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的创造者和城市扩张的推动者。而一个城市,能否善待所有企业,能否愿意等待中小企业成长,能否给予真正的支持与培育,则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文章授权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  慕峰
201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既是代表中国地产经济开端的房改启动20周年,又是对全球格局造成根本影响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不能忘了,今年还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注定,这是一个变法年、改革年。

大改革年的两会前夕,一些不起眼的小新闻,却是大新闻,一些看似地方的新闻,却注定关系全局。
1月23日,上海市长应勇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要聚集更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喜爱热点的金融资本,对独角兽三个字极为敏感,对隐形冠军,大部分并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1月24日,“重要人物”刘鹤,在达沃斯发表重要演讲,世人皆知。当天,浙江省政府下发了一不太起眼的文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很多人不会在意,不看内容,还以为是在喊亩产上万斤的口号。但这份文件,堪比1998年房改启动文件,未来,我们将充分见证它的前瞻性和重要性。先行先试,自浙江始,毫无意外。
1月28日,前财长、现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从财政、货币、金融监管等与他目前职责不相关的领域,发表演讲,释放大量信息。这个级别的官员,谨言慎行,轻易不会大谈不属于自己分管领域的事,大谈特谈,别有深意。

只有不懂中国的人,才会认为这些事没有关联。
今天大多数人,只有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才会去独立思考和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还是读网络快评和各种段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2017年才开始着急买房的根本原因。
如果现代城市有细胞,那么这个细胞一定是企业。在探讨城市的活力之源这个问题时,很自然的会联系到企业。大都市与大企业的关系是怎样的,大企业是否一定坐落于大都市,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当我着手整理Fortune 500与大都市圈的数据时,一开始就犯难了。
连续四年在Fortune 500排名第一的沃尔玛,总部却在一个叫做Bentonville的小镇,这个小镇只有3万人,并且,它不属于美国任何大的MSA区域,Bentonville隶属的Fayetteville-Springdale-Rogers(MSA),2016年的人口也只有52.5万。是的,世界五百强排名首位的沃尔玛,是个彻头彻尾的乡镇企业。
Sam Walton在创办沃尔玛后,一直没有离开Bentonville,通过早年开始布局的大型网络数据系统,Walton家族仍然在小镇上管理着全球第一大商业帝国。我甚至为此阅读了Sam Walton的自传,以试图去了解这个长盛不衰的家族企业是如何将生意从一个3万人的小镇做到了全球。
所以我几乎是在一边整理大企业与大都市的关系,一边发现大企业可能与大都市不一定有很强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看,究竟那些没有在大都市设立总部的Fortune 500,会是坐落于何处(国内绝无仅有,点击查看大图):
单从人口来看,这实在可以说是一个乡镇企业集中营。NIKE、陶氏化学、Tesco、阿斯利康、嘉能可、雀巢、Inditex、米其林、百威英博,这些领先的全球企业,甚至可以说缺了它们这个世界就可能暂时玩不转的企业,总部都位于人口不足100万,甚至某些还不足50万的中小城市或者小城镇。
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并不一定只能发迹于大都市,也不必然做大之后就一定要搬到大都市。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小地方是如何允许这些小企业慢慢做大到世界五百强,而没有在它还弱小的时候就被涸泽而渔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充分理解一下浙江“亩产英雄”文件背后的深意。“亩产英雄”文件规定,到2020年,对浙江全省所有工业企业、大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以及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小微企业园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等,全面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来配置资源。
十九大以来,一直强调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怎么转型,怎么判断是否高质量,浙江做出了精细化的示范。亩产效益,就是亩产(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效益,包括亩产增加值、亩产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单位排放、R&D经费支出占比6项指标。评价亩产效益之后做什么?直接实行差别待遇。在用地、用电、用气、排污等指标上进行逐级倾斜。
以往大企业才能优先从政府手中拿到优势资源和优惠,这种求大求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考核标准,导致企业普遍倾向于高负债,先负债做大,拿优惠政策,继续做大,做大干什么,拿地,土地捆绑金融,坐地起价,脱实向虚,最后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地价越来越高,金融通道越来越high。
小而美的企业不但永远长不大,连生存空间都没有。在以往的体制下,可能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哪怕半个世界五百强吗?显然没有任何希望。
但按照亩产效益评价标准,小而美的企业,会拥有极大优势,大而笨的企业,将首次处于劣势。如果你仔细阅读,还会发现,这份文件中还提出,“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什么意思?这就是开年三篇文章反复讲到的,都市圈的实质内涵,在于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而要实现自由流动,就必须突破原有行政规划的限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不再以行政区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依据。也就是说,浙江将深入推进“省内开放”。
这只是喊喊口号吗?绝对不是。在“亩产英雄”文件下发的前一天,浙江省经信委公布了《2017年浙江省“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第一档企业名单》(http://www.zjjxw.gov.cn/art/2018/1/23/art_1097559_2675.html),一共7,885家企业。是的,这不是心血来潮,已经先行先试一年了。
还需要强调一点,实行亩产效益评价的服务业企业,是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金融和地产的捆绑,席卷了实体的利润,把它们排除在资源倾斜政策之外,非常清楚的表达了浙江省政府的意图,资源和优惠是给实业的,而不是给金融地产的。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久违的“县域竞争”。
让我们回到乡镇Fortune 500的案例。在国外,这些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怎么去满足这些大型企业总部的日常需求呢?举个中国化的例子,你让我在小镇办大企业,我的员工问,学区好不好啊?于是,按照中国思维,我随手查阅了上表美国几个小城的学区情况,通过www.greatschools.org,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像Bentonville、Omaha、Midland这些小城,学区质量好得不得了,考虑到当地人口数量如此之少,企业实力又如此之强,难免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是的,公共资源就应当如此倾斜。所以,让好的企业去建设属于自己的社区,这样的“企业办社会”,也应当是未来的方向。
当然,要承认,大部分Fortune 500还是在大都市的。即便企业总部是在小城镇,业务也离不开大都市,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我还是做出了Fortune 500与全球大都市之间的关系图,(国内绝无仅有,点击查看大图):
整理上面这张图,着实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掌握Fortune 500全貌,非常有意义。简言之:
1、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电力等大型能源企业,以及主要金融企业,基本都在榜单中,体型越大的国家,这类企业受益越多,这是基础设施行业的先天优势。
2、除美国、德国外,其他国家的上榜企业大都集中在个别大都市。这是经济的区域性是否均衡的又一个反应。能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之外,培育出更多本土的大型企业,是能否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的关键,也将是影响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关键。
3、美国上榜132家公司,中国上榜115家公司,日本上榜51家公司,列前三位。Fortune 500杂志对此的评价是,“虽然中国在上榜公司数量上远远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是除了金融业,该国上榜主体是10家电子和通信行业公司和1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来自具备创新能力的优势行业;作为对比,中国除了金融业,最多的行业分布是19家能源、炼油、采矿公司和14家房地产、工程与建筑公司。”
从Fortune 500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未来在IT、医疗、汽车、食品等领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尤其考虑到中国本土的市场优势。如何看“高速”向“高质量”转型成功了,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榜单上的中国企业,能不能变成高质量的企业。
4、金融与实体恒强的,只有美国(但要占领华尔街的,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也是美国)。实体恒强,金融全面服务于实体的,只有德国。实体还有些实力,但总体已让位于金融的,是日本。日本目前在汽车行业依然强大,包括特斯拉的电池仍然由松下提供。除瑞士等个别小国外,凡以金融为主的国家,区域不均衡情况都很严重。穷国也有大都市,资源集中起来,都有大都市,大都市以外有什么,就不好说了。
如果仅是关注超大型企业,并不能反应一个经济体的全貌,而人口众多的大国,也不可能寄希望于依靠少数大型企业去解决大部分就业问题。如前所述,德国都市圈的均衡发展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收集相关数据就成为自然的选择。幸运的是,德国的Hermann Simon教授早在30年前就开始研究德国的Hidden Champions,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被上海应勇市长念兹在兹的“隐形冠军企业”。
Simon教授认为,德国拥有大量的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是德国经济长盛不衰的关键。它们集中在制造业,以家族企业为主要形态,普遍拥有数十甚至上百年历史,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在经营中十分重视研发费用投入,以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这些企业大多刻意保持低调,不追求上市,只在本行业持续耕耘(这个标准,是不是感觉跟“亩产英雄”很相似)。在Simon教授的著述中,并没有反应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地区分布,于是我加以整理,形成了以下数据(国内绝无仅有,敲黑板,划重点,点击查看大图):
每当看到这张图,我都会心生感慨。拥有全球60%市场份额的热成型包装机制造商Multivac,位于只有2000人的小镇Wolfertschwenden;全球最大的口红生产设备制造商Weckerle,位于只有3000人的小镇Weilheim;已经有100年历史的全球最大的购物推车和行李推车制造商Wanzl,位于只有7000人的小镇Leipheim;而中国父母们耳熟能详的Hipp,也不过是坐落在只有2.5万人的Pfaffenhofen。
要知道,今天已经位列Fortune 500的SAP,曾经也是在这个表单中的中小企业。中国堪比欧洲的版图和巨大的市场,能否在更多的地方培育出这样的Hidden Champions,将是实体经济是否健康,区域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避免重蹈日本超级都市老龄化覆辙的关键。我认为,中国的“亩产英雄”在哪里,未来的Hidden Champions就将在哪里。
其实,中国工信部早在2016和2017年就分两批公布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坦率的讲,根据Simon教授的研究,德国的Hidden Champions之所以能够发展数十上百年,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自己不愿暴露自己,我认为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应当做的是提供能够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土壤,而不是将他们列举和暴露出来,尽管基于中国的国情,这可能是为了给予资源倾斜,但不要忘了,短视的金融资本,恰恰也在伺机而动。
如果在没有配套的资源支持(包括长期金融支持)政策出台之前就加以暴露,又将掀起一波炒作的高潮。真正要培育隐形冠军,有形的手恐怕还要收回去一些。像浙江那样具有可操作性的亩产政策,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此外,我不知道,那位每天鼓吹只有超大型都市才有利于人才聚集、企业发展,上海不规划5,000万人口就是资源浪费的“经济学博士”、“人口学专家”,有没有机会看到本文,如果能够看到,面对这些身在小镇的Hidden Champions和Fortune 500,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斯坦福真的好意思让你说是从他们那里毕业的吗?
在此,我不由得要放出下面这张图(Fortune 500整理):
我不知道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如果一个国家利润率最高的企业都是金融企业,这个国家还会有前途吗?德国和中国的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几年前,我访问PwC德国分部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提及德国知名企业名录时,他们只介绍了安联保险这一家金融机构,其余都是实业公司。而在BMW总部访问时,他们不断强调,由于老龄化问题,德国企业非常缺乏年轻的工程师,希望通过引进人才来加以补充,非常认可中国人的素质和勤奋,但也非常遗憾于中国学德语的年轻人太少。在走访了多家德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后,他们没有一家主动提到跟金融有关的任何词汇。这样的国家,经济怎可能不强劲?金融危机于它又何干呢?
为作进一步横向比较,我又整理了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数据。日本产业经济省于2014年评定了“Global Niche Top 100”,可以看作是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名录(国内绝无仅有,敲黑板,划重点,点击看大图):
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高度集中于三大都市圈,其余地区很少,这是区域经济不均衡的突出表现。日本的核心都市圈战略,使全国大部分资源聚集于东京、京阪神和中京三大都市圈,导致三大都市圈外首先进入老龄化,中小企业无法落地生长。
再加之广场协议之后的地产和金融泡沫,错过强化实体的黄金期,当德国无视金融继续埋头于实业,继续将中小实体企业干成百年老店、隐形冠军的时候,日本在地产金融的泡沫中醉生梦死,等醒来时,区域不均衡和老龄化已经无法逆转。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的确早已是两个世界。尽管,中国与日本,仿佛也还隔着一个世界。
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的创造者和城市扩张的推动者。而一个城市,能否善待所有企业,能否愿意等待中小企业成长,能否给予真正的支持与培育,则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
中国,已经走过了钢筋水泥的拐点,过剩的低端产能和天量的债务已经无法维继。要想拥有健康的实体未来,既需要对金融乱象进行监管抑制,更需要有让中小企业成长为old money的耐心和毅力。让我们多一些隐形冠军和亩产英雄,少一些独角兽吧。
* 本文由太阳照常升起(ID:Thesun_also_rise)授权发布,作者, 慕峰。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造车战争
要上市,就上创业家
商务合作:15801105017(微信)
↓↓↓创业家,最懂创业者的资讯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