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
有人疑惑,杨绛明明是女子,为何称之先生?
古时称学识渊博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先生,无论男女。只是女性很少抛头露面,故先生多指男性。
杨绛学贯古今,从容旷达,她的作品既有洞察世事的深刻,又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情怀,先生之誉实至名归。
与杨绛先生一样,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李佩女士也被称为先生。
她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历经中国激荡百年,个人命运波澜起伏。
中年丧夫、晚年丧女,在无数人觉得她扛不住的时候,她拖着瘦弱的身躯,毅然决然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纵观李佩先生的一生,不禁感叹:您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女神,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
很多人知道李佩,
源于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
2017年的清明节,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郭永怀及李佩举行了合葬仪式。
墓碑上写着: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
怀瑾佩瑜,师表后继”。
他们相依而眠,
诉说着分离半个世纪的悲欣交集。
郭永怀
郭永怀,
一个足以震颤华夏的名字。
他的身上有两个唯一:
唯一一位
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人才,
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好友钱学森曾说,
美国人说我抵得上5个师,
那么郭永怀至少能抵10个师。
李佩
而夫人李佩的经历同样传奇,
她是著名应用语言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培养了无数院士和弟子。
李佩祖籍江苏镇江,
自幼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
父亲李保龄是开滦煤矿工程师,
早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留学经历,
让他格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1936年,
18岁的李佩一举考上三所名校:
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作为新时代女性,
李佩选择了男女合校的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
李家搬到了暂时安全的天津租界。
李佩并不想躲在家里,
她想前往西南联大继续求学。
相对学业,
父亲更看重女儿的安全。
由此,
父女俩常常发生争吵。
在家里忍了半年的李佩,
找准机会和两个女同学一起出逃昆明,
带走了家里的500大洋,
留下一张借条与父母不辞而别。
性格倔强的她
将自己的名字“李佩珍”改为“李佩”,
似乎暗示着
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家庭气氛决裂。
望着冰冷的借条,
父母极为痛苦,
多年过去仍不能释怀。
2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
李佩并未从事经济专业的工作,
这在抗战的年代并无施展机会。
她先加入了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
帮助中国劳工争取权益,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正基于此,
在1947年2月,
她得到了一个去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机会。
没想到,
她在这里遇到了后来的丈夫,
时任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教授郭永怀。
彼时的郭永怀,
已经进入了国际顶级科学家行列。
在两年前,
他的一篇论文为解决飞行速度遇到的“声障”难题
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从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这位冉冉升起的华裔科学家明星的讲座,
吸引了康大诸多学子聆听,
其中就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的李佩。
李佩不懂航空知识,
却对同胞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
见到郭永怀本人后,
一打听才知道这位睿智踏实的学者
竟然是西南联大的学长。
他乡遇故知的郭永怀也非常高兴,
两人越聊越投机。
多次约会之后,
共同语言让两颗心走得越来越近,
一年后,
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照片
郭永怀虽然是理工出身,
但酷爱西方古典音乐,
这对极了李佩的胃口。
两个有趣的灵魂,
时而在家欣赏名曲,
时而外出结伴旅行,
度过了婚后的甜蜜时光。
与此同时,
郭永怀的科研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于1949年提出奇异摄动理论,
在多种学科中均可以实践应用。
我们很容易想到,
这样一位顶级的科学家,
美国怎么会无动于衷?
果不其然,
美国对郭永怀极为重视,
几次邀请他加入美国的秘密项目,
允诺优厚的条件。
李佩回国探亲,
给郭永怀说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矢志报国的火焰在胸中燃烧,
他想立即回到中国投入到科学建设中去。
美国人重重阻挠,
威逼利诱,
严重干扰了郭永怀的理想抱负。
在忧虑中,
女儿郭芹的降生为这对夫妇增加了快乐。
同时,
取得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李佩,
留校教授中文。
但,
这并非长久之计。
郭永怀夫妇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国。
为了不给美国调查机构留下口实,
郭永怀和李佩商量之后,
将自己多年研究的珍贵资料付之一炬,
包括很多未发表的重要数据,
拖了整整四年才被美国放行。
在美国的胡适是郭永怀夫妇的好友,
当时新中国正在批判胡适的思想,
临行前胡适自觉不便,
并未出现在送行的人群中,
但他留下了一句感慨的话:
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
这真是人心所向啊。
1956年10月,
郭永怀、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
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3
积贫积弱的新中国,
最受人制约的是科技,
最缺乏的是人才。
所以,
郭永怀首先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
郭永怀讲:“
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
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
我们这一代,
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
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在钱学森的邀请下,
郭永怀加入到秘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来。
自从接到这个命令后,
李佩看到丈夫好像变了一个人,
他把女儿“扔”到了内蒙大草原,
家里的冰箱和电风扇也被搬到了研究所,
就连夫妻间的沟通都充满了异样的气味。
1961年,
李佩从中关村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英语教师,
为祖国培养英语人才。
经过无数个艰苦的日子,
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
直到郭永怀与同事开怀畅饮,
李佩才大概了解了丈夫这几年不对劲的原因。
这段时间,
国内正值浩劫,
郭永怀受到保护没有受到批斗,
可是李佩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因为曾留学美国,
被造反派诬蔑为美国特务,
李佩被隔离审查了整整六年。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
郭永怀又投入到热核导弹的紧急攻关中。
他在戈壁沙漠一呆就是几个月,
无暇顾及李佩与女儿。
1968年12月4日,
在西部实验基地发现了重要数据的郭永怀,
为了与相关专家研讨尽快得出结论,
他坚持乘坐夜班飞机前往北京。
天妒英才,
着陆前飞机突遇故障,
直直地栽了下去。
赶来救援的人们,
在散落的机身碎片中,
发现了两具合抱的尸体。
经过仔细辨认,
证实遇难者是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在烧焦的两人中间,
是一个几乎没有破损的文件包,
那里装着郭永怀刚刚得出的珍贵数据。
人们看到,
两个人的膝盖是弯曲着的,
可以想象危急时刻,
郭永怀与牟方东是怎样的伟大。
在场人员见到这一幕,
无不落泪。
听到郭永怀罹难的噩耗,
正在处理外事活动的周总理,
失声痛哭。
很快,
李佩也知道了。
她站在家里的阳台上,
几个小时没有说话。
说好了一辈子的相守,
你却先我而去,
痛彻心扉。
接下来,
该怎么办?
4
米兰·昆德拉说过,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她说: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人还得走下去,
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
去克服它,
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李佩继续着自己的事业,
中国外语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1970年,
她随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
前路漫漫困难重重,
她仍未脱离审查期,
不能正常工作,
来往信件也要经过审查。
她并未消沉,
她抓审查的“空子”,
见缝插针教学,
养了一批卓越人才。
十年浩劫结束后,
她被调回北京,
出任刚刚成立的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
没有合适的教材,
她自己编写;
没有合格的老师,
她四处去挖人;
为了培养更多实战的英语人才,
她创设了各种英语进修班,
尽量追回被耽误的时光。
卓越的工作,
让她成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这也让她有了更多的学术自由。
但李佩并不满足。
外语固然重要,
但毕竟是工具,
重要的是利用外语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真正地建设国家。
作为科学的基础,
物理领域,
成了突破口。
1979年,
她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
开启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项目(CUSPEA)。
其中的英文考试的题目
和阅卷工作就由李佩负责。
在递交给美国大学的英文水平证明书中,
如果有李佩的签名,
一定会被通过。
项目实施十年后,
近千名中国优秀人才前往美国一流大学留学,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中国飞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毫无疑问,
怀抱家国情怀的李佩,
成为了一盏探照灯,
照亮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5
人们敬爱李佩,
并不止于她的学术贡献,
更在于她做人的风骨。
尽管在外人看来,
郭永怀和李佩这对伉俪,
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
但她很少提到“老郭的死”,
却常惭愧自己做的不够。
“有时候我连小事也做不了,
比如说中关村的交通,
骑自行车者横冲直撞,
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
我想拦住这些不讲公德的骑车人,
问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
但他们跑得太快了,
我追不上。
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也步入了人生的暮年,
她到了该歇歇的年纪。
如果说退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李佩唯一表达过开心就是
“退休了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可她没有一天退休,
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
一直上到80来岁。
1991年,
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作为钱学森的老友,
李佩受邀参加,
但被她拒绝了,
因为她那天要上课,
不能请假。
1996年,
李佩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
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也离她而去,
李佩仍旧未表现出太多的悲伤,
未缺过一堂课。
愈发清瘦的身体,
用沙哑的嗓音,
与命运继续抗争着。
1999年,
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佩代夫领奖,
带回重达515克的纯金奖章,
到家后就甩给孩子作为玩具。
这不仅让人联想起,
当年伟大的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举动,
简直如出一辙。
四年以后,
这枚奖章被李佩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
让时任校长朱清时感动不已。
2008年,
李佩将多年积蓄60万元
捐给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有人提议办个仪式,
被李佩拒绝:
“捐就是捐,还办什么仪式啊”,
先生风骨,可见一斑。
“钱学森之问”抛出以后,
李佩觉得不能只谈论,
需要“争论”。
81岁的高龄,
她组织“中关村大讲坛”,
亲自邀请各个领域的顶尖大师开坛,
当然这些人,
也只有她能请得动。
每周一次,
坚持了13年,
被人称为“中关村的明灯”。
直至94岁,
身体实在扛不住,
关闭了论坛,
但仍旧小规模的组织研讨会,
建言献策。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
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尽可能多为大家做一点事。
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
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
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6
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的斜对面,
有一片很不起眼的三层灰砖小楼。
熟悉的人都知道,
这片楼叫”中关村特楼”,
是上个世纪50年代,
中国科学院为重要科学家建造的公寓。
中关村特楼
曾在这里来去匆匆的人,
你一定非常熟悉。
有钱学森、钱三强、赵九章、童第周、王淦昌等等诸多大师,
他们也有一对邻居,
郭永怀和李佩。
郭永怀牺牲后,
李佩一直住在13号楼。
几十年来,
她没有动过郭永怀生前用过的旧物,
就像老郭一直没有走。
她让朋友把一株被刨出的迎春花
移植到13号楼下,
因为
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了。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每一届的学生都知道,
他们曾经有过两位最棒的老师,
郭永怀和李佩。
他们的爱国报国事迹
被中科大排成音乐剧《爱在天际》,
场场爆满,掌声不息。
李佩也曾受邀观看演出,
然而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
很难见到波澜,
就像看别人的故事。
《爱在天际》中,
李佩有一句台词,
说给去世后的郭永怀:
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2017年1月12日,
李佩因病去世,
享年99岁。
2018年初,
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告,
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编号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从此,
“爱在天际”成为回荡在宇宙中永恒的旋律。
7
小时候,
课本上常这样写,
“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
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他们为何这样“傻”。
20世纪30年代,
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道: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致敬所有中国的脊梁!
本文授权自公众号:真实人物
荐读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