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75% 的咖啡连锁店在500米 范围内,都至少有 1家 麻辣烫,城市的消费升级和降级总是相伴而生。
“征战北五环”的 30万 回龙观、天通苑居民,工作日早高峰和晚高峰分别比望京居民早0.5小时 开始,晚 1小时 
结束。

在 256首 关于北京的歌曲和 98首 关于上海的歌曲中,北京歌词中出现了更多“去”与“留”的挣扎,北京歌曲中,“离开”的相对词频比上海歌曲高 13.5% ,“留下”的相对词频高 7.2%。
......
真实的城市,真实的生活,能用数据描述吗?
除了不断扩张的城市版图、越来越密集的人口、车量和设施,那些复杂的情绪、现实的选择、生活的洪流,又留下多少数据的脚印?我们的城市,有可能借“数字解读”,解决已有的问题,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吗?
本期《AC建筑创作》关注城市规划领域的新动向:应用新数据帮助规划师感知城市,塑造城市。
我们报道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和实践,呈现身边正在发生的、基于数据的规划尝试,品味这些尝试是否在悄然改变我们看待城市的视角和城市生活本身。

“数眼”下的城市
大数据与规划转型
大数据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会展现出怎样的面貌?
带着这份好奇心,我们与5位规划、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在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大数据介入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下文简称“北规院”)院长施卫良为我们解读了“城市规划转型中的大数据规划实践”,结合北规院在城市不同尺度上的数据实践,分析了大数据对规划领域的核心贡献,以及规划领域大数据创业公司的前景。
2018 年,《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公布,街道分类的部分采用了大数据的研究方式。新的分类工作采用“交通功能”和“场所功能”两个维度,结合其它具体职能通过构建矩阵确定街道类型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茅明睿是一位从北规院走向市场的大数据创业者,在规划行业的头部设计平台工作16年后,他感受到“大数据”和“网络社群”的力量可能给城市规划带来更大增量价值。创业后,茅明睿从幕后走向台前,直面“存量规划”的需求,探索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新方法。这位“非典型”规划师,已经做好准备,直面复杂又充满生机的现实。
2018年,“城市象限”在鸭子桥社区进行调研,团队成员根据居民日常活动轨迹的空间节点,分析出社交网络,这项工作有助于确定空间节点设计优先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龙瀛和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副教授盛强是两位在城市数据研究领域有鲜明研究方向的青年学者。龙瀛在清华大学推行多种方向的数据研究,他认为超越传统规划领域的“新城市科学”将在未来的十年崭露头角,对城市产生切实的影响。
2013年10月,由龙瀛创办的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City Lab,BCL)成立,这是一个致力于定量城市研究的学术网络,专注于运用跨学科方法量化城市发展动态,最终建立起可持续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方法学基础。
盛强则在教学和实证研究中广泛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他认为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建筑学向人本主义转变,未来的城市环境营造中,“空间核算”将和“结构核算”成为同等重要的环节。
在一项针对回龙观地区菜市场需求的调研中,调研人员以地铁站为原点,比较出站人群到达菜市场的距离,并考虑建筑体量的因素,得到一定距离范围内菜市场的平均需求指数
北京市商务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褚志磊,作为城市数据研究的委托方,与我们分享了利用大数据编织北京的商业设施网络的实际项目,除了发现“北京在各种生活服务设施中,只有美容美发设施数量高于上海”之外,对大数据为探求城市商业的逻辑创造的新课题,新契机充满信心。
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街区商业数量对比

城市观和产品线
“城市象限”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尝试,需要与各种因素短兵相接。
  • 哪些数据能帮助规划师认知复杂的城市?
  • 怎样快速、有效地获取这些数据?
  • 如何用数据提升城市运营品质?
看似琐碎的现实矛盾,包含着规划创新要解决的两个终端:用形而上的“城市观”做判断,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形而下的“方法论”,用可操作的工具适度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现实问题。
城市象限面对从“空间生产到空间运营”的规划转型背景,提出了城市治理需求的四个层面:
  • “感知”城市,BCL数据(网络定位服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可以通过感知到个体的移动和行为,让市民参与到规划当中,表征城市运行状态;
  • “认知”城市,用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城市观解读数据,客观判断城市运行状态;
  • “优化”城市,着重改善人的感受、意识、社会关系,并用数据科学模拟和推演规划设计和治理政策效果;
  • “评估、监测、反馈城市规划实施”,让规划更加可量化、可评估、可跟踪、可反馈。
“城市象限”提出的“新型城市科学”的四个层次
这四个步骤不仅在逻辑上相互衔接,还有一系列数据产品和系统产品支撑,每个产品都分别对应城市治理的其中一个步骤,并且能够实现与上下游工具实现数据对接。这个可以持续迭代的系统,就是城市象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

“下社区”和“玩数据”
两组初见成效的规划实例
“社区治理”和“城市问题”,是“城市象限”实践的主要阵地。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利益主体”单元,拥有共同身份、共同利益、共性诉求、共性问题的市民群体,需要在城市存量时代与政策制定者之间重建对话机制,更好地共享一个地域空间。
本刊着重介绍了城市象限在《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建立的城市体检与综合治理平台,以及团队在北京市西城区鸭子桥社区自发进行的数据研究和社区体检。以上两个案例综合呈现了“大数据”和“厚数据”的社区研究策略:
“城市象限”在对回龙观天通苑超大社区的研究中,借助软件工具对多个社区指征做了动态监测,客观展现了社区运行的现状,建设“自行车高架线路”的规划建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的;
通过大数据调研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各镇街画像
而鸭子桥社区的调研,更加强调社区规划师要放下已有的经验范式和主观判断,真正通过理性的视角、量化的研究方法和全方位的社区感知,“人肉”收集数据,发现社区真正的问题所在。这两种方式反映了当下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城市象限”在鸭子桥调研中,曾到街道上清数和标示狗屎,并称其为狗屎变量。这是一个大数据很难提供给观察者的信息。但是狗屎变量是一个与社区生活息息相关的线索细节:狗屎多的地方不仅说明此地点卫生情况堪忧,也从侧面反映出遛狗人的活动场所,这里又往往是社区里的“高能社交空间”。
而应用数据科学,在城市中发现新规律,应对新需求,是利用大数据感知城市、表达城市状态的另一条路径。本刊收录了“城市象限”作者的7篇文章,内容包括团队在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研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市商业规划、计算机视觉技术等领域的专项实践,以及“城市象限”作为观察者,通过数据观察发现的城市问题、感知到的城市文化现象。
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在歌词中的文化地标
沉淀在数据和算法中的城市认知和观察,虽然不够完善,但体现出我们对当下城市规律的理解。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模型和算法过时了,后人仍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工作。由此,规划学科的知识能变得更加‘显性,并能得更好得到传承和发展。”——谈及“大数据”可能为规划带来的价值增量,茅明睿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数据”逻辑能够得到更多规划师的认可:灵敏地捕捉使用者的行为和反馈,投射真实、细腻的生活律动,拼凑出更真实的城市图景,帮助我们描摹路径,创造更好的城市。
目录
数眼看城市:新数据环境与规划转型
专访施卫良:城市规划转型中的大数据规划实践
专访茅明睿:只有我们做好了准备
专访龙瀛:从城市大数据到新城市科学
专访盛强:以数为据的思维方式让建筑学转向人本
专访褚志磊:用大数据编织北京的商业设施网络
感知即参与:从城市观到产品线
从规划转型到新的城市观\ 茅明睿
从“猫眼象限”到城市智能规划工具系统
下得去社区:用公众参与推动社区治理
回龙观:20 年社区成长史\ 王夏璐 王舒展
回天有数: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体检与综合治理平台 \ 褚妍 鲁旭 姚文钰
社区侦探:基于厚数据的社区更新策略
玩得转数据:用数据科学解决城市问题
借助多源大数据感知城市 \ 崔博庶 高硕 王腾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度研究 \ 付昊鲲 张鹏英 张洋 朱光亚
寻找北京的商业活力内核\ 张希煜 褚志磊 张云金 廖曙光 张扬 张航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 王腾 王逸超
雾霾天里的人本观测 \ 赵振宇 张胜林 姚文钰
废品回收站里的人文主义城市\ 杨潇 吴嘉琦 茅明睿
歌词中的城市文化感知 \ 张希煜 茅明睿 陈鹏 刘溦 王伊依 叶南启
附录
“城市象限”团队介绍
论文
从祠堂到社区中心:当代乡村公共空间实践的社会效益考察\ 黄华青
数字化媒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浅析 \ 徐跃家 郝石盟 孙昊德
媒体式图书馆的嬗变与登陆—兼论天津滨海图书馆\ 于子涵 陈相营
“人民的乐园”—陶然亭公园营建记(1952-1966)\ 刘亦师
更多杂志精彩内页
编 辑丨Ma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