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桃子笔记
聊聊文化,谈谈历史。
作者 / Lemon
编辑 / 桃子笔记
出品 / 桃子笔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也许怨恨自己为何没能早几千年投生在文明古国古巴比伦,以他文豪与浪荡并存的属性,定会与当时被称为“神在凡间的化身”的妓女们发生一系列感情牵扯,成为当时文坛的一大美事。
若在当时发表一篇“感谢妓女”的文章必会引得各方瞻仰、鼓掌叫好,但不幸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奈保尔的所作所为必然会被冠以“淫乱、放荡、下流”的帽子。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本尊

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在接受美国NPR电台采访时语出惊人地表示,“我感谢妓女,是她们给予我安慰。我知道,当我需要时,她们乐意效劳。”非但如此,奈保尔甚至将他经常光顾的一名妓女称之为“圣母玛利亚”。
此采访一出,引来各界议论,导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不得不站出来澄清,“诺贝尔奖是对文学的褒奖,与他事无关,这不是品行或道德的评奖。”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本尊
但奈保尔自有其理由,他说,“我无法去追求其他的女人,因为这样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等于是放弃事业。”奈保尔并不以此为耻,尽管他也说,“这种在妓女身上寻求性慰藉的精力并不会教给人什么。”
事实上,在私生活领域,奈保尔的确可以称之为“淫乱”,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恶棍,一位不折不扣的“纯种渣男”。
奈保尔和第一任妻子帕特里夏·海尔
与第一任妻子帕特里夏·海尔结婚后,他便开始无视她,两人长期无性生活。因为奈保尔认为性欲是羞耻的,不该与真爱挂钩。可能正是因为奈保尔信奉着这样的独特“信条”,他经常出去嫖娼,把“羞耻”带给“她人”。
1961年,奈保尔和帕特里夏在南伦敦公寓外
在长达41年的婚姻里,帕特一直默默地充当他的助手、编辑、为他记录下写作素材。奈保尔对她的回报却是嫖妓、找情妇、折磨她。
奈保尔曾亲口承认是自己的婚外情毁掉了妻子的生活,而他公开承认的嫖妓行为,更是将她逼上绝路,害死了她。
1962年,奈保尔和帕特里夏在新德里
对妻子如此,对情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英裔阿根廷女子玛格丽特·穆雷玛是一名记者,做奈保尔情妇后,离开丈夫与三个孩子,与奈保尔保持了长达20年的情人关系。
奈保尔对她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甚至还因迷恋性虐游戏的怪癖,经常把玛格丽特打得鼻青脸肿,导致她无法出门。
1972年,奈保尔和玛格丽特
对奈保尔来说,玛格丽特只是他的性工具,他曾说,“和玛格丽特在一起,他第一次感受到肉欲之乐”,所以他很愿意跟她上床。
但仅止于此,在奈保尔眼里,玛格丽特没有文化、愚笨,两人不见面时,他甚至都懒得拆开她的信。
玛格丽特三次为他怀孕,三次堕胎。后两次,奈保尔甚至都不愿意付医药费。玛格丽特期待与奈保尔结婚,但最终未能如愿,在妻子死后两月,奈保尔迅速与第二任妻子成婚,与玛格丽特分道扬镳。
奈保尔和他的现任妻子,前巴基斯坦记者娜迪拉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现今世界当之无愧的文学泰斗,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经典。他至今出版3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布克、毛姆、里斯、史密斯、柯恩等文学奖,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部分作品

人们称奈保尔为英国文学的养子,将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一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脱去文豪的“袈裟”,奈保尔还是是《印度图片周刊》上穿睡袍接受采访的花花公子。
他的文字简洁、直接、不加修饰的牢骚满腹,就如同他的人,但那些组合起来的句子锋利如刀、直指人心。
他批判印度的种族制度,也批判英国社会的虚伪和不公正,对专制与独裁有独到见解...他的游记新颖有趣又有深度,小说同样具有批判性,他的伟大在于他的真实。很多时候,真实就是残酷。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本尊
◐  
“桃子说”
奈保尔作为作家的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大河湾》中写道“世界如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这样冷静地直击人们痛点和惊点的文字让人不得不承认奈保尔的才华。
奈保尔的才华横溢与他从不加掩饰的私生活以及他的毒舌,都无疑另他成为一个争议的存在,有人爱他,有人恨他,世人对他总是爱恨交加。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本尊
事实上,站在社会金字塔顶层的精英群体往往也是道德感最弱的群体,他们拥有足够多的资源和贡献,他们最无视社会规则,也最不喜条条框框。
是否该用道德来评判这类“大人物”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典议题。有人认为,道德本就是大人物们为维护利己秩序而创造出的控制小人物们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最后却成为小人物身上挥之不去的包袱。既然如此,用卫道士的姿态去评判大人物岂不是愚蠢。
也有人认为,道德无论任何时候都是约束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障,没有人能逃过道德的审判,作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更要有善恶辩是非,既为作家就要“左手作品,右手人品”。
奈保尔与当年的情人玛格丽特
面对诸多争议,我们的主角奈保尔似乎已经在《大河湾》的开场白里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我完全没有兴趣,根本就无所谓,因为我是为这个叫文学的东西服务的。”
.END.
Lemon / 本文作者
90后,自由撰稿人、编剧,
参与创作电影《徐兆华》及多部微电影。
本文为桃子笔记征稿计划获选文章,
了解更多征稿计划详情,请发送关键词“征稿”。
猜你还喜欢:
互动
你认为该不该用道德来评判对人类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大人物们?
戳下方“写留言”留下你的声音。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风情专栏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