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中国队时隔四年,重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冠军位、与美国队并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们对“奥数”的关注。
毕竟从80年代开始,好几代中国孩子的童年,都绕不过去奥数这个事儿。
本届前往英国巴斯参赛的中国代表队
图片来源:Google
在中国,人们对奥数的情感无比复杂。
家长们对它追捧有加,学生们对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里,它又成了应试教育的标志;还有网友评论说,奥数就像“地沟油”,吃着不放心,想着恶心,但是因为有利可图,还是有很多人争着吃…
图片来源:Google
从1985年开始的全民奥数,到2001年一纸“禁奥令”的诞生,让人“又爱又恨”的奥数在中国始终备受争议。
那么当我们追根溯源,奥数到底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在中国风靡数十年,成为80、90后的噩梦的呢?
从全民奥数的年代说起
只要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中国人对奥数有过何等的狂热。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数学竞赛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广东、辽宁、四川、陕西八省市同时举行。
参加竞赛的,年龄最大的十九岁,最小的十四岁,多数是高中生,也有少数初中学生。
  1978年 全国第一届中学生数学竞赛
图片来源:Google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这次竞赛是我国举行的第一届中学生数学竞赛,其目的就是为国选拔人才,意义重大。
而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以来,截止2018年中国已经获得204枚金牌、179枚银牌、133枚铜牌,将516枚奖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软,冠军的位置更是无人能够撼动。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015年,美国在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夺得冠军。美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是美国自1994年以来时隔21年再度夺冠。
而在这21年期间,第一名几乎被中国包圆了。
图片来源:Google
当时,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20多个学生安心备战,都会给予他们免试上大学的保证。
随后,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5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可以免试上大学。推荐保送和竞赛的关联由此确定下来。
而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很多家长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学”这条“捷径”。
图片来源:Google
在那样一个全民冲刺奥数金牌的年代,不仅国家队选手在国际赛场上肩负起争金夺银的使命,为了能够进入重点中学,普通孩子同样在为奥数付出超额努力。
真正引爆奥数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
当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门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不少优质的学校自行考试,奥数顺势填补空白,成为重点学校选拔尖子生的参考依据。
这使得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学奥数”的高潮,随便问一个“85后”,很少有没学过奥数的。
华罗庚奥数竞赛
图片来源:Google
奥数的狂热是每个人都想要的结果:
国家借此选拔有创新性的人才,学校借此获取尖子生维持升学率,家长借此来保证下一代教育质量并谋求阶级跃升。
在中国这种教育体系下,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之前就得上重点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点初中、重点小学,甚至重点幼儿园。
图片来源:新华网
于是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入学,都是一次竞争,而每一次竞争,都是下一次竞争的门票与优势。在环环相扣的竞争之中,成年人的职场竞争压力,被高效地传递到低年级,甚至本身也成为压力的新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奥数被视为绝对的考核标准,人们相信拼奥数是一条公平的路,起码不拼爹不拼财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枪挣来的,对不对?
图片来源:Google
一代代奥数冠军,却迟迟不见数学家?
当奥数从一种超凡的素质跌落为升学必备的工具,这就宣告它必将走上“异化”的道路。
人们突然意识到,拿了那么多的奥赛金牌,中国却始终没有出现数学大师。被称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迄今没有中国国籍的获奖者。
被孩子们簇拥着的数学家华罗庚
图片来源:Google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1982年获奖的丘成桐为美籍,2006年获奖的陶哲轩为澳大利亚籍,且他们都没有在国内接受教育的经历。
中国获得奥数金牌的学生,虽然也有不少在高校从事数学研究的,但数量和成就与中国队夺取金牌的数量并不匹配。相比于拿奖路上的“满腔热血”,这二十年来中国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似乎显得不值一提。
不仅如此,那些金牌获得者还有不少人滑落人间,成为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失意者”。
 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的柳智宇
在2010年放弃麻省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遁入空门,成为北京龙泉寺的贤宇法师
图片来源:Google
广东一金奖获得者赴美国一大学继续深造时,因精神病问题被迫退学,曾引起各方关注;国际金奖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后变得孤僻,不擅长与同学交流,自问“为啥我只会做题”。
人们不得不承认,从孩子的角度看这种强迫式的、并非基于兴趣爱好的教育模式,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厌学情绪。
图片来源:Google
即便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赛的、被视为绝顶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云皓,在进入大学之后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厌学情绪。
获得菲尔茨奖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毫不客气地炮轰:做奥数竞赛绝对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数学其实是在做研究,而奥数却只是在做题。
放眼望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国家上百个,但只有在中国,奥数才成为了一门显学。包括发展了很多年奥数的美国,都没有形成全民奥数的现象,只是有兴趣的学生参与。
数学家丘成桐
图片来源:Google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也说:“(奥数)本来应该是天才的,考查学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
奥数明明是个小众事物,在中国却变成了大众的狂欢,甚至是负担。
街头补习班广告
图片来源:Google
当家长们投入各种战斗,用培训来填满孩子的时间,对各种社会化考试和证书的追逐,这些都是家长雄心和财力的反映;在各个考场背后,都有专门的培训和课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营销策略里,都有同一个“赢在起跑线”的说法。
如今,奥数在中国已无人不知,“奥数经济”更已蔚为大观。
2016年,有媒体估算,杭州小学生在奥数培训上一年的支出,高达3亿元。举办竞赛能带来高额回报,浙江省的“睿达杯”在2016年有约18万名考生报名,其中4.6万人参加复试,按照初、复试各交30元的规定计算,仅报名费即可得600多万元。为在竞赛中拿奖,家长还要让孩子参加训练营等等,交纳成千上万的费用。
正在补习班上课的孩子们
图片来源:Google
2001年,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达《通知》,全面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但即便奥数遭到打击,随着一篇名为《疯狂的黄庄》的文章在家长群疯传,人们发现,校外奥数的培训狂热程度依然未减。
2016年在位于杭州某学校的华杯赛初赛考场外,
大批候考家长在等待考试结束。
图片来源:东方IC

偏科的数学神童

曾经夺得过两届国际奥数IMO冠军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对奥数曾带来的“高光时刻”深有体会。
付云皓的童年时期正值奥数的黄金时期,小小年纪的他也早早展现出了数学天赋:还不会说话就无师自通学会了四则运算,6岁前读完小学数学课本,参加奥数竞赛,几乎战无不胜
付云皓
图片来源:Google
随后,从华罗庚金杯赛的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初中奥林匹克数学联赛北京市第一,到IMO冠军,无尽的奖项与荣誉给付云皓带来了名气,更让整个家庭沉浸在“培养出天才”的喜悦里
但是纵览付云皓的经历与他的口述很容易发现:
在他生命前20年的时间里,因为太过于投入与数学,显然遗忘了其他科目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除了奥数一无所有。
北京大学
图片来源:Google
即便连续两年获得IMO满分金牌,并因此保送北大,付云皓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多门科目挂科,最后从北大肄业。
在学校课堂上,除了数学以外的课程他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所有人都对这位“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抱着相同的态度,只要数学好就行,所以付云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课程。
当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因为“奥数”让付云皓享受着种种特权,却让他在北大的学习中丧失了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人文教育。
图片来源:Google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唤醒,唤醒对独立、自我、世界、人生的思考,唤醒对选择、抉择的思考,拥有对事物的反思能力、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
对于19岁的付云皓来说,当时并没有重视这一切,“这种课又不是数学课。”随着游戏水平的日益精进,紧接着,他又挂了政治、英语、物理这些「扯淡的课程」,加起来满了十学分,收到了一个学术警告。
图片来源:Google
此后我们看到面对挫折,大学期间付云皓最多的选择就是逃避或者无助地自降标准。
现如今作为一名老师,在高校深耕基础教育的付云皓,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新的目标,只是从某种角度讲,他可能是那个时代教育体制的牺牲品。再有天赋的孩子,也不可轻易荒废全方位的教育,单纯唯成绩论、天赋论,过早默许了偏科,这反而会害了孩子。
奥数本身并没有问题。
这里原本应当是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孩子的舞台,但却发展出变态的选拔考试和各种利益之争,最终透支了孩子的未来,也消耗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能惠及更多学子,这远比金牌数量和排名,更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精英说 那个蝉联国际奥赛满分、保送北大的天才神童,如今身在何处?
人物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都市快报  杭州小学奥数培训市场一年收入至少3个亿
中国之声 中国队数学竞赛“全军覆没”,因为不学奥数?领队回应
文汇报 在美国,奥数不止是华裔家庭的独舞
澎湃新闻 “奥数天才”付云皓们,都去哪儿了?
天啊,居然有人怀念畸形的中国奥数热
“奥数升学”取消了,家长怎么办?
钱江晚报 中国奥数不行了吗?金牌教练:过度培训埋没真正人才
付云皓谈奥数(三):大量刷题只适用于顶级选手之间的竞争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