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认识xx个字了”,“我们家孩子更厉害,认识xx个字了”。想必我们身边都上演过这样的鸡妈拼娃对话。认识多少个字很好量化,所以很容易被当做一个互相比拼的标准,认的字多一些,似乎就赢了。
但识字多并不代表就是成功的早教。
汉字是中文的基础,也是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沟通、学习还是传承,认字都是必要的步骤。所以识字是成长中必要的一步。那为什么识字多未必就好呢?
因为识字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准确的说,只是汉语言文化课的入门而已。好的“识字”,并不是认更多的字,而是通过认字让孩子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并有更深入的了解。
婴幼儿阶段的早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最强,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认知效果最好,但同样的,如果把宝贵的婴幼儿阶段的时间和兴趣浪费在“无效学习”上,也是最可惜的。
“认识xx个字”,就是典型的“无效学习”。以孩子强大的记忆力和图形认识能力,靠死记硬背的模式认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字,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无非代表了家长让孩子浪费了多少宝贵童年在这件事情上而已。
之所以说是浪费,是因为孩子根本不需要认那么多字,认字是用来阅读和理解文字的,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成长是逐渐完成的,就算让他认上千个字,他也读不懂一本《哈姆雷特》或者《红楼梦》,而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绘本,根本用不了多少字,甚至不需要认字就可以实现。
当然还有很多家长自己本身也知道让小朋友认那么多字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因为当地教育环境过于“严酷”,尤其是小学的“超速”教学,没办法被迫让孩子提前认字防止掉队。
这种的确很无奈,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杜绝这种会导致长期负面影响的超速教学模式,但部分地区的学校为了“出业绩”依旧死不悔改。在这种环境下的家长对识字有很强的压力感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必须在学龄前多识字,那就更需要注意识字的教育方式。
那最差的方式之一,就是拿粗制滥造的“象形”识字卡,来毁灭孩子对于汉字的认知。
如果真的要教孩子好好认字,其实有很多重要又基本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将生活中日常相关的事情,和字联系起来。让孩子发觉生活中到处存在的汉字,尤其是那些他能经常看到的,比如井盖上的 “电” 字、“水” 字。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更感兴趣,这也是认字的契机,比如“肯”或者“麦”字。
此外比起上来先背1000个字,认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汉字的结构、组成和来源,这样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与其记下来几千个字然后慢慢忘掉,不如让他们通过每一个汉字的认知了解来识字的方式,之后就可以更简单轻易的认识未知的字并且牢牢记住。
因为汉字有很强的特殊性:和英法俄德这类基于字母的语言不同,汉字的每个字都是由几千年文化积累转变而来的,因此认汉字与英文背单词完全不同,更需要重视的是,每认识一个汉字,都应该了解这个汉字背后的源远流长。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几千年的故事。而求量不求质的认字,其实是把“认字”和“背字”混淆了起来,通过所谓的“象形识字卡”,快速让小朋友背下来几百上千个汉字,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强大。但这种完全跳过认字的基础,如对汉字体系、结构以及对于“字”本源的讲解解读,这只会给孩子的未来错误地挖下一个大坑。
市面上流行的识字卡,大多是将汉字“象形”,变成图案方便记忆,虽然象形是汉字的特征之一,但这些粗制滥造的识字卡的所谓图形化,很多都是毫无意义甚至是错误的解读。而给孩子灌输这些错误的汉字认知,只会在他们和中华文化历史之间挖下无数个坑,未来可能需要他们很多次的“恍然大悟”才能填上。
汉字的传承应该是美和优雅的,所以每次拿到这些所谓的识字卡,我们都怀疑这些产品是不是敌特组织为了破坏中国文化继承而发明出来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图形记忆。
汉字虽然是以象形为基础的,但其实是“形、音、意”三者共存的,汉字的来源也就是所谓的“汉字六书”,包括: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主要的“造字法”。象形字,如“日”、“月”、“人”用图案表示是可以的,但目前的识字卡为了“充字数”,把大量非象形文字也化成画,基本上就是胡扯了,既无法实现汉字本意的解读,也没办法帮助孩子记忆。
比如“妈”字,其实记起来很简单 —— 从女,马声。只要在这个字之前,学过“马”字,那么“妈”就很简单了。而识字卡非要画一对畸形的母女,反而会提高孩子的记忆难度。
想象力匮乏的识字卡模式的“象形”,就会出现下面这种奇葩的组合 —— 只要是女字旁,就变成广场舞的样子,不管是形音字还是会意字。最可怜的就是“数”这种,不小心音从“娄”,就被画成了头顶米字旗的英国姑娘。(“数”的古音不是shu,粤语现在还发sou的音)
同样的,像“蚊”、“蛙”、“虾”这几个虫字旁的字,原本记起来很容易,只要先认识“虫”、“文”、“下”这些简单字,然后组合在一起就好了。而识字卡们则往往多此一举,在文字上弄几只蚊子青蛙,小朋友根本不可能把图案和文字进行有机的联系,无非还是要靠死记硬背。

而其他造字法的汉字,识字卡大多也是脱离汉字本意在胡扯。这样的胡扯只会让原本有趣的识字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比如很简单的,“东北”二字。在识字卡上,是用一个箭头和北极熊来表示。先不说北极熊,这向右的箭头表示东,对于还不懂现代地图上北下南规定孩子,实在是毫无意义。
而事实上,东字和北字背后,都有很有趣的故事可以跟孩子讲。
要认识东字,最好的方式是拿出来繁体的“東”。東是什么?東是“日在木中”,也就是太阳刚刚升起还没超过树木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正好在东边。
“北”字就更有意思了,这个字的来源则是两个人背对对方站着。为什么这会是“北”呢?其实“北”字原本是用来表示“后背” 的“背”。比如成语中的追亡逐北,不是往北方追击敌人,而是说看着敌人的“后背”在追击。
我们习惯把晒到太阳的地方叫做“阳面”,晒不到的地方是“阴面”,也就是所谓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就是长江南边)。而我们的住宅北边是晒不到太阳的阴面,老祖先认为这是房子的“背面”,也就是“北面”了(也有说是身前为阳身后为阴,北方寒冷所以为“背”)。

所以学习汉字更重要的是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背后的历史、自然知识。拿只北极熊出来装是什么鬼?
这种胡扯的识字卡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鸟字用图形还算对,那这个“乌”字一片妖云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完全不会让小朋友明白“乌”和“鸟”字的区别啊。
事实上,乌也是象形字,和鸟一样,就是一只乌鸦,无非是比鸟“少了一点”。少这个点的原因是乌鸦“体全黑,远而不分别其睛也”,因为一身黑,离远了分不出哪里是眼睛,所以鸟有点,乌无点。
用“鸟”和“乌”做例子,是想说明,汉字的学习如果了解内在关系,了解每个字的由来,其实会很轻松。死记硬背,看摸不着头脑的“象形识字卡”,只会扰乱这个自然的进程。
汉字识字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字与字之间的衍生关系,让识字的先后顺序变得很重要。就像前面说的“妈”字一样,虽然妈妈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但“妈”字却应该在识“马”字之后来教。
无视这种逻辑关系,就会让识字变得混乱不堪,比如某套识字卡中,面(第23)、看(第56)、见(第57)都放在很早来记,但这三个字的关键组成部分 —— “目”字,却完全没有讲过。所以卡片的图形变得很不知所谓。
“目”是最简单的象形汉字,因为它所代表的眼睛很重要,所以它也是很多重要汉字中的组成部分。
“面”其实就是一个方框中有一个“目”,所以表示脸。甲骨文中也是用一个圈中间一个眼睛来表示的。
而“看”是手搭凉棚远望,“見”是人顶着一个眼睛。所以看更关注动作,见更关注结果。这才有“看不见”这种有趣的汉字词汇出现,蕴含着英文一个invisible无法表示的丰富含义。
之所以不希望大家将“宝宝认识xx个字”当做早教目标来比拼,并不是因为认字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为“认字”太重要。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认字的过程并不是件简单的用识字卡背诵图形考记忆力就可以的事情。每个汉字都应该是一次完整的文化课,而不是一张画风可笑的图卡。
最后吐个槽,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新中国推广简化字对于扫除文盲提升识字率也有功劳苦劳,但在这个不用手写字的时代,从孩子认知汉字的角度来看,“繁体字”其实是中文教育中不应跳过的一个认知环节。
比如下面三个字,用简体字做识字卡,就是胡扯的八竿子打不着,而且完全看不出来汉字的本意是什么。
而写成繁体,变成“筆”、“畫”和“書”,就会发现这三个字太像了,核心的部分都是一个“聿”( yù)字,而“聿”其实就是“笔”的本字,甲骨文中是以手执笔的样子。后来因为用竹竿毛笔而变成竹字头的“筆”。而“書”的甲骨文是手持笔在圆圈中点点,“畫”的甲骨文则是手持笔在画田界。
有趣吧,认汉字真的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这是宝宝身为中国人最美好的部分之一,千万别用识字卡把它给毁了。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可以二胎了,但只要一个也很好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如何让爸爸更爱和孩子玩?给妈妈们的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关于育儿和手机的真相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波澜壮阔的第一太空时代,在这部20年前的HBO史诗剧里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是中国少年变娘,还是我们变老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