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的牡丹,到底能不能当国花?/ 图虫创意
牡丹、梅花、菊花、兰花,谁更有资格当国花?吵了一千多年,也该有个说法了。
79.71%的人将“牡丹”选为中国国花。
最近,中国花卉协会发起的国花票选有结果了。
36万人投票,牡丹得到了288747张票,占比近八成,远远超过第二名的梅花(12.3%),后面的兰花、荷花分别只拿到2.48%、1.89%的票数,至于菊花、茶花、桂花、杜鹃花等连1%都没过。
在科普博主“科学未来人”发起的微博投票中,6万人投票,也有42%的人选了牡丹30%的人选了“牡丹、梅花双国花”,只有21%的人选了梅花。
7月23日,牡丹在国花网络投票中排名第一。
看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写于1000多年前的诗,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对国花的想象。
很多网友看到票选还很惊讶,难道牡丹不是国花?
是的,我们至今都没有官方选定的国花。牡丹的民间声望虽然很高,但它冠军地位也不是那么牢固。
1986年,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发起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
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征集,全国各地共有149018张选票(有效票144334张),最后得分排名第一的是梅花,牡丹只能屈居第二。
1987年,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结果公布。/维基
但当年参与投票的人不到15万,怎么能代表当时的十亿中国人民?梅花排名第一,肯定不能服众。
基于同样的理由,牡丹在今年花协的投票中有28.8万人支持,也代表不了14亿国人的选择。
更何况,这次中国花协发起的国花投票,其本身就是有立场的,开篇明义只是“征求社会对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的意见”,因此投票链接前面有大段文字陈述牡丹应该是国花的理由,压根就没给其他选手说话的机会。
而在投牡丹一票的28.8万人里,来自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的网友又有多少呢?
洛阳与菏泽一直在争“牡丹之都”,但这次,两地媒体同心协力为牡丹拉票。
牡丹和梅花,谁也不服谁
毫无疑问,牡丹是最有资格竞选国花的花植之一。
读过中学语文课本的人,应该都记得周敦颐《爱莲说》里面的那句话:“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从中唐开始,武则天将牡丹引入宫廷栽植,这种原产于中国的花就成了唐代诗人口中的“国色天香”。
2008年,河南洛阳国家牡丹园内举行“武皇赏花”大型艺术表演。/ 图虫创意
到唐玄宗时,牡丹的地位一如杨贵妃,人人为之痴狂。
据唐人李濬撰写的笔记《松窗杂录》,前年因《妖猫传》火遍互联网的李白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便是玄宗和杨贵妃在赏牡丹时,命李白作的诗。
天宝年间,白居易的诗中也有记载,花开时节,长安和洛阳民众争相赏花,“一城之人皆若狂”。
当时在花市中,一朵上等的深色牡丹花,价格相当于“十户中人赋”——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十个中产阶层家庭的赋税。
牡丹成了盛唐的象征,当盛唐成为过眼云烟,牡丹的地位亦随之衰落。到南宋时,诗词中最多人吟诵的花,变成了梅花。
杭州灵峰山下青芝坞因梅闻名。/图虫创意
由于南宋国都移至江南,偏安一隅,而本地的梅花不惧风雪,年年先于牡丹开放,越是寒冷,越显傲骨,自然就成了南渡文人寄托家国情怀的象征。
被后世誉为“爱国诗人”的陆游,一生中写了上万首诗,其中写梅花的诗词至少有125首。
其中有北望中原的哀愁,“渡口耐寒窥净绿,桥边凝怨立昏黄。与卿俱是江南客,剩欲樽前说故乡”;也有力挽狂澜的豪放,如“了知一气环无尽,坐笑千林冻欲僵。力量世间谁得似,挽回岁律放春阳”。
更多的时候,梅花是士大夫个人审美与修养的象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山园小梅》一出,梅花几乎成为了隐士生活的标配。
唐寅《梅花书屋》图。
苏轼更提出了“梅格”的说法,梅花在他的笔下,表面上虽有“小红桃杏色”,本质上却是“孤瘦雪霜姿”的不俗女子。对“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来说,梅花可以说是他的知己了。
如此说来,梅花最适合作为国花?也不尽然。
苏轼的诗就透露了梅花当选国花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梅花的外观和桃杏相似,辨识度不高。
博物学者张辰亮也指出,梅花和樱花都属于蔷薇科,形成图案之后,不熟悉两者特征的人很容易混淆。
梅花是几乎没有花柄的。
在这一点上,特征更鲜明的牡丹可以扳回一城。但牡丹作为国花,也并非没有“污点”。
洛阳本地学者扈耕田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大约从元代开始,开花时艳丽、奔放、千姿百态的牡丹,开始成为个人世俗情欲的象征
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元杂剧中有不少台词和剧情都可作为明证。如此说来,牡丹作为国花,似乎也不是很得体。
由于这些历史纷争,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牡丹和梅花孰优孰劣,一直争论不休。
2012年,山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图虫创意
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程杰教授指出,元代马致远写杂剧《踏雪寻梅》时,让不同年代的孟浩然、李白、贾岛、罗隐四人在剧中争论过一番。
最终也是谁都说服不了谁,只能由晚唐的贾岛、罗隐和稀泥,将牡丹和梅花并列第一,“亦无高而无卑”。
即使如此,牡丹和梅花也还不能坐稳国花的位置,还有一大波竞争对手等着踢馆。
故宫的梅花。/ 图虫创意
第三名到底是什么花?
正如中国高校前两名永远是北大和清华,第三名则有不下于五家,中国国花的种子选手里,有信心说自己是探花的,也有不少。
首先要说明的是,“国花”二字,是明代中期才出现的。
程杰指出,当时所谓的“国花”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花,只不过是出类拔萃的意思,跟“国士”“国色”“国香”一样,在政治和文化意义上代表一个国家的“国花”,是民国初年才出现的。
第一个被提出来代表中国的花,是稻花。
《生命世界》杂志刊文
1912年,《少年》杂志上有一篇无名氏的文章《民国花》提到,北洋政府“嘉禾勋章”上的稻花体现了重农和平等的思想,可称为“民国花”。
这一建议虽然没有得到多大重视,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念念不忘。
2015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刊物《中国稻米》的主编庞乾林在《生命世界》杂志发表文章《稻花,可以做国花吗?》,重提“稻花作为国花”的建议。
最后,文还把牡丹和梅花批判了一番,认为牡丹地理分布不够广泛,而梅花格局太小,都不如喂饱了中国人的稻花。
如果稻花成为国花,周杰伦粉丝就开心坏了。
此时牡丹和梅花也被作为“国花”提了出来,理由和宋朝时大同小异。
有意思的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国花竞选舞台上横空杀出了一个骨骼清奇的选手——菊花,赞同者还很多。
据程杰考证,1923年,陈秋水就在《小说新报》上发表了文章《尊菊为国花议》,认为牡丹是封建时代的象征,而今共和已立,应该选择菊花。1925年,诗人胡怀琛进一步归纳了“国花之选,舍菊其谁”的四大理由:
第一,菊花开于晚秋,自甘淡泊,不慕荣华,足征中国文明之特色;
第二,菊花有劲节,傲霜耐冷,不屈不挠,足征中国人民之品性;
第三,菊花以黄为正色,代表黄种人和黄帝子孙;
第四,盛开于重阳节,与当时的双十节大致重合,可谓适逢其时。
清代吴昌硕《菊花图》,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馆。
论姿色,论品格,论历史文化,菊花确实可以和梅花、牡丹一战,且在普及度上还完胜梅花和牡丹。陶渊明、李清照和黄巢歌咏菊花的诗,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但胡怀琛没能想到,21世纪以后,菊花在中文流行文化的语境里会变成另外一个不甚雅观的意思,而且早已被日本皇室抢注为家徽。这可能是国内的菊花协会最郁闷的地方。
因为当下的“国花”争论,很大程度上由各类花协、花会、花植研究所主导,其中声量最大的当属中国花协旗下的牡丹芍药分会梅花腊梅分会,前文所说的《中国稻米》杂志也想来掺和一脚。
当然,他们很少会像知乎博主,答题前先声明“利益相关”,常常各自为战,吵个不休。
郑板桥绘兰花,藏于故宫博物院。
无论如何,尴尬的菊花,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参与论战的资格。1987年时,菊花还能排全国第三;2019年,菊花跌至第五,票数不值一提,取而代之的是兰花。
可惜,由于新加坡国花是“卓锦万代兰”,兰花作为中国国花也缺乏唯一性。
既然单挑不行,那组队PK可以吗?牡丹和梅花谁也不服谁,那并列当选总可以了吧?
那更没完没了。
2018年12月22日,武汉,“皇家气象:沈阳故宫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在武汉博物馆展出,这是一顶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女帽。/图虫创意
为何非要选国花?
从八十年代至今,人们对于国花应该选什么,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其中包括不同的双国花、多国花组合。
2005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园林界人士紧锣密鼓地筹备国花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带头发起了《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首次正式提出了“双国花”的方案。
不过,这个主张引起了一些专业人士的反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就提出了牡丹和梅花的排序问题,谁应该排在前面,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陈俊愉作为中国花协梅花蜡梅分会会长,自然将梅花放在前面;而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秦魁杰干脆不同意“双国花”方案,坚持认为单一国花才是最恰当、最主流的选择,言外之意,“我们牡丹当仁不让”
不同的花往往象征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懿传》

双国花方案,最终又陷入了牡丹和梅花谁更有资格的争论中。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有人还提出了“一国四花”的主张,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同时列为国花。
还有人建议,可以加一个C位,以牡丹为主,配上兰花、荷花、菊花、梅花,形成“一国五花”。
北京奥运吉祥物有五个,国花选五个,与五星红旗对应,也顺理成章。但这样一来,本来与牡丹并列的梅花就变成了配角,喜欢梅花的人必然不太乐意。
《步步惊心》中的白雪红梅。
说到头,民间机构和专家年年推动“国花”评选,都有各自的小算盘。
国花设立以后,相关的旅游业必然会发展起来,所以地域性更强的名花,往往会更加积极地“申请”国花。
1994年,洛阳市曾设立“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甚至联合多个省市筹办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弄得好不热闹。
如果牡丹成为国花,洛阳人自然喜闻乐见,但中国地大物博,民族多元,注定很难找出一种花代表全体国民,让每个民族、每个地方的人都满意。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市花,各美其美,不也很好?
国花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翻来覆去争论不休,网友们也看烦了。今年重提旧事,很多人就提出了别出心裁的候选名单,比如“有钱花"。
今日中国,还有什么花比“有钱花”更受人欢迎?
参考文献
《“国花”投票揭晓,两座城市杠上了》,每日经济新闻,2019-07-23
《唐代权贵炒牡丹:一城皆若狂,王侯为之贫》,网易历史,2018-04-26 
《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程杰
《墨梅画禅与比德写意:南北宋之际诗、画、禅之融通》,张高评,中正汉学研究,2012年第一期
《朱淑真梅花诗探析──兼论梅花诗发展略述》,吕皓渝,《人文与社会》学报第三卷第一期,二○一二年十二月,页 63-89
《中国国花溯源》,扈耕田,《民俗研究》,2010年第四期,页120-131
《国花评选引发院士争议,梅花派、牡丹派针锋相对》,北京科技报,2008年05月30日
✎作者 | 张家明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真正的谍海风云,影视剧拍不出 | 硬核读书会
不管你多爱狗,别拿我的命开玩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