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四年前,我还在怀孕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Punished by Rewards》(中文版名字《奖励的惩罚》),当时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至今还记得里面的一个例子。
有个独居的老人,每天下午就会有一群孩子来他院子门口打闹,打扰老人的休息。于是,老人就和他们说,我很喜欢你们来我这里玩,以后你们只要来我就给你们一美金。就这样连续了一周后,老人不再给孩子们钱了,这时所有的孩子都很气愤,再也不来了,老人又找回了久违的清静。
这本书让我对物质奖励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为奖励的“撤出”,即使一开始是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也最终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再后来,小D出生了,我开始看很多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几乎大部分都是类似的观点: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这会削弱孩子内在驱动力的。这也是我一直笃信的。
让我第一次重新思考的是在小D才几个月时,我们邻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儿子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学钢琴。因为自己从小的短暂学乐器的经历,我对于这类孩子的印象都是父母逼迫,孩子苦哈哈。

出于好奇,我当时就询问了这位教授,当年是否出现过儿子不想练习了,然后你们逼迫的情况。教授告诉我,小时候儿子就对于钢琴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钢琴本身这件事是儿子自己的选择。但的确随着新鲜感消失后,伴随而来的是每天的练习和日益增加难度后,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当时他们各种鼓励,制定学习策略的方法都做了,还是没用。于是他妈妈就提出了一个奖励计划,每周可以坚持完成练琴计划后,周末就给5元零花钱。没想到这招还挺有用,小家伙真的每天都能认真练琴一小时了。
听到这,我当时就脱口而出,“这样做不会削弱了孩子内在动力?如果哪天你们不给奖励了,他就不练了?或者他索性某一天直接告诉你们,我不要钱了,我可以不练吗?”
教授和我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和我妻子当时都知道,孩子内在还是喜欢钢琴的,只不过人本能的“畏难”情绪让他选择了逃避。这时,我们就需要“推”一把,也就是靠外在动机。但我们都很清楚,当孩子继续前进后,我们需要逐渐强化他的内在动机,逐步让内在动机取代外在动机。我们在他半年后就撤离了物质奖励,之后他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直是状态很稳定的。
当时听教授的这段话还是有些似懂非懂的,但我却一直记在脑子里,反复思考,特别是对比一些主流育儿观点,时不时拿出来碰撞一下。后来我也遇到了通过物质奖励暂时“推”小D一把的经历了,那时再回头梳理这些,顿时想明白了很多。
再具体展开分享前,先说一下我对《奖励的惩罚》里的这个例子的新思考吧。这个故事里的预设条件是我之前忽略的,就是“吵闹”这件事本身就是孩子自己愿意做的。如果本来就是喜欢做的事,不要说是物质奖励,过度的夸奖本身也不利于孩子坚持下去,做的更好。那再回到物质奖励,谈谈使用的几大原则吧。
有选择性的使用
激励人进步和努力的核心有两个,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事情,当下我们觉得很难很苦,但如果坚持一下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激那段时光的。
即使我们成年人也常常熬不过最初的21天而放弃,即使我们的认知已经成熟到可以理解“坚持下去的好处”的,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物质奖励可以用的第一大前提就是,不要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用,选择重要并且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
举例子说,每天练琴1小时、每天阅读1小时、每天锻炼30分钟、每天晚上收拾玩具等,这些都是明确的短期目标。相反的,年底钢琴考级通过、6月份可以掌握100个字等,这些就是模糊的长期目标了。相对而言,物质奖励的引入更加适合这些明确具体的短期目标。
当一个人有个每天可量化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直接和“刺激”挂钩时,他就会更容易坚持,这就是有效使用外在动力的原则。
给是为了今后的“不给”
长期的物质奖励一定是会削弱内在动力的,这个结论本身并没错。因此,当我们决定给予孩子奖励时,最重要树立的一个观念就是,现在的给是为了今后的不给,也就是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物质奖励的暂时性,最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将外在动力转化成内在动力。
1、说清楚坚持的好处
千万不要以为给了奖励孩子做了,愿意配合了,就一劳永逸了。即使是通过奖励让孩子完成某些事情,我们也需要清晰地和孩子沟通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因此不要只是简单粗暴地说,“你每天坚持收拾自己的玩具,妈妈周末带你吃冰淇淋”;而是告诉孩子,“这些玩具是你自己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护自己的东西。你是玩具的主人,要照顾好玩具”。
2、注意引入奖励的时机
这和建立规则的本质一样,不要在孩子大发脾气时我们开始教育,“有话好好说”,我们都知道这样效果不会好。好的做法是在平时,我们就需要和孩子沟通对他们的期望。
奖励也是如此,不要等到孩子不肯做这件事的当下,我们才引入,“你现在起床,妈妈待会给你10元钱当零花”。这样的做法我们不仅没能让孩子明白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让孩子建立了一个错误的因果关系,“我不起床才会有零花钱”。奖励是激励正面行为的重复发生,而不该变成没辙后的收买。
3、正面强化内在动机
我是发自内心认为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是有让自己变好的内在动机的,这是每个人对于自我印象建立的本能。因此当我们通过奖励让孩子开始做某些之前不情愿做的事情后,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提醒他,这一个小小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
孩子今天收拾了玩具,即使你知道他是因为周末那个冰淇淋,也记得当场告诉孩子,“你把玩具全部放进了篮子了,游戏垫上整齐了很多,宝宝作为玩具的主人可以照顾好玩具了呢”,强化孩子行为带来的影响,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这么做了原来还有除了得到冰淇淋以外的“好处”。
奖励的撤出要及时
等到孩子慢慢可以从坚持这件事本身收获到更好的反馈后,我们就需要开始将奖励撤出。这里分享一个小D的故事,我觉得这个经历就是很好诠释了如何正确使用物质奖励的过程。
小D曾经因为早产导致大运动落后。她当时每天都需要康复,要做很多“高强度”的运动锻炼。记得当时训练走路时,小D已经过1岁,开始知道康复辛苦了,各种不配合。

康复师和我就会进行奖励,那时她最喜欢小猪佩奇的贴纸,我们就答应她,如果每天她和康复师一起完成XX,就有两个贴纸。这个激励对她来说特别有用,但同时我们会告诉她,小D这样训练,是为了让小D更加强壮,这样就可以走路、奔跑、跳高,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游乐场玩耍(强调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而不只是奖励本身)。
之后,只要她每次做到了,我们都会及时肯定,“这个动作很难,小D经过努力做到了,这样小D就更加强壮了,强壮后我们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然后还会和她一起憧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滑滑梯的场景,每次她都会由衷地自豪和开心。
这样慢慢地经过1个月左右,我们发现随着小D肌肉力量提高了,这些训练对她来说不是那么难了。同时,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让自己强壮”的好处,康复中的哭闹就少了很多。于是,在第二个月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她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仪式”,叫bye bye sticker, I'm getting stronger(再见贴纸,我变得更加强壮了!)。
这之后的康复训练我们再也不需要靠贴纸激励,即使再遇到其他高难度的训练,我们都可以通过提醒她当初学习走路的经历来鼓励她继续坚持了。这时,我们就知道“让自己强壮,让自己变好”这份内在动力已经在她心里建立牢固了。
物质奖励可以成为“孩子暂时不愿意做某些重要的事”的助推器,但千万不能把这个当成育儿的惯常手段。只要严格遵守这些大原则,不仅可以适当推孩子一把,也不会破坏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今天分享的应该也算是自己学习育儿的成长历程吧,以前总觉得学的越多就越焦虑。后来我发现自己
只学了结论,而不是知识
。记完结论后的生搬硬套,自然就会有焦虑。但如果想明白了推导出这个结论背后的一系列理念,自然就能越来越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气势了。

大J叨叨叨
现在每次开团后,我都不忍心看后台留言,总是好多好多的“哭丧脸”,让我补团。我真的没想过饥饿营销的,但不认可的产品,库存再多我也不会开的。我开团的选品标准一直只有这三样:自己认可产品的理念,女儿用过体验很好,价格还要比现有渠道便宜。
所以,很多产品我都是用了一个又慢又傻的方法,就是主动去联系品牌方磨价格,主动交订金预定货,然而似乎每次都订少了。
关注我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和我一起学习成长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和我一起买买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对我来说,我想坚持自己的“傻”和“保守”,这样我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谢谢大家每次团购的能量如此之高,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对新关注的朋友们说一下,我开团不定期,但每次开团的前一天第二条推送就会有预告,一般来说,开团当日的第一天付款都能买到的。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如何建立内在动机
2、父母焦虑心态应对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
大J小D
我已经写了800多篇原创文章了,想看更多历史文章,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