B抽签机会,一定要提前把握好。
当然如果你想考CFA往Financial analyst方向转也可以,FA每年LCA数量排第十一,大约9000多个名额。
就业情况: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这应该是毫无争议的最轻松专业了。基本上学的都是整个商科中的最简单的部分。
因为毕业后我们是需要和local竞争,最好肯定是拿我们的强项(数理和逻辑等)和别人的弱项竞争啊,如果你拿自己弱项(语言、文化、社会、沟通类)去和别人的强项争。
这个专业case做的好的,数理好的,倒是可以直接和Finance和Econ学生竞争FA和MA的职位。
提前准备:
如果实在感兴趣,可以花多点时间在networking和实习上。争取在毕业的时候能有一批Mentor愿意refer你,同时有很有分量的实习经历,这样就把这个专业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了。
就业情况:
像ME这种从工业革命就屹立不倒的学科,自然有它的道理。任何时候只要有水平的ME都是不用愁的,而且是越老越吃香,想想还是很幸运的。
一个IT公司可能只有几年生命,但要说哪天波音不造飞机了,福特不造汽车了,Cummins不造发动机了,这是难以想象的。
之所以在就业指数上偏低只有0.5,是因为这行业很多军工和航空企业只招收绿卡生,国际学生吃这个亏。
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分两步走,先利用中小公司积累经验换身份,然后再去大公司。这些中小公司大多也都是波音、LM这种企业的contractor. 学到的技能完全是可以迁移的。
中小企业自然起薪就低一点,但拿薪资换时间和经验。等到攒够了,跳去大公司,很多有经验的ME,待遇一点不会比软件工程师差。而且所在行业特别稳定,基本不会经历太大的动荡。
提前准备:
中国ME学生在北美找工作主要靠三大技术:有限元分析FE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流体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和NVH(噪音振动),其中前两个是大头,基本所有公司都要。所以,掌握几个软件是必须的,比如ANSYS/ABAQUS,还有Matlab.
在工作初期,不要太看重薪水,因为大公司你进不去,这时候就是拿时间换空间。一定要多看多学,最好的就是找个senior engineer带着。机会成熟了就可以跳去更好的机会了。
搞清楚自己目标行业的公司分布在哪个区域,比如航空在华盛顿和加州, 汽车在铁锈区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投简历和做networking.
就业情况:
预计未来几年时间就业前景应该会好转一点,因为川普说是说上台后准备进行大笔的基础建设投资,能不能兑现就是另一回事了。

土木在北美分几块,主要是Structural/Bridge/Geotechnical/Transportation/Environmental,还有做Land Survey. 
目前形势上看回国明显前途更好,毕竟房地产在国内的地位不是开玩笑的,比如地产公司的管培之类的。或者各大设计院,中国基建项目的规模和量都摆在那里。
提前准备:
国外的基建不管是规模还是数量和中国都没得比,所以这个行业确实属于没太多想象空间的那种。建议可以考虑回国发展或者往CS以及别的方向转。
如果要来的话,求职方向定位资源行业比建筑行业好得多,所以尽量去石油或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念书,比如科罗拉多、内华达、德州。
就业情况:
在各类留学论坛上,关于EE的就业情况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所以在此不要陈述太多。
我们知道EE专业下的方向很多。这些方向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
基本上在北美分两块:强电(power system)弱电(Analog和digital)以及转计算机系统的(跟ECE有很大交集,主要是贯穿软硬件搞系统)。
还有一些小众方向比如控制、生物医疗、图像处理、光电等。
不管是digital还是analog,电路设计(弱电)都是EE就业的龙头方向,毕竟后面有一些规模巨大的硬件公司支撑。Power system(强电)这一块确实很好,但好像不怎么招国际学生。
控制这种太注重理论的方向出路不好,很多工作机会是军工行业的,对国际学术也不开放,同样的还有图形处理方向。
总体还是硬件不如软件好找,越和计算机靠的近的,机会越多。连搞硬件的phd最后都是去了谷歌和微软这些金主。
但是,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含金量非常高的专业。因此即使目前EE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会转场去CS,传统的EE学生的就业仍然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只要你学校还算decent, 技术还算扎实,去一些大型的硬件公司,诸如Apple, Qualcomm, Broadcom, Texas Instrument,GE,西门子这几个招人大户都是可行的。
总结一下,事物都是相对的。EE再难找工作,跟机械比还是强一截的,和化工/生工/土工比,那就是天堂级的了。
所以如果你是EE专业的话,没啥好担心的,想好要不要转CS然后就放心大胆的来吧。
提前准备:
学好VLSI, Computer architecture, Verilog. 可以应聘的大小公司就很多了,算是EE里最好就业的装备组合了。
注意事项:
别去玩电磁(EM,electromagnetic)、雷达、微波这些,因为职位不多,基本都是军工性质,不是公民或绿卡没什么出路,类似的还有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sing)和控制(Control System).
就业情况:
虽然现在不像三四年前那么夸张,但仍然是毫无争议的北美求职第一专业。
只要你认真准备,提早进入面试流程,有拿得出手的实习,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不一定是FLAG,或者是传统企业/start-ups或是银行。
今年硅谷+西雅图这边的公司看来,各大公司的确有不同程度的缩招,过去那种刷刷题就能随便拿offer,不用onsite就能拿FLAG+MS包裹的时代肯定是过去了。
尤其是其他专业转的,之前没有CS背景的学生来说,请尽早启动校招准备,另外多找实习,哪怕是start-up也行。
提前准备:
实习、实习、实习,众多经验告诉我们这条路最稳妥,即使你是CS水校。
Intern的待遇和公司名气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从这段经历中拿到多少实战经验。有了实习后电面和on-site数量都会大增。
上GlassDoor看看别人面试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网上免费的面试资源大把大把。做几个完整的Project放Github,或者是想办法contribute一些开源项目。面试的时候这些都是很好的加分项。毕竟公司要招的不是会做题的,而是会干活的。
网上很多刷刷题就成功的案例,让你产生一种手到擒来的错觉,其实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家背地里看了几大本书,熬了多少个夜,发了多少paper, 做了多少项目,你都一无所知。所以不要太理想化。
最后给留学生一个中肯的意见:
码农是个可以终生去做的事情,一方面越老越苦(新人永远比你拼比你懂新技术),一方面未来走向还不明朗,因此有机会还是建议多学点Project management和运营的知识。
注意事项:
我们即使假设美国科技行业仍然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长,但按照这几年double的扩招步伐,随着求职人数的每年翻番,就业率也会被腰斩。
看待一个行业,并不能够只看它辉煌的时期,而是应当从一生的角度去考量。
所以,是否要转行CS,不是看你眼前是否能找到个10W+的工作。而是你是否有持续学习的驱动力,是否有不断精进的毅力。
如果没有的话,你能接受一次次的熬夜加班吗?你愿意用下半生的suffer和去交换吗?
就业情况:
这是出国性价比比较高的专业。留学生要和local竞争就要走差异化路线,最好拿我们的强项和别人的弱项竞争。
求职方面,我知道美国学数学的差不多有一半进入了Business+Finance,大约10%去了IT,10%去当数学老师了。还有大概20%会继续深造。
如果你能学好数学建模、数学软件技术、统计计算这三块,基本是不用愁留不下来的,尤其是AI当道的今天。硅谷和华尔街你可以通吃。
华尔街最喜欢的两个专业就是物理和数学,据说分别占了招聘的1/6和4/6. 主要是精算,quant, 买方基金, MBB这种。
即使你没这么top, 全北美也有大量的大数据/算法/machine learning, 还有统计类/BA/Market analyst的职位在等你。
提前准备:
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定要加修一点的统计课。同时广泛学习编程语言。
如果想做AI类的工作的话,可以去coursera把Andrew Ng的课程还有stanford的几门数学课学扎实了。
数学是个特别硬的学科,但如果你想长期走得远的话,建议也别忽视“软”实力的培养。比如presentation啊,writing啊,leadership等。这才是长期set you apart from others的因素。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你最需要的职场信息
点击了解北美最智能的留学生找工作引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