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291篇 原创文章
精算视觉
不吹不黑
精算视角看保险
导读:事情真正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01
安盛“爆雷事件”概述
昨天,一篇名为“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文章开始在坊间流传。
根据事件受害者的描述,他们投资安盛香港的一款保险产品出现了问题,导致投资严重亏损,所以他们向保险公司提出追责。
此文发出后,内地一些保险自媒体也开始大肆渲染此事,企图将此事扩大性地描述为“香港保险不靠谱”,却鲜有文章强调这些受害者投资的是一个不保本的投连险、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了亏损。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安盛香港有一款105投连险产品叫Evolution,背后有上千支基金可以作为投资标的让投资者进行选择。其中有一支基金,叫做“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香港投资基金,简称HKIF),出现了严重“违约”,致使投资了这支基金客户的账户价值一夜暴跌95%。据称,200多名投资者的总损失高达4亿港币。
从事件的本质来看,安盛作为挑选这支基金并将其纳入Evolution投资列表的主事方,必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支基金的“爆雷”是否与安盛有关目前尚未有定论(因为有证据显示该基金可能涉嫌诈骗,这个我们后文会提到),所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完全将责任归咎于保险公司而只字未提基金背后的管理者以及销售中介是欠妥的(虽然安盛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更容易引发群众关注)。
这一点,其实与投资者在银行购买了一个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而发生了“爆雷”是同样的性质。在购买包含有不确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时候,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会在“风险声明”中将锅清清楚楚地“甩出去”,告知投资者风险一切自担,投资者也会在这份声明之下签字。投资者在面临投资失利的时候,心中难以接受,选择到银行或保险公司维权,这一点我觉得也属于情理之中,更何况是遇到了“账户一夜清零”这种极其不寻常的事件。
那么,这个事件究竟是如何被引爆的?这支基金背后到底有没有黑幕?此事件的各个参与方都该承担些什么责任?我们作为投资者又该从中吸取些什么教训呢?
事件发生后,我连夜写了这篇文章,来与大家好好扒一扒这件事。
02
投连险是什么类型的保险?
首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投连险。
按照产品设计方式分,人身保险产品主要有四个分类: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这四大类产品各自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 传统险(Traditional Insurance):形态最简单,保障与收益的金额在保单签发时就完全确定,不存在任何非保证成分与投资选项等内容
  • 分红险(Participating Insurance):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保险形式,包含非保证分红的派发(包括周年红利、终期红利、复归红利等)。
  • 万能险(Universal Life Insurance):保费进入万能账户,按照约定的收益计息(包括保证派息率与非保证派息率),保险的风险保障成本与管理费用会定期从账户中扣除。
  • 投连险(Unit-Linked Insurance):投保人在投保投连险时会被要求选择一支或几支基金构成一个“投连账户”,这些基金通常是由专业投资机构运营,由保险公司挑选并纳入投连产品基金清单。投保人的保费进入投连账户,在扣除各项费用成本之后,账户价值会根据所选投资组合的实际交易价值进行上下波动,有可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但也有可能面临亏损,通常不保底。
从风险的承担角度来看,传统险的风险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分红险是由保单持有人与保险公司共享盈余、共担投资风险,万能险的投资风险主要由保单持有人承担,投连险的投资风险完全由保单持有人自行承担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既然传统险的风险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投连险的风险完全由保单持有人承担,那为什么还有人会选择要承担风险的投连险呢?
是因为投连险的预期投资回报比较高。
要知道,“风险与收益”之间从来都存在一个“平衡”(Risk-Return Tradeoff),有的人想获得“高收益”,就必然要承担“高风险”,即“高收益”是对投资者愿意承担“高风险”的补偿。
全天下的投资,除了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偶然出现“无风险套利”(几乎不可能让普通投资者遇到),“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可以说是一条“铁律
这一“铁律”在保险产品收益的确定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投保人而言,没有任何非保证成分的传统险收益通常是最高的,而没有任何保证成分的投连险预期收益通常是最高的(关于保险公司是如何通过调节固收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配比来确定保险产品保证和预期收益率的,请参见文章:是什么支撑了香港保险的“高收益”?)。
03
“4亿元爆雷事件”是否正常?
说完了投连险的特性,我们就应该知道,投连险本身就是不保本的,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的确会出现账户价值清零的情况
如果一名投保人是经过销售顾问的详细介绍才选择了投连险产品、按照正规流程进行投保、在投保时仔细阅读了投连险产品中的“风险声明书”(在全世界投保投连险都一定会有一份这样的风险提示),心中一定清楚自己投保了个什么样的产品、该承担些什么样的风险。
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个事件实际上和一些爆雷的P2P、私募、信托理财产品一样,并没有太多值得争议的,即便有销售误导存在,投资者还是要为自己在投资时的不谨慎与贪图高收益负责的
不过,这个事件又与上述的“爆雷”事件有本质区别——因为这次涉及“爆雷”的公司主体是一家保险公司,而且还是一家世界顶级保险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这似乎与人们心中保险公司“十分稳健”的形象大相径庭。
如果说投连险的收益完全是非保证的,可正可负,那么就算经历一场金融危机,投资账户价值惨遭腰斩,相信很多投资者可能也就“认栽”了。
不过,账户价值一夜清零”这种事,还是让人们觉得很“蹊跷”
那么,整个事件是不是真的有“异常”?我们还是要详细扒一扒这件事。
以下是安盛香港6月10日发布的公司公告:
从这份声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 Evolution是一个投连险产品,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并不在保险代理渠道销售,销售时安盛也没有向投资者提供任何参考意见(即没有建议投资者挑选其中的某一支基金);
  • Evolution可选择挂钩的HKIF基金是由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绝大部分选择此基金的客户都是经由一家名为Asia One(宏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保险经纪公司购买的
  • 这个基金很有可能涉及欺诈活动,安盛已经请求香港警方介入;
  • 安盛已经与受害者进行过多次沟通(安盛认为责任的主要追究方在于基金的管理公司和涉嫌误导销售的保险经纪公司,而且在警方得出结论之前安盛也无法给予明确答复),而受害者仍选择继续针对安盛进行示威。
我还找到了该保险经纪2015年向这批内地客户推销该基金的PPT文件,里面显然使用了大量误导宣传的内容(总共有38页,PPT原文件我在5月16日就已经上传至了知识星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知识星球查看)。
首先,PPT通过介绍安盛的雄厚实力与世界排名,引入了Evolution这个投连险产品。
接着,PPT介绍了Evolution产品的“六大保障”,其中包括“Evolution受香港保监会、证监会监管”,“所有投资产品进入Evolution受安盛审核”
最后,PPT特别引入了Evolution下面这支名为HKIF的基金(就是爆雷的那一支)。
这里,PPT介绍了HKIF的主要投资标的,其中包括“香港银行按揭业务的延伸”以及“收购及改造有潜质的物业”,过去一年投资收益率为15.92%,历史投资收益达9%(2013年1月11日基金成立)。
而且,在对这个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某个香港论坛上,2017年就已经有知情人对这支基金涉嫌诈骗的内幕进行了曝光,还披露了一段貌似是“内部会议”的录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https://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6740294)。
04
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这个事件涉及的四个主要参与方的问题与责任归纳总结如下:
  • 安盛香港作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105投连险产品的提供方,无论是否无辜,将一支可能存在问题的基金纳入到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列表中,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显示了公司在对基金背景做尽职调查时存在一定的疏漏;
  • 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作为HKIF基金的管理者,自然最清楚这支基金的运作情况、是否真的属于诈骗,需要对这支基金的“一夜清零”做出合理解释,应该也会成为香港警方着重调查的对象;
  • 宏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这支基金的主要推手,一定在背后与东航国际金融有很深的利益往来,否则无法解释宏亚为何会在上千支基金中唯独推荐其中的一支(HKIF基金);
  • 投连险的投保人作为受害者,虽然可能遭遇了诈骗而本金全损,但是对于自己在投资时受到高收益诱惑而做出的欠妥投资决定,毋庸置疑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说句实话,某些保险经纪就凭那样一份“粗制滥造”的PPT、一些看上去明显“不着边际”的夸大宣传、一支成立了只有两年多一点的基金,就可以轻松“骗到”200多位“专业投资者”高达4亿港币的资金,这水平也确实是没谁了。
生活在中国,投资“爆雷”的事情几乎天天有,拉横幅的维权者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一点都不新奇,只不过这次的故事是发生在香港,而且故事的主角看似是一家保险公司,所以就引发了如此的“轩然大波”。在为这些投资者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也深深感慨中国很多投资者在面对“高收益”时一些头脑发热、不理性的行为。
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告诫投资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看起来,郭主席的这番话,还是说得晚了一点。
不过,在看到内地媒体炒作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还是感受到了某些内地保险同业“抹黑香港保险”的深深恶意。
总体来说,虽然这件事情能够暴露出安盛香港在管理投连基金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将这个问题放大为香港保险本身,更不能得出香港其他非投连保险产品也有亏损可能的结论
比如,某个打着“人民精算师”名义的保险自媒体,就把一个分红险解释为投连险,企图误导读者。不知道这个“精算师”是真的分不清楚,还是别有用心:
而且,大家身边如果真的有一名专业、靠谱的保险顾问,是可以帮助大家避开投资中的绝大多数的“坑”的,根本无需跟着某些媒体的“恶意抹黑”而恐慌。
文章的最后,还是祝愿本次事件中的受害者朋友们能够维权成功(毕竟这件事情很可能涉及诈骗,我认为追回部分本金的可能性较大)。
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理性看待这个事件,避免去制造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毕竟,当我们看遍了整个投资市场的所有理财产品,除了国债,保险产品(非投连)仍旧是安全系数最高的投资类型之一。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16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不要忘记点右下角的“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