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僵持,双方代表不断放出强硬表态的同时,民间学术交流也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中国教育部周一(6月3日)最新发布 2019年第一号留学预警,提醒中国学生学者出国留学前加强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做好相应准备。
中国教育部在预警公文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中方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对中方留学人员正常赴美学习或在美顺利完成学业造成影响。"
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在教育部发布这一消息前不久就通过其英文推特公开了相关信息。
他在被中国政府屏蔽的一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称:“根据我收到的消息,中国将就在美国学习的风险发出警告。这一警告是对美国最近对中国学生采取的一系列歧视性措施的回应,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的回应”。
事实上,早在2018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就曾表示,他的机构对中国运用"非传统"的情报人员--包括学生、教授和科研学者搜集情报越来越感到忧虑。"不只是在大城市,在小城市也是如此,……涉及所有学科",雷对参议院情报委员会表示,并指出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过于天真"。
紧接着在2018年5月底,彭博社就曾援引美国国务院官员报道称美国准备收紧针对部分中国公民的签证发放。从当年的6月11日开始执行。这位官员表示,仍然会向中国留学生发放最长期限为5年的留学签证。但在特定情况下,美方会缩短留学签证的有效期。
但不久后,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部国际媒体总监包日强在接受中国媒体凤凰卫视的采访中,否认了有关美国国务院限制赴美签证有效期的消息。
消息人士:现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曾强烈反对特朗普推出激进的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政策
对STEM说不
同时根据包括"新浪新闻"在内的中国媒体报道,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将中国留学生签证的最长期限延长至5年,但从2018年6月11日开始,部分中国留学生到大使馆签证后又只能获得一年的F1学生签证。新规主要针对的人群是所谓"STEM"专业人才,即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领域求学的中国学生。"有评论分析称,而这些正是中国官方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架构下重点扶持的科研领域。
2018年10月初,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美国有关部门讨论如何应对中国间谍时,白宫助理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就曾向特朗普和其他官员建议,应禁止中国公民到美国留学。米勒曾在政府制定严格的移民法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当时三名在场的消息人士透露说,尽管讨论焦点是间谍活动,米勒却强调,他的计划还将打击到那些教职员和学生攻击特朗普的精英大学。他的提议引起激烈的争论后,这个议题又在2018年春天的一次椭圆形办公室会议上被提了出来,立即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包括原艾奥瓦州州长、现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
据称,布兰斯塔德在那次会议前表示,米勒的计划会对较小的高校,包括艾奥瓦州的大学造成较大的冲击,而不是资金充裕的常春藤联盟名校。美国驻华使馆官员也强调经济方面的考虑称,美国大多数联邦州在服务行业享有对华贸易顺差,其中一部分就来自中国学生的支出。
科技专业成拒签重灾区
特朗普当时决定先不采纳更为极端的措施。但从那是起中国留美学生就明显感觉到了签证政策收紧所带来的压力。 中国网络媒体"搜狐新闻"于2019年3月发表了来自"择校圈"的文章,称:过去12个月以来,中国留学生办美国签证拒签率持续上升,已经达到了10年来最高值。文章称,即便是已经拿到签证的留学生回国续签也会拒签,更严重的是科技专业博士及研究生成为了重灾区。
中国教育部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回中国"的比例超过一半,2017年更是达到了8成左右。中国媒体称,这样的变化,除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更具吸引力外,美国收紧中国留学生政策也是重要因素。
据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搜集的数据,2016到2017学年,中国是在美外国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在美国高校和大学注册就读的中国学生超过35万人。与之相比,上一年度在美的印度学生为18.6万人。
数家机构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因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大学生更多选择留学加拿大,而不再是留学美国。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国际学生愿意去加拿大留学呢?
现在每年有50多万国际留学生到加拿大留学。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这是高质量技术教育的承诺,再加上加拿大有一个受欢迎的多元文化国家的声誉。
加拿大还让国际学生很容易申请研究生工作许可证。这项政策英国也在讨论准备效仿,以增加其在国外的吸引力。
加拿大政府全球事务部估计,仅在2014年一年,国际学生就在加拿大经济中花费了$114亿。
自那时以来,国际学生人数从330170人增加到572415人,几乎增加了75%。
与此同时,外国留学生平均学费从$20593提高到$27159,增长约32%。
下面是8大大家公认的加拿大留学优势:
一流的教育水平
这是加拿大最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优势所在。
加拿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教育体系最完整、教育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商科、工程、学科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留学加拿大可以保证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为其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讲,加拿大的英语发音十分纯正,标准的美式发音。
此外,从当前北美教育成果的含金量以及回国的认可度上看,加拿大已是为很多留学生的首选留学国家。
合理的费用
加拿大大学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对海外学生的收费略低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当前的四个热门英语留学国家(美、加、英、澳),加拿大的学费收费是比较合理,而且相当低廉,其教育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留学费用却比那些国家低很多。
如美国和英国的费用每年需要 25万~30万左右的人民币,在加拿大留学每年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等)大约需 13万~20万人民币,性价比极高。
政府投入教育产业
加拿大是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在电子通信、运输、资讯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拿大不少学院在高科技领域的教学质量亦是世界知名。
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加拿大每年教育经费高达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7.1%。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会提供奖学金,政府会提供贷款,资助学生完成学业。与世界七大工业国的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加拿大是将国民平均所得用于教育最多的国家。
留学签证政策放宽
加拿大使馆在2008年10月21日发布会上公开宣布,对于资金历史的要求由原来的一年半降为一年,即日起生效。如果存款不够一年,只要提供合理的解释,也可以成功获得留学签证。
以往,很多学生的签证都因为资金存期历史不足而大费周折。众所周知,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理财计划,或基金,或股票,或置业,在存款利息较低的情况下,很难有把钱长期存银行的做法。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资金历史无法满足使馆的苛刻要求。新政策比老政策明显合情合理了许多。
同时,最近加拿大使馆颁发的学生留学签证,一次就签了3年、4年、甚至5年,大家都熟知,以前不管学生在加拿大读几年书,使馆给的签证都是1年,然后在加拿大续签,而现在将免去了续签的很多繁琐的事情。
带薪实习课程
带薪实习课程是指学生在加拿大大学里完成一部分课程后,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由学校安排到加拿大当地的公司和企业去实习,而且这种实习是有薪水的,无论是加拿大本国学生还是国际留学生都可以申请。
加拿大很多中学以上的课程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您将获得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您将来的就业及技术移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带薪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知识、积累经验的舞台,在如今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的社会,能够在毕业之前就获取工作的经验,毫无疑问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帮助,况且对于学生来说,实习所得的报酬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鼓励留学生学成后移民
工作签证从原来的1~2年(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工作签证允许1年,其他地区2年)均延长至3年; 不需要所学专业和工作领域相关; 取消之前必须有公司录用后才能申请工作签证的规定。
根据加拿大的移民法,留学生在取得了加拿大学历后,可以留在加拿大工作三年,年满一年后可以申请加拿大移民,或获得永久居民身份,这在很多其他国家是办不到的。此外部分省推出针对留学生省提名移民政策也成了新诱惑。
安全舒适的社会、读书环境
加拿大以社会安全、公正与和平而闻名。
加拿大不同于其南边的邻国美国,对枪支实行严格的管制,其一年的犯罪率相当于美国一个月的犯罪率。在加拿大的学校,政府提供 24小时的保安服务。
尤其在加拿大比较寒冷的地区,大学校园中的建筑通常哪个由地下通道相连。这项设计不仅是对严寒气候的防护,而且保障了学生在上下课时更加安全。加拿大的求学氛围比较轻松,年轻人会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运动、娱乐、旅行,尽情享受加拿大的风土人情。
最适合居住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的评估,加拿大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国家。该项调查每年进行一次,采用超过 200项指标对 174个国家之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加拿大高居榜首的主要原因在于:完善的教育制度、高质量的生活及低犯罪率。作为移民国家,加拿大有鼓励多元文化的传统及政策。除了原住民以外,加拿大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他们和睦相处,充分体现出加拿大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族包容性。
您的看法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教育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分享加拿大教育、文化的品牌读物。通过家长、学校、留学生的感悟,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现实教育世界。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