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百篇原创睡眠文, 欢迎关注:)
小土叨叨:这篇的作者是米妈她是教育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也经历过睡眠的困扰,宝宝如今10个月,有一些思考和感悟。
我请她在睡眠群里,做了一次分享,这是语音的整理稿,希望給大家多一些看问题的角度。 
如何理解、应对婴儿睡眠中的哭泣?by 米妈
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婴儿的哭泣”,这是一个
妈妈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结合心理学知识和自身的经验,会谈谈几个方面:
如何理解哭泣
如何理解睡眠中的哭泣
如何来应对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对正在遭受孩子睡眠困扰的妈妈有所帮助,缓解由此带来的情绪和压力问题
如何理解婴儿的哭泣?
当一个婴儿在哭泣的时候,妈妈们最常见解读就是:
宝宝需要妈妈了!
在这样的解读之下,如果妈妈不做一些什么来安抚婴儿的哭声,似乎是一件十分残忍事情。
那婴儿的哭泣,真的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只有这样一个意思吗?
当然不是!哭声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是宝宝感受到某种程度的苦恼,确切的说,它是婴儿的语言。
英国非常著名的研究母婴关系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中提到,婴儿的哭泣有五种:满足、疼痛、愤怒、悲伤、绝望
小婴儿的哭泣是件平常的事,哭泣要不是给宝宝扩充肺活量的运动感觉(满足)、或者是苦恼的讯号(疼痛),再不然就是表达怒气(愤怒),或是唱一首哀伤的歌(悲伤)。
温尼克特提到,哭是为了满足,为了愉悦。很多妈妈可能会觉得奇怪,哭和愉悦为何有联系?
愉悦跟哭泣的关系,就像愉悦跟任何身体功能的运作一样。就好像我们人开心的时候,身体的很多器官都在运作,有很多身体上的反应,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当他们愉悦或者满足的时候,他们也可能通过声音通过哭泣来表达。
如果有人说,绝对不能由小婴儿哭,这个观念听起来就像告诉母亲们,绝对不能让孩子吃手、绝对不能让孩子吸奶嘴一样。他们不知道,宝宝自己有(而且不得不有)办法对付麻烦。
很少哭的婴儿,未必就比爱哭的宝宝过得好,哭泣是有价值的。
当然,不论你多么努力,有时还是难免让宝宝感到失望,所以他有时会有愤怒地哭闹了。
假如一个宝宝在愤怒的状态下哭闹,身边的人却镇定自若,没有受到伤害,
这个经验会将强宝宝的理解能力,帮他处理幻想与现实的问题。
照料人镇定的行为可以培养小宝宝的信心。
如果照料人因为哭泣,而反应过度或者出现情绪,那就可能把事情搞砸。
在某种程度上,小婴儿借着悲伤的哭泣安抚了自己,就像听悲伤音乐时,我们的感受那样
婴儿在等待睡眠来淹没自己的哀愁时,很容易就可以发出并实验哭泣的各种音调。长大一点,就会听着伤心的歌声伴着自己入眠。
当婴儿处于哀伤的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复原。他只需要知道你还爱他就好,有时候,让他自己躺着哭一哭,反而比较好。
在婴儿期和童年,没有什么会比真正自然地从伤心和内疚中复原更好的
很多妈妈会担心如果不做些什么,自己孩子会无望和绝望的哭泣。事实上,在温尼科特看来,无助或者绝望的哭泣,多半在收容所听到。正常的家庭中,是非常少见的。
如何理解睡眠中的哭泣?
在婴儿睡眠的问题上,很多妈妈最常见的问题是 :
“我到底要不要让他哭泣?” ,
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很多妈妈告诉我,
“我忍受不了我孩子哭泣”
“我完全没法听他哭”,
也有很多妈妈在内心会想
“那些让孩子哭泣的妈妈不是好妈妈”
“她居然能狠心让她孩子哭!太残忍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应该先做一件事,就是去倾听孩子的哭泣而不是马上去通过各种方式来让他停止哭泣
在我看来,去理解孩子的哭声,比“到底要不要让他哭”这个问题更为重要。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我认为睡眠中的哭泣有很多不同的类别:
1
表达生理不适(肠绞痛、拉屎、生病、湿疹等等)
比如很多孩子遇到的肠绞痛,或者睡觉的时候拉屎了,或者生病的时候孩子会哭,或者他身上湿疹了难受,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种生理不适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在睡眠的过程会出现哭泣。
2
表达困的需求
当一个婴儿他非常困倦的时候,他/她通过哭来表达他需要睡觉的需求,他/她的哭泣实际上是在告诉妈妈“我困了,我难受,我想睡觉……”
3
自身情绪和压力的释放
婴儿期从出生开始,每天面对的丰富环境刺激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压力。一天下来,他们常常会积累了很多焦虑、压力和情绪而无法平静的入睡。

我们知道,成人在压力和焦虑的状态下,也是无法特别容易入睡的。那么,婴儿通过哭来释放这些压力和烦躁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安然入睡。
就像前面温尼科特所说的,婴儿借着哭泣来娱乐了自己,就像成人听着悲伤低沉的音乐入睡一样。
4
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情绪(比如焦虑)和压力
妈妈的情绪和状态,婴儿是可以敏锐的觉察的。他们通过哭声,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情绪和压力。
举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各位妈妈都有过哄睡经验,你会发现,有的时候越哄越焦虑,孩子越难入睡,会哭很长时间,难以安抚。
如果这个时候换一个人,比如爸爸,他们没有这么焦虑,平静的去哄宝宝睡觉,宝宝可以很快入睡。当妈妈情绪很平稳和安静,宝宝是能够感受到的,也能够很快的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很多时候哄宝宝入睡的方法其实是帮助妈妈自己平静下来。
5
习惯了某种方式(奶、抱、奶嘴、推车等)……
当入睡方式和预期不一致时,产生了情绪,比如愤怒、生气、痛苦、郁闷等。这种哭泣也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之前妈妈一直是抱着他睡的,如果把他放床上,他就不知道应该怎么睡了,他也会很困惑,他会预期,妈妈你应该抱着我或者喂着奶给我睡。当预期没有出现,他们就会出现各种情绪。
6
噩梦和夜惊
7
换环境而引发的害怕、恐惧、不安、兴奋等情绪
很多妈妈会发现,当换一个新的环境,宝宝睡眠变差,他们会入睡变得更困难,晚上容易频繁醒来大哭。
8
不想睡觉
有的时候孩子并不困,或者即便很困,还想玩,如果妈妈带他们去睡觉,他们都会通过哭泣来表达不想睡觉的意愿。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章
如何应对?
我想看到这里,妈妈们应该更加能够理解了自己宝宝哭泣的意义,哭泣对他们来说只是他们的一种语言,那些不哭泣的婴儿未必比常常哭泣的婴儿过得更好。
再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否应该放任宝宝哭泣”,就变得没那么难以回答。
1
生理不适
如果是生理不适所带来的哭泣,那需要及时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解决。
2
如果是表达困,那你只需要做一步,给他/她换好睡袋,将他/她放到床上。
但是我想说,这一步对于很多妈妈来说非常困难,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涉及到妈妈与孩子分离的问题,这个也牵涉到妈妈自身的心理特征,在这里不展开讲了。
3
婴儿自身情绪引起哭泣
如果是婴儿自身情绪问题引起的哭泣,可以允许他哭泣,宝宝只是在表达他的情绪,妈妈看到他的情绪,读懂他的语言,有的时候未必需要去做什么,要允许孩子自身情绪的表达和流动,也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应对困扰。
举个例子,妈妈们有时候也会因为情绪问题想伤心大哭一顿,可能哭过之后就没事了。但是如果迫于环境和他人的压力,妈妈们连哭都不被允许,那可以想象,对于妈妈自身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
其实对于小婴儿也是一样。如果在他们表达情绪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用奶或者哄或者转移注意力这样的方式来让她停止哭泣,实际上,可能会阻断了孩子情绪的表达,这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并不是有益的。
4
来自环境的情绪和压力
如果哭泣是来自环境的情绪和压力,那么妈妈要做的并不是需不需要去回应,而是需要去觉知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有时候妈妈们睡眠知识学习多了,也会容易很焦虑,比如到点了我该带宝宝去睡觉了,哄了半天没有睡,妈妈们焦虑了。比如别人家孩子最近都有进步,而我家宝宝还没变化,妈妈的睡眠引导也容易变得焦虑。
我想说的是,其实把哄睡当成一个正常的事情来做,享受哄睡的过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再去调整孩子的睡眠问题。
5
因无外援入眠而泣
如果需要外界帮助来睡觉,一旦没有获得预期的这种帮助,孩子产生哭泣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根据孩子的月龄适时地退出。
试想,如果一个5岁的孩子每日三餐还在喂饭,很多妈妈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睡觉和进食问题,有着相通的地方。
自主入睡是一种能力,需要妈妈去提供环境,让孩子自己习得。当然也有妈妈会说,我不太介意她是否能自主入睡的,这种能力晚就晚一点。
我认为,自主入睡它不仅是一种能力,在心理层面,其实是宝宝要学会自我安抚。孩子不用通过外界帮助进入到睡眠,他们在自主入睡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里需要保存妈妈的一些美好的幻想,然后带着这种幻想自己能够甜蜜的进入到梦乡,这个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阶段。
所以随着孩子月龄的增大,妈妈要做的是及时的退出,允许孩子的成长。
6
噩梦和夜惊
对于大宝宝,做噩梦的醒来遇到情绪上的问题,家长可以适度的进行安抚。
7
适应环境
很多妈妈可能遭遇到过换环境的问题。这个时候,妈妈们只要在他们身边,给他们一定的安全感,适度进行安抚就可以了。但并不代表说妈妈一定要抱着、喂奶才行,有时候尝试在旁边拍一拍,抚摸,或者跟婴儿说说话都是可以的。
8
不想睡觉
如果不想睡觉,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确实不困,可以适度推迟入睡;
已经非常困,但是又想玩,那可以继续坚持原则,安排入睡。
小结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当面对孩子睡眠的哭泣的时候,很多妈妈其实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好或者不够,我这里想表达的观点是: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做太多,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他们从出生开始是有能力去应付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尤其是在睡眠上,很多时候往往是妈妈们做的太多了,干扰了孩子获取自主入睡能力的机会。
另外,一个自身稳定的妈妈对婴儿非常重要。不论孩子的睡眠问题,多大程度的影响了妈妈,我们在应对上面需要保持稳定。
很多妈妈一阵子因为孩子睡眠很糟糕开始进行调整,然后过一阵子问题好一些了,又觉得无所谓,恢复一些之前的状态。其实,这样的不稳定状态对宝宝是不利的。
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哭泣?
最后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我经常听妈妈们跟我说,他们自己或者家里人害怕听到孩子哭泣。
小土的公众号推送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去阅读,写的非常好,作者是刘未鹏,文章名《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哭泣【深度剖析】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哭?
个人觉得文章的解释挺好的,唯一的不足是侧重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的哭泣,面对小婴儿的哭泣,妈妈们为什么害怕呢,我再做一些补充。
1
接纳自己真实的状态
很多时候,面对一个小宝宝的哭泣,如果妈妈什么都不做,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妈妈,我不是一个尽责的妈妈,甚至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其实我想说的是:
当你不能安抚孩子的时候,并不需要去自责,没有完美的妈妈,每个妈妈需要去接纳自己真实的状态。
2
有的时候孩子的哭声能够激起妈妈自身的一些焦虑和童年的创伤
很多妈妈因为自身成长经历的关系,缺乏安全感,也希望这个问题不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
通过前面的哭声解读,我相信妈妈们已经意识到,面对婴儿的哭泣,很多时候并不是妈妈没做好,而且有些时候婴儿的哭泣,我们并不需要做些什么来阻止孩子哭泣。
也有的时候,妈妈们会说我听不懂孩子哭声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感到很挫败。这个也没有关系,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妈妈不是特别能理解你现在我什么哭,你是不是因为XX的原因才哭呢?还是XX的原因才哭呢?
其实妈妈只要带着一个较为平静的情绪、稳定的状态、真实的自己来面对孩子就好了。
3
有时候妈妈能不能容许孩子哭泣,其实也是家庭系统问题折射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已经非常筋疲力尽了,可是其他的家庭成员却说你没有养好孩子,你为什么哄不住孩子啊
当妈妈们哄不住孩子的时候,可能承担来自家庭成员非常大的压力。
一个孩子诞生,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如果原本家庭关系,或者家庭模式较为稳定和良好的家庭,他们足可以应付新生儿带来的这种冲击。
而原本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的家庭,一个婴儿诞生就会引起这个家庭巨大的激荡。

宝宝睡眠问题也可以折射出一些家庭的矛盾和冲突。
妈妈已经透支的情况下,宝宝的睡眠问题不能在家庭达成一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那这个家庭系统的功能是存在问题的。
这样的家庭系统,遇到其他事情,比如喂养等,也一样会遭遇问题。
结语
总之,今天的分享主要想表达三个观点:
第一婴儿的哭泣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哪种含义的哭泣。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一定需要做些什么来阻止哭泣。
通过孩子的睡眠问题,其实可以更好的帮助妈妈们来理解自己怀中的小婴儿,妈妈们需要用心的去理解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第二、通过养育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睡眠、喂养等),其实可以帮助妈妈来觉知和反观自己的状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通过养育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睡眠、喂养等),妈妈们可以去思考和面对自己所处的家庭系统(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存在什么问题。这对个体来说是特别好的一个成长契机。
谢谢各位妈妈的倾听。
(全文完,本文是心理学博士米妈群内分享的语音整理,转载请征得原作者同意)
关键词
回复可查看原文
误区 排查  清醒时间 作息  解读哭  问答 情绪 奶睡  抱睡 频繁夜醒 早醒  接觉 小睡短  并觉   0-6个月案例 6个月以上案例  过敏 早产 湿疹 鼻塞  胃食管反流 厌奶  肠绞痛 不踏实 胀气  打鼾  钙  跳跃期  入睡晚   睡后半小时  半夜起来玩  站起来  小土安抚法  小土陪伴法 抱起放下 easy  cio 法伯  睡袋 安抚奶嘴 安抚巾 安抚物 产后抑郁  翻身 大运动 睡眠倒退 安全座椅 旅途 倒时差  绘本 漫画  笔记 二宝 音乐 规则  视频  辅食 APP  入托 家庭 催眠曲 课程 拍睡 游记 英语启蒙 群 吃货 斜颈 案例 自主进食 口呼吸 入托 游戏力 蒙特梭利 安全 小土陪伴法 群  倒时差
关于这个号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新浪微博@小土大橙子  因为小子睡眠的问题,关注婴幼儿睡眠,专注于此数年,是国内首位获得认证的睡眠咨询师
本微信平台文字系原创或授权转载,非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理解。喜欢的话,请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联系我,请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  个人微信号 xiaotudachengzi1
本号延展阅读
点击链接可查看
【下载链接】婴幼儿睡眠文档(50页)或 http://pan.baidu.com/s/1jGguc2E
睡眠课报名地址 淘宝教育(优先)
#淘口令#长按复制这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即可看到【小土婴幼儿睡眠系列课】http://b.mashort.cn/h.6ZhCX?sm=9cff7e
还可在主界面回复“课程”查看详情,备选地址 腾讯课堂 sleep.ke.qq.com 
很多妈妈都秉承小月龄是要“按需喂养” ,不过却没留意“了解需求”这个基础或者迫于家庭压力,实际中演变成“按哭喂养”  ,了解和细分,才是我们改善和应对的基础。
另外上次大家给我后台留言的问题已经收到了,这几天会写个回复帖出来。
五一结束了,祝大家,工作顺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