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份要交给读者的“让我们有街可逛”上海场活动报告。
一反常态,问题很重要,所以我们先说通过这场活动,我们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
01. 流程体验
我们必须给第一个早到入场、却又被我们请出场的读者朋友道歉。
我们的签到时间设置为提前半小时开始,但因为这是个非常明显的活动场地,有更早到的读者,就会很自然入内落座。必须说,当时嘉宾和我们心里都有点慌——当时,我们正在做 PPT 的最后串场调试,而嘉宾考虑到不想影响观众现场的各种即时反应(就是不想泄题啦),只能慌慌地让我们把投影拔掉,可那就根本谈不上调试啦。所以后来,我们让这位读者先去逛逛书店,现在想来,这真不是个好的处理办法。
等到真的签到开始之后,我们发现,由于我们这次上线售票恰好在“有赞”平台升级之前,所以无法使用升级后更顺畅的二维码识别系统,加上现场入口比较窄,只能放一张签到桌,没法分流人群,导致读者大排长龙,速度慢,也影响了逛书店的读者的体验。最终也因为签到没有结束,导致活动延迟了十分钟开始。
△ 向左滑动查看现场照片。
我们真的感到太抱歉了。由此,我们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北京、深圳场活动中:

A,我们会与合作方商议,保证更多的签到空间,分流人群,加快签到速度。
B,增设入场识别标志(比如手环),让观众一时离场后也能再度迅速入场。
C,提前签到时间至 40 分钟。
D,我们的各类调试,会更早完成,尽量不让已经到场的读者在外等候。
E,保证活动按时开始。时间是大家的时间,我们理应珍惜才是。
F,有任何问题,大家随时咨询我们场内工作人员。我们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随机应变。但作为一个团队,突发事件的数量取决于事先能在“消除不确定性”上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会努力消除各种不确定性 + 串好词。(再不济,我们能把解决方案背下来的!
02. 关于问卷
为了提升体验,我们在纸袋里留有问卷,但这次回收率不如上次。我们必须反省哪里出了问题。一是我们没有提供足够的签字笔,读者们可能因为手边没有笔而无法填写问卷。二是我们在问卷选项里没有替换嘉宾姓名,让读者需要写下更多信息,增加了回答难度,这是我们的疏忽。
针对这两点,我们都会一一予以修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提供签字笔,方便大家填写问卷。还请大家多多反馈意见哦。
# 之所以不用电子问卷,是因为我们考虑到,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个“你参加完整场活动后”的综合体验反馈,可以在现场休息/结束/发呆时填写。如果扫码填写,就一定需要一个“提醒”,而一旦活动结束,这个提醒反而会耽误大家更多时间,回收率也未必高。当然,如果大家有更好意见, 欢迎随时留言给我们。
03. 关于讨论
正如我们一直在现场所说,我们这次,把一个重要关键词定在了“本地化”。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体验上的变化,以前更多是“接受信息”,但我们得到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是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这次想要挖掘活动所在城市的各种案例、经验与讨论。我们想听听你作为这个城市的居民的各种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圆桌能够成为“圆桌”,问题有来回,思想有争锋,讨论有结果,而非一团和气的“平行之桌”。
△ 圆桌讨论现场。
但在这场活动中,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不在大家,而在我们。我们设置的圆桌讨论问题不够封闭,导致各位嘉宾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聊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相对不足。这就会让交锋不足、讨论变得平行。之后,我们会让问题更加集中在具体、本地的案例中,引导出嘉宾给出具体实例,谈谈他们的经验与意见。
另外,我们还发现,读者们的参与热情,大概到讨论开始 40 分钟后才被激发——对于一个设计为 90 分钟的讨论环节而言,这个速度有点慢了。以至于到后半场,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达成初衷——让我们的读者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保证读者们的问题都足够有展开度,也不愿设置托儿去做无谓的铺垫,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我们,让场子迅速热络起来才行(这对我们有点内向的“串场担当”、“主持担当”都是一个挑战。下两场,北京、深圳的读者们,大家多多支持我们!
接下来是我们的现场报告。看看这场有什么好玩的: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街道?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街道?这次我们请了本东京下町街区改造项目 HAGISO 的负责人宫崎晃吉、英国贝诺建筑设计师上海区域总监庞嵚、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分享社区营造的经验,共同探讨未来社区的理想形态与商业空间的本土化。
△ 第一财经总经理陈思劼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是否有商业活力也是一个判断新商业空间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HAGISTUDIO 代表董事、建筑师宫崎晃吉提出了“将整个街道作为游客居住之所”的理念。
为什么我们的店铺、街道正在渐渐失去魅力?为什么有些并非华丽的街道却能激发人们向前探索的欲望?社区街道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运行,离不开建筑师、政府、开发商等的设计运营,日本东京下町街区改造项目 HAGISO 的负责人宫崎晃吉认为,街道改造,应当探索这个城市社区的独有价值。不同于政府建造的公共设施与企业建造的复合设施,宫崎晃吉和他们的团队于 2013 年改造了谷中地区的旧房,并把他们所构建的 HAGISO 秋莊社区定义为“最小的文化复合设施”。
△ HAGISO 的外观。

△ HAGISO 内部建筑示意图,内设可供出租工作室、美容店、活动室、咖啡馆等。
如果说当代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利”和“全面”,那么宫崎晃吉所改造的第二丸越莊是一个很好的反例。作为 HAGISO 的子项目,hanare 最开始也是谷中地区无人利用的空屋之一,它们不只是从酒店的角度思考该提供给客人怎样舒适的条件,而是更多思考本地居民和游客如何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空间。
在提到概念的时候,宫崎晃吉发现,在这个老街区,有各种小店与社区设施,但酒店大多与居民生活割裂的,为了让旅客们“住在街道里”,他们把 hanare 酒店前台设置在了 HAGISO,这样你的第一站就必须是另一个房子,在回酒店路上,你就会看到这个街道里更多的细节。
△ 通过 Hagiso/hanare 这类项目,酒店、餐饮店、公共澡堂、自行车租赁、酒吧、商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
把老建筑改造成社区里的“新据点”并非易事。或许,学会活用街道既存的空间资源、地域资源、人的资源、历史资源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宫崎晃吉表示:“民宿工作,就是重新审视街区的交通的工作”,在这里生活,你必须和当地人寒暄、必须去街上吃早饭、必须走路去公共澡堂……
确实,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光鲜亮丽的网红店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客流,但是支撑店铺、街道散发魅力的核心依旧是产品与服务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负荷价值。负荷价值并非等同于附加价值,宫崎晃吉表示,他所带领的 Machiyado 协会一直在做的是,把街道看成一个整体,将民宿和当地日常结合,让游客融入街道、提升当地价值的事业。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hanare 酒店的前台位于 HAGISO 二楼——不仅作为酒店功能的核心负责 check in 等等琐事,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整个地区的指南服务。
在关于“新商业空间如何更本地、更日常”的主题圆桌讨论中,建筑师庞嵚和商业思想研究者吴声分别从城市建筑项目和商业思维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关于“本地化”的看法。
△ 英国贝诺建筑设计上海区域总监庞嵚在圆桌讨论现场发言。
在上海本地有着丰富项目经验的建筑师庞嵚认为,本地化问题可以通过“尺度”、“密度”、“黏度”这三个维度去考量,人们居住的舒适程度与街道社区空间的尺度、便利设施的密度息息相关。以上海的新天地为例,庞嵚认为商业空间具有很强的在地性,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取决于其理想的住宅配比、商业使用率,“因为在此,只能在此”,这是其他地区难以一键复制的。他还表示,社区营造其实与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相类似,希望在未来,我们的社区能够成为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有机体。
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商业空间、社区街道,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最终将回归消费——消费形态与精神的迭代。吴声十分赞同宫崎晃吉“或居者,或旅人”的观点。把新鲜的事物熟悉化,熟悉的场景陌生化,社区、街道仍然在那里,只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变了。
△向左滑动查看现场照片,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在圆桌讨论现场发言
其实关注我们的读者应也该知道,我们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倡导一种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十分希望关注我们的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的公众号文章,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目前我们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们会在不断学习与优化的过程中,给你们带来更好的线上/线下体验。
在这次的讨论中我们也多次谈到了“网红店”的价值问题,商业空间并不应当仅仅由颜值、盈利模式等普通的标准衡量。因此,在阅读这本 mook 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这些报道和分析能够激发你观察生活的好奇心,也可以从此多一个分析视角,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之很感谢你们腾出这一下午的时间,聆听来自东京以及世界各地的前沿信息分享。没能参加上海场的朋友,6 月 8 日北京、6 月 22 日深圳还有两场主题活动,详细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推送。(点击这里获得活动具体信息)
△ 向左滑动查看现场照片,你入镜了吗?

△ 《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业空间大改造》mook 与这次的单肩包周边产品。
产品造就习惯,那么街区也可以造就习惯。当新商业空间变得更“日常”,我们自然更会享受其中。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们 6 月 8 日北京、6 月 22 日深圳见!
-
文:沈易凌 | 编辑:赵慧 
摄影:叶丹 | 微信编辑:吕姝琦
mook 系列
了解 mook 讲了什么 ↓
就是要逛才有趣,来参加活动吧 ↓

或者,了解一下 mook 背后的故事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你心仪的 mook 产品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