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走向智能论坛》原创**
赵敏先生是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发明方法研究分会会长,国内著名创新方法专家、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专家,《三体智能革命》副主编,《走向智能论坛》核心专家顾问团队成员
人类所主导的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近三百年。三百年来,历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丰富的工业文明成果,支撑和引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些文明成果中,不仅包括了千万个行业的无以计数的工业品,也包括了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和工业理论研究成果。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人类社会的擎天柱,人类文明的展示台——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都是恰当的。因为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无疑,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打造了今天的现代化社会。那么,什么要素、什么力量能够来改变这个极具惯性、强大而又相对脆弱的制造业?
在新老工业体系悄然交替、工业领域重新洗牌、各种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成为了中国工业再度加速发展的重要课题,也产生了一些亟待澄清的概念和需要突破的理论关隘。
一、工业管理理论与行业发展定律
百年以来,在制造业领域,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促成了工业的兴旺发达,同时也奉献给了我们大工业时代的基于大规模生产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泰勒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熊彼得的经济发展与创新理论、德鲁克的现代管理理论等大师的经典理论,以及现代工业体系中的精益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数字化、网络化给制造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奉献给了我们并行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规划管理、制造运行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同时,在计算机、软件、互联网领域,几十年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诞生了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吉尔德定律等业界发展理论。不管在制造领域,还是在IT领域,上述理论和定律都一直流行,被业界人士奉为圭臬。
落后的研发、生产能力和管理手段自然难以让企业生存与发展。但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就一定能奏效吗?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国内之后,人们看到了一系列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又频频发生的现象,某些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低效甚至失效了,MBA的经典案例永远无法复制到现实之中,“绩效考核毁了XX企业”的传言也不绝于耳,平衡计分卡等管理手段在很多企业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等。
现代管理理论不可谓不丰富。有人总结过,现代管理学共有11个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人际关系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为什么如此丰富的管理理论在现代制造业中踟蹰难行?曾经行之有效的管理准则开始失灵?
于是,人们把目光放在了现代IT手段上,希望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来研发和生产工业品,并且希望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人”。于是,从OACAX软件,从ERPPLMMES,研发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成为了企业迈入“先进技术行列”的敲门砖。自此,两个“IT”(工业技术IT,信息技术IT)开始逐渐而缓慢地相向而行,艰难地开始了整合。
当企业的老总们本以为让企业上一些信息化软件就是企业的先进发展之路,就是一副可以医治很多企业沉珂的灵丹妙药的时候,时代的指针已经指到了2014年。
二、新旧工业体系悄然交替
似乎是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中国两个“IT”业界的人士都发现,新老工业体系开始悄悄地交替了,全球的工业界开始洗牌了,曾经的两化融合概念开始动摇了。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发展驱动力,都已经有了某些微妙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深刻的,不可回头的,甚至对不少企业是致命的。
德国人在20134月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美国人在2012年发布了首份AMP报告《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在201410月又发布了《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即AMP2.0。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跟进。
几乎在同时,中国人捕捉到了西方工业体系和战略正在发生变化的动向,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和参访德美两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尤其是对德国人的工业4.0,表现出来了空前的向往。这种全国业界学习工业4.0的热潮,让一贯冷静的德国人都感到吃惊。
随后,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XX乃至“智慧XX”等新术语开始充斥市场,同时国内互联网企业特别是电商也挟持在物流、销售等服务业所得成功的优势,开始对制造业指手画脚,一时间,制造业应该走电商之路、制造业必须有“互联网思维”的说法不绝于耳。成熟的制造知识与管理经验,很少有人再提及,言不谈几句“智能XX”似乎就落伍了。面对这些热潮与喧嚣,制造业界人士的眼光开始变得游离与漂移。难道制造业本身以及最近几十年的制造业的成熟的知识与经验,都落伍了吗?
三、业界呼唤新的工业发展理论
在中国制造业界,这两年新口号出了不少,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这样的正面战略口号,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所谓“互联网思维”以及“机器换人”、“最后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制造业=工业4.0”、“制造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机床+MES+订单管理=智能工厂”之类的伪战略口号。
当没有新的工业发展理论来指导和改变工业的时候,空洞的、简单的口号,就成为了很多“砖家”的必然选择,也形成了对正确概念的误导。很多这样下结论的人,对于制造业的基本特点、互联网的基本作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其实都缺乏深刻的认识。
热热闹闹,熙熙攘攘,概念层出,是20142015年特别是2015年工业界的真实写照。
然而,喧嚣过后,尘埃渐落,本质显现。经不住检验的空洞口号,已经逐渐被市场剥去画皮。工业领域的民意,终于回归到制造立国的根本。
中国制造,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不能动摇的国家战略目标。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中国制造当前的首要任务。而实现这个任务,离不开对互联网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工业发展理论的创新。
四、深入认识狭义互联网
从技术上说,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所组成的世界范围的超级计算机网络——全球计算机网络,包括LANMANWAN等。
从服务上说,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其精华是它能够为企业、组织和个体提供精准的、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它永不歇业,不限时空,随时服务。
从组织上说,互联网还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全球30亿人以各种形式的“圈子”、自组织,在互联网上辛勤、无私地工作,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和平共处。
从工具上说,互联网是打通各种“工业围城”、城乡隔阂、民族隔阂,实现各种内外部信息对接的利器。
从内容上说,互联网上汇聚了全人类绝大部分以知识表达的智力成果,理论上,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人在任何终端上,都可以检索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从人性上说,互联网充分解放了人的想象力和体力,可以让人以最小的时空代价、最低的运营成本,来最自由、最舒适、最发挥能力、最体现价值地工作。
作者在《三体智能革命》一书中描述了互联网的三大关键作用:
  • 信息互联:把人所需要发送和获取的数字化信息,依托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送到任何一个需要这些信息的人;
  • 资源整合:将人们闲置的、碎片化的空间、时间、劳动力、知识、思想、资本等各类资源汇聚起来,产生巨大的商业力量;
  • 社会变革:当不同要素的各层网络全部互联互通时,整个社会趋于互联网化,极大地扩大了创新的社会总动员力量,增强了人对人造产品世界的控制能力,提高了人对环境的感知、保护能力,同时强化了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架构。
互联网的这三大作用,依次进阶,逐渐升级,相互穿透、融合与放大,充分体现了网络技术发展的层次性、系统性、应用性、复杂性和无限放大性。由此,互联网+,具有为事物赋能乃至改变世界的强大作用力。
从层次性和系统性来说,在网络的建设上,如果是几个局域网相加,形成企业网或广域网;如果是不同的网络相加,则形成了互联网;如果是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相加,形成了移动互联网;如果是移动互联网与服务器和硬盘相加,则形成了云存储和大数据中心。
作者认为,在不同领域中,网络是一种物质、能量、信息的基本的存在形式。“网内有网,网外有网,网上有网”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结构常态,这种层次性和系统性是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形成“系统的系统,网络的网络”。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具有天然的内在需求与动因。
五、无处不在的广义互联网
作者研究发现,“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类似于互联网结构的网络,在物质、能量、信息这三大领域中处处存在。实际上,狭义的、由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设备组成的狭义互联网,只不过是人类所生存的这个自然界中的最典型、最普及、最好操作的网络形式之一。
在物质领域中,有路网、物流网、上下水网、产品零部件装配关系网等;在能量领域中,有电网、燃气网、热网等;在信息领域中,有广电网、通信网、物联网、CPS网等;在人际社会中,有人际关系网等;在脑科学领域中,有脑内网络、脑际网络、意识网络等。上述任何一个广义互联网的复杂度,都不亚于狭义互联网。例如,科学家估算人类大脑的规模大概具有1拍字节(1Petabyte =1 000 000 000 000 000 Bytes)容量,大致相当于整个狭义互联网的信息容量!但是大脑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其能耗只相当于20瓦的灯泡。
作者在《三体智能革命》一书列出以上这些不同形式的广义网络,主要是想指出以下三点:⑴广义互联网以物质、能量、信息等多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⑵不同要素组成的网络之间也呈现出层级、叠加和嵌套的关系。在层级关系上,物质能量网络位于低层(第一层),信息控制网络是第二层,知识服务网络是第三层,人际关系网络是第四层,最上面一层是脑际意识网络;⑶同层内是同质要素联接,跨层是异质要素联接。在多层网络之间呈现出彼此交汇和相互融合的趋势。如图1所示。

1 不同种类网络之间的层次
同质要素联接,属于经典的创新领域,方兴未艾;而异质要素联接,属于今天的跨界创新,机会无穷。从上图不难看出,处于第二层的互联网,可以用“互联网+”的形式,与其它层的异质要素加出无穷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产品。如互联网与第一层相加,就是属于制造业与互联深度融合的物联网、CPS网等网络;与第三层相加,就是各类知识服务网;与第四层相加,就是诸如微信、领英等人际关系知识网;如果与第五层相加,就是未来的脑际意识网。而且,这些相加出来的创新事物,彼此还可以再次相互叠加、融合、质变与放大,产生更多的创新事物,直至整个社会互联网化,极大地促进社会变革。
六、小结
新老工业体系悄然交替。智能制造华丽登场。互联网+风生水起。跨界互联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新老事物,正在以网络的形式向我们大步走来。互联网+,必定是这一轮以智能为标识的新科技革命的强大的赋能器,是新老工业体系交替的加速器,是能够改变现有工业体系的新兴力量。对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新的工业发展理论。
普天之下,万物之间,从大到小,处处有网。网内有网,网外有网,网上有网。互联网+,是促进异质要素互联的有效途径。从第一体的物理实体、第二体的意识人体到第三体的数字虚体,越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跨度很大的要素之间互联,创新程度越高。
如果能像大脑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一样,互联网与制造业中诸多形形色色的物质、能量、信息网络完美地叠加、融合在一起,智能制造的创新前景,不可限量。
作者简介:赵敏——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发明方法研究分会会长,国内著名创新方法专家、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专家。高级工程师。34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转型的研究与实践,对TRIZ发明方法学、CAI、PLM、KE/KM、精益研发、智能制造、工业4.0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信息化专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国内外媒体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文章和论文百余篇,为企业解决众多技术难题。著有《创新的方法》、《TRIZ入门及实践》、《知识工程与创新》、《TRIZ进阶及实战》、《三体智能革命》等专著、合著。
声明:本文由赵敏先生原创,由赵敏先生享有著作权。部分观点摘编自即将出版的新书《三体智能革命》(胡虎、赵敏、宁振波、郭朝晖、陈志成、朱铎先、颜强、张驰、苏明灯著)。赵敏先生是《三体智能革命》副主编,是《走向智能论坛》核心专家顾问团队成员。本文授权《走向智能论坛》微信首发。欢迎原文原版转载,并注明原作者姓名以及“来源:《走向智能论坛》微信订阅号”。
*****本文由《走向智能论坛》原创首发*****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走向智能论坛”公众号
欢迎置顶本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