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文  /  朱光潜
摘自《谈美》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周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 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 “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由此类推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电影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 END -
谈美
朱光潜  著
新星出版社 , 2015
索书号:B83
★ 可网上预借 & 可快递到家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书中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 往期文章
···
或许你还对这些活动感兴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