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公众号未经授权不要随意转载
“不吃盐,没力气的!”
“你家孩子手冰冰凉,赶紧加衣服啊!”
“这个小孩怎么都一岁了还不会走路?”
“你的奶没营养了吧,怎么孩子这么瘦?”
上面这些问题是否熟悉?只要是当妈的,不管你在哪里,都会遇到很多身边的过来人“专家”给你些所谓的意见,美其名曰“为你孩子好”。只要是当妈的,不管你看了多少育儿书籍,总有那么一两个时刻,你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动摇了。 只要是当妈的,都有过在百度/谷歌里去搜索宝宝的问题,然后面对各种各样自相矛盾的答案,不知道该信谁的。

大J也不例外,大J第一次动摇是小D第一次接种疫苗,有个华裔妈妈信誓旦旦地和我说,中美孩子体质不一样的,美国的疫苗中国宝宝接种是要得自闭症的。现在回想,非常可笑,但那时,大J真的就犹豫了。育儿之路,其实是父母的修炼之路,如何在鱼龙混杂的育儿信息中,我们去伪存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我至今还在学习中,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也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育儿知识不仅来源要靠谱,还要注重知识时效性
如今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大J看任何育儿知识都会选择权威机构的来源。
大J看的比较多的是美国儿科协会(AAP),他们会定期重新审阅所有的儿科知识,看是否有过期的,是否有需要修订的。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就是需要更新换代的,很多”老法“真的不适用了。


比如,什么时候添加像蛋黄、海鲜、坚果等高致敏的食物,美国儿科协会第4版的时候的确是建议晚添加容易致敏的辅食,但第5版就已经更新了,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晚引进容易致敏的食物并不会降低过敏风险,相反反而容易提高宝宝过敏风险和养成挑食习惯。你看,只是短短4年时间,知识就有了不一样,而可惜的是有些儿保医生自己没有学习储备,有时就会拿着“老法”来误导大家。(回复“32”看添加辅食原则)
美国儿科协会出版过一本书,国内翻译名字叫《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0~5岁》,国内是第五版,而美国第六版已经出来了。大J粗粗对照了一下,改动不大,所以第五版其实也已经够用了。等大J看完了,如果发现有特别大的出入的地方,到时也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多问为什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经常看大J文章的朋友们,你们会发现我从来不只了解一个结论,而是要知道结论背后的原因。这样其实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判断这个结论是否靠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育儿中融会贯通。
比如”一岁不吃盐“是个结论,但其实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后,我就发现,原来不吃盐其实是因为要控制钠的摄入量。钠其实也是人体微量元素之一,如果你留心奶粉标签,这里面也是有钠的。由于宝宝的肾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无法处理过多的钠,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宝宝每日钠的摄入。0~6个月的宝宝从母乳和配方奶中已经摄入了足够的钠,6~12个月的宝宝一天摄入钠的含量不能超过0.4g, 1~3岁的宝宝不能超过0.8g。(注:关于小婴儿的钠摄入量,WHO和AAP没有明确建议量,只是模糊地说低钠饮食。这个是Baby Center网站的,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知道这些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我在选择奶酪时就不会仅仅因为配料表里面含盐就觉得是”黑名单“了,相反,我会选择低钠高钙的奶酪。我最近听到有妈妈朋友们反馈说,国内医生不推荐一岁之前吃奶酪,美国这边的儿医一般推荐宝宝8、9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我为此还特地又去问了一下小D的儿医,她的回答仍然是一样的,辅食吃得不错了就可以吃。当然,如果大家实在太纠结,就先不要给奶酪了,反正还有其他选择的。(回复“47”看手指食物引入原则)
多引用“权威”巧妙化解隔代观念冲突
父母们这一辈对于带娃都有一套他们坚信的“经验”,这一点,大J还没有小D时就已经见证过我的闺蜜们的吐槽和无奈了。所以,小D刚出院回家,大J就和老公达成默契,多唱“双簧”,多有意无意引用医生的话,润物细无声地让父母们知道原来现在的知识先进了,他们可以放心让我们自己带娃。

比如小D的体重问题一开始是全家上下的焦点,在国内刚出生的娃娃都要8斤,小D过了预产期还6斤不到,这个绝对是不允许的啊。我婆婆多次暗示奶粉营养好,我妈是直接说我太累了,奶没营养。我和老公就打配合,每次和他们通视频,就搬出营养师的话,搬出儿科医生的话,“我们儿医说了,体重要看生长趋势的,不是光看绝对值的,100个大人站一起还有高矮胖瘦呢。” “小D营养师说了,宝宝不是越胖越好的,小时候过胖,成年以后得糖尿病和三高的风险很大的。” 就是这样,
每次和他们分享观点,我们都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权威的名头,老人家通常都是相信权威的,这样一次两次不断重复,他们就慢慢被我们“洗脑”了,成为了我们的“盟友”。(回复“23”了解生长曲线)

相信医生,更要相信母亲的直觉
大J没有孩子之前从来不相信“母亲直觉”这个说法的,但有了小D以后真的不得不信。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生的默契,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
小D在美国遇到过很多非常好的医生,但也遇到过几个不是那么负责的医生。比如小D的胃食管返流,我每次带小D去看,医生总是安慰我说,小D体重增长很好,所以不要着急,这是正常的,然后开药就让我们走了。每次,我心里总是觉得哪里不对,但那时,我太过于相信医生了,以至于一直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内心觉得“不对”的地方,而耽误了小D的病情,那次的经验教训非常大。后来,我的直觉一旦告诉我这个不对,我就一定会自己去查找资料或者找另外一个医生拿意见。因为我知道,没有人比我作为母亲更了解我的女儿了。(回复“25”看小D的胃食管返流经历)

看完这些,估计有妈妈朋友们会说,大J,你这样累不累啊?肯定累的啊,特别是一开始,这些育儿知识和过去我几十年学到的知识体系都无关。不过一旦开始学了,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就养成习惯了,慢慢地这些都成为了我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一部分了,越到后来就会发现越轻松了。 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每天花好多时间因为这些身边“专家”随口一句话而纠结半天,这个是最累的有没有。
不知道,多少妈妈和我一样,曾经一个“学渣”,因为有了宝宝后竟然变成了“学霸”,但我想,这就是做父母的责任吧,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第一道安全防线,需要帮他们抵御不必要的安全隐患,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大J的话
昨天大J关于夜间出汗这件小事,竟然引起大家无数共鸣,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今天大J就征集一下大家平时遇到的疑惑吧。
哪些问题是你听到各种“专家”说,但又不确定的,都欢迎直接回复微信给大J留言。我不保证所有问题我都有答案,毕竟我没有医学背景,我现在每天的分享都是因为小D经历过的。但如果有些问题恰巧是我知道的,我接下来陆续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回复标题前数字,看更多大J小D的文章
32 挑战辅食添加原则 -- 纽约喂养师带我重新解读
47 美国喂养师指导,添加宝宝手指食物全攻略
23 宝宝是不是太轻了?-- 美国营养师教我看懂生长曲线
25 宝宝在美国的“胃食管返流”历险记
36 宝宝聪明吗?原来1岁内认知能力发展也有里程碑
43 给NICU父母们,3句话,115天,我们一起走过

D,倔强努力的28周早产宝宝;大J,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大JD,一个早产宝宝奋斗的进行时,记录大J在美国学到的养育知识以及小D的成长故事。我们还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这是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jiayoubaobao2015" (加油宝宝的拼音),或者扫以下二维码
进入公号底部菜单,查看更多热门文章和栏目
或者回复"m"看所有文章列表
把文章分享给更多需要的父母们,让我们的能量传递下去,是对大J最好的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