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2019年第14期(总第131期)。
记者_张影  
编辑_希声狸 
 供图_Sylvia  
设计_刘子琛
留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在全球知名高校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漫步异国他乡的街头体验多种文化?抑或是利用留学的机会,来一次世界各地的旅行?选择了出国留学,不管他人曾为你提供过多少经验,最终,真实的留学生活只能自己体会。而面对留学这段经历,每个人的评价都会有所不同。
《留学》记者采访了刚刚从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以下简称“莫斯科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毕业回国的Sylvia,与很多留学生所说的“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不同,她的回答似乎有那么一点儿“负能量”。
既陌生又熟悉
“慢吞吞”的俄罗斯
四年的学习与耳濡目染,让莫斯科成为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Sylvia从课文中、电影里和老师学长们的描述中接触到了俄罗斯的各种形象,也似乎触摸到了莫斯科这座城市的边缘,并抱着这种向往,踏上了北京往莫斯科的漫长旅途。
在Sylvia眼中,莫斯科作为东欧地区第一大城市,并不符合一般人对“大城市”如纽约、东京或是她的家乡北京的一贯印象。莫斯科的生活有些“慢吞吞”。
第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管理员告诉Sylvia,她需要先人工登记借书证信息,再将所需书目告知管理员,等待管理员在书架上找到书本,再登记应还日期。尽管曾在课文中读到类似的流程,但真正操作起来Sylvia还是有些不适应—她的本科学校早已实现了图书自助借阅,即便是十几本书也只需要几分钟扫描时间即可借出。
这种“慢”在办理银行卡时让她印象更为深刻。银行工作人员为她登记好护照信息后,让她取号并输入所需信息,随后通知她需要等待三个工作日才能拿到卡片。“回国之后我去银行办卡,总共也就用了五分钟。”Sylvia对记者说,“没有电子化联网和人工智能服务,一切都真的太慢了。对于习惯了网络便利的中国人,这真的很难接受。”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宿舍管理和各类证件注册盖章等部门,而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是老年人。在她看来,这主要是为了保留更多的就业岗位,让退休人员还能找到工作补贴家用,毕竟“在莫斯科一月的退休金折合人民币大约只有1200元,莫斯科的物价却那么高,只能重新工作养活自己”,她认为,这一现象主要还是政府妥协的后果,要想在当下保留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只能委屈一下年轻人,拒绝早已是全球趋势的电子化和智能化。
“在俄罗斯要想办事,光是盖公章都要跑好几个地方。”Sylvia叹了口气,“这也是我回国找工作的一大原因。”
陌生而熟悉的还有莫斯科漫长的冬日。在一年中,莫斯科的供暖从9月底持续到来年的5月,以往在电影中见到的皑皑白雪,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陪伴着她,在她眼里,原本电影中的美丽雪景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困难,“雪一直下,道路永远清扫不干净,每天上课回来都是满地泥水。出门一趟很费力,冬天就常常待在家中。”
在国内读书时,Sylvia听过有关莫斯科大学的许多故事,这所由俄罗斯著名科学家、语言学家莱蒙诺索夫主持创办的大学,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悠久的历史、诸多杰出的人才和古典美丽的校舍,但这都只是表面的特点,身在其中学习生活时,莫斯科大学又展现出了更为细节和生活化的一面。
“莫大将所有中国留学生安排在一起,那座宿舍楼非常老旧,我们开玩笑说这大概是当年爷爷奶奶辈留学苏联时住的房间。”她说,“宿舍楼里不仅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还是男女混住,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有些挑战性。而且宿舍卫生条件并不好,洗漱不方便,蟑螂总是无法清除干净,虽然学校很美,但居住条件却很差。”一段时间后,她选择了与两位中国同学一起租房。
不过,莫斯科也有与书本印象符合的地方。Sylvia说,莫斯科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等博物馆都是值得多次拜访的艺术文化圣地,莫斯科各大剧院能欣赏到世界顶级的芭蕾舞剧与其他各类优秀演出,“如果你热爱俄罗斯文化,醉心于艺术,一定非常喜欢莫斯科。”Sylvia有些遗憾地说,“可惜我对这些并不是太感兴趣,因此在留学的两年里没有去过剧院。如果你像我一样,可能享受不到俄罗斯最为优秀的一面。”
“学业繁重的冷门专业
让我‘恨’上俄语”
谈及专业选择,Sylvia表示,莫斯科大学现在约有2500名中国留学生,社会、翻译和新闻三大专业更是“人满为患”,中国学生众多,如果不去主动交际,多半只能生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俄语能力和研究水平,她选择了世界政治这一“冷门”专业。
由于该专业中国留学生人数极少,因此老师并不会对留学生有任何“特殊照顾”,而且老师授课时默认学生均来自本专业,课程内容难度很大的同时又要使用俄语学习专业内容,虽然已经在国内一流高校学习了四年俄语,Sylvia还是感觉非常吃力。
“我经常学习到凌晨,考试周就更不用说。”回忆起两年的学习,Sylvia说,“以至于选择新闻系的同学经常说,我们俩简直不像在同一所学校留学。”
她说,有些同学选择中国学生较多的专业当然有一定的好处,比如生活上有人帮衬,学习压力也不会特别大,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院系要轻松一些,但如果没有坚定的学习信念,也许会导致最终没有学习到应有的专业知识。
说到自己的专业,Sylvia说,这是她留学生活的最大收获,比起相对轻松的专业,她还是宁愿选择“虐我千百遍”的世界政治。但她也提到,最终自己没有选择俄语相关的工作,也与留学这一经历有关。“如果对俄语没有真正的兴趣,那么留学可能反而让你‘恨’上俄语。”
她表示,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对俄语学习抱有热情与信心,否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凑合毕业,就是在繁重的学业中消磨自己曾经的热爱。
多面俄罗斯
有感动也有危险
留学生活自然少不了与当地人交往,对Sylvia而言,课堂内外给她的感觉截然不 同。
在莫斯科大学的课堂上,接受高等教育俄罗斯同学们都很友好礼貌,遇到不懂的难题也会给Sylvia提供一些帮助,老师的认真负责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笑称自己遇到了“魔鬼导师”,经历了早出晚归埋首图书馆的几个月,论文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才被老师允许通过。
“当我经过十分漫长的查资料、改论文的过程后,老师说出‘你的这个版本好多了’时,我真的如释重负。”Sylvia在朋友圈里这么写道。留学两年,她的朋友圈多半都是在分享论文写作过程。
俄罗斯人的爱国情怀也让她赞叹不已,在5月9日举国庆祝胜利日时,俄罗斯各地都会举行“不死军团”的游行,居民们手举曾参加卫国战争亲人的照片走上街头,纪念当年无畏的苏联红军为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在平时的生活中,俄罗斯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非常强烈。”Sylvia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年轻人所不具备的,我很羡慕这一点。”
不过走出课堂,在国内活泼开朗的Sylvia坦言,由于文化上的隔阂,虽然她与俄罗斯同学交流并无障碍,但很少会一同出门,她难以融入俄罗斯人的交际圈,也因此没能交到知心的俄罗斯朋友。“毕竟,我们不是‘自己人’。”
Sylvia回忆,普通俄罗斯人并没有那么热情友好,留学生在街头甚至还会遇到一些人身威胁。她说,自己的两位女同学在街头就曾分别遇到过歹徒,被人从背后抱住试图拖走,幸好两位同学都躲过一劫,没有发生意外。
“我平时非常注意安全,天黑之后从不会一个人出门,白天也是尽量结伴而行。”Sylvia表示,她对莫斯科的安全状况并不乐观,在她的印象中,莫斯科当地的反华情绪比较严重。“在街头如果向女性问路,只有年长的俄罗斯女性会比较冷漠地回答,而年轻一些的则会直接走开,有种把你当成‘瘟神’的感觉。”
但即便已经非常谨慎,在校园内她还是遇到了偷窥事件。“由于一开始我住在宿舍,条件比较差,洗澡只能去一楼的浴室,我曾经两次在浴室跟偷窥者面对面,当时真的被吓坏了,只能自己回宿舍流眼泪。”回忆起这些,她仍然心有余悸,这也是她搬出宿舍与同学一同租房的主要原因。
留学之前
需要正确评估风险与困难
总结自己的留学历程,其中有苦涩也有美好,Sylvia说,对于这个选择,她其实有些后悔。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毕业,但她已经决定放下俄语专业,与俄罗斯说句“再见”。Sylvia说,在国内看到的留学生生活,除了辛苦的学业之外,大多还是美好光鲜的一面,但只有亲身体验真实的俄罗斯与莫斯科,才能了解俄罗斯留学生活的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最终让她放弃了俄语。
“当初我因为对未来比较迷茫,所以决定继续学习,因为错过了国内考研的时机,个人成绩也不算优秀,于是选择了出国留学。但现在想想这个选择其实有些仓促,也对自己不负责任。”Sylvia说,“如果我当时选择工作,可能就会对留学与否有更成熟的思考。”
Sylvia说,后悔其实还是因为留学生活遇到的艰难和风险超过了学习的收获与快乐,莫斯科生活的各种不便和各种负面的心理体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让她产生了抵触情绪,最终她果断放弃了俄语。
“或许我不是一个典型的留学生,因为我的感受太‘负能量’,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体会,我不想隐瞒。”Sylvia笑着说,她知道还有很多同学为了逃避踏入社会或是其他一些原因选择留学,对于这些同学,她想说的是,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留学将会面临的风险与困难,想一想自己真正的追求为何,尽量不让自己后悔,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活对人生有所助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