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这几天五一假期,所以也没发推送。今天这篇是因为有幸接到腾讯新闻的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热血青年派”栏目的邀请,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所以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我自己的号里。文章的很多内容老读者们大概很熟悉,就当向新关注的朋友们做个自我介绍。

在大大的世界,小小的努力
借由给腾讯新闻的稿子,跟关注这个号的朋友们说说我自己的故事。
小土大橙子是我的网名,想来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叫我的本名了。
要不是我娃当年睡渣,不可能有机会结识无数睡渣娘。
更不可能下决心写书,阴差阳错成了“网红”。
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1月的时候我家老大出生了,“小土”和“大橙子” 原本都是我和他爸给他起的小名。他出生的前几天我建了个微博专门记录他的屎尿屁事,随手把两个拼在一起做了网名,这个名字实在太土了,以至于后面的几年中陆续有人把我认成“小土豆”。
记得有个调查说,孩子出生头一年,父母会少睡1055小时,平均下来几乎每天少睡3小时。
的确如此,老大刚出生几个月,我没有经验,带娃带得焦头烂额,娃睡不好我也休息不好。
那时候网上婴幼儿睡眠知识很少,不少人睡不好,只能弄个黄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贴到电线杆子上。再不然就是叫魂,总之特别不靠谱。
我偶然从网帖中得知一些专门讲婴儿睡眠的书,立马很激动的买来啃。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笔记,感觉比高考还认真。在结合这些内容的实践中,幸运地找到了改善之道,我将这些体会写成万字的网帖《向整夜觉前进》《没有不会睡的宝宝,只有不会哄的大人》。还记得那时候,好不容易孩子睡好了,自己却激动得睡不着,天还没亮就起来敲字写文章,一直从黑天写到天光。
帖子发在微博上,收到很多的回复,转发数千,阅读量更是以百万计。才发现原来这么多人都有着相同的困扰,却仍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每天收到的数十成百的求助,就是我最初坚持的动力。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走入大家视线,有了更多的人关注,后来还注册了同名的公号。原本是被睡渣逼到无路可走,可是峰回路转,这成了新的开始。
老大如今已经是个6岁的大孩子
那时候我还要每天去上班,家中有变故,老人家没办法继续帮忙带孩子。孩子又还小,完全交给阿姨不放心,加上写书写稿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我开始跟家人讨论是否要辞职。
200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我就一直在这家老牌外企工作。从最初校园招聘的暑期实习生计划进入公司,到2008年金融危机普遍缩减岗位时,拿到正式工作的offer,一待就是好几年。对公司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它见证了我从一个青涩大学生到职场女性的成长和转变。
那时候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火起来,辞职从有着不错的职位和稳定的收入的职场女性到失去收入来源的全职状态,对我来说不单是职业方向的巨大转变和抉择,也意味着一下子踏入完全不可预知的生活。
刚辞职那阵子,因为要写书,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浦东图书馆,有时候一待就是一天,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那时候虽然已经积攒了不少粉丝,但我担心商业化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几乎所有的商务联系都回绝了。
虽然完全没有收入,日子过得平淡,但内心却似乎有着一团火。当时的想法很清晰也很纯粹,集中精力专心把书完成。因为经历过缺觉的折磨,才立志写一本妈妈们自己的睡眠书,想搞清楚婴儿睡眠的奥秘,去帮助到更多的人。也就一两年时间,大不了之后再回去工作。
从零开始,一路的曲折和艰辛,就不多言了。
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我作为原本和写文章不会搭边的工科女,在自媒体人这条道路上竟也一走就是6年了。
那几年我啃透几十本书,看过数万留言,写了几百篇帖子,汇集成几十万字,后来这本书出版了,它是第一本本土原创的婴幼儿睡眠专著:《婴幼儿睡眠全书》。我呢也因此结识了更多的读者朋友。
(刚生完定定那一年回北京参加微博的活动)
公号是个很神奇的存在,每次推送,就像是一封寄往人海的信,不知道打开的会是谁,看完会是怎样的感受。在其中,你会收获鼓励和勇气,也会收获误解和挫败。
每天会收到很多来自读者的留言,大家跟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心得、困扰,以及读过推送所收获成长和体验。
看到一些很暖的鼓励时,会很想哭,觉得委屈都可以不计较了。但也会很惶恐,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妈妈而已,有那么多被生活折磨得蓬头垢面的时候,想做的那么多,可能做的又那么少。
这几年的房价和物价,让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渐地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淡化了。很多应该引以为豪的事情,逐渐的不被在意了。
以前我们喜欢问,你做的什么工作啊,关心工作有没上升空间。而现在,只会问你赚多少,你住在哪里,几个房本。 整个社会的激励体系在发生改变,是件令人忧心的事。
生活层面的舒适固然重要,但如果价值感不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之中了,每个人都更加现实,将是另一种悲哀。
“成人的世界,本就没有’容易’二字”,但能够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是值得的。
2015年,我们全家因为我先生工作调动的缘故,搬去了休斯顿。
(刚怀上定定那阵子照的)
2018年,我们一家在休斯顿已经3年了,这3年,经历了很多。老大从奶声奶气的小屁孩,变成了有思想会叛逆的大孩子。多了一个软软糯糯的小儿子,从3口之家,变成了4口。
上海的房价翻番,老家对面从尘土飞杨的工地,变成了热闹的新小区。
我从不会开车,到知道加满一箱油得20多刀。
从齐腰长发变成了齐耳短发,从素面朝天到慢慢知道要收拾自己掩盖倦容。
那几年,很多朋友升级做了父母,一些觉得会一直无话不谈的人,变成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原本觉得无比强大的老东家开始裁人,曾经并肩作战通宵达旦过的团队,已经各奔西东。
细数起来,一时之间,感慨万千。
原本以为只是去一阵子,没想到一待就是3年。 这3年是自媒体日新月异,新号涌起的3年。我们的生活,过得平淡舒适,但每次回来看到风起云涌的创业氛围,又觉得心向往之。
人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就会不想动,搬迁的决定并不那么轻松。
我们身处快节奏的年代,各个渠道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信息:“3招解决孩子所有问题”,“10招改变孩子的一生”,“1分钟哄睡小宝宝”......一切均力求速成。在这样的节奏下,想要慢一点似乎是一种奢求。
终于搬回来了......刚回来那阵子,预备着很快就撸起袖子创业,但现实的困难很多,各种琐碎。老公工作很忙、孩子离不开人、自媒体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事情都很耗费时间,压力前所未有的大,进展一度非常缓慢。我不是超人,没有三头六臂,睡得少就头疼,困的时候能坐着睡着。创业二字说起来豪情万丈,但真的落手做,面临的是无尽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琐碎。
一度我都觉得,是不是号要开不下去了。不过好在熬过最初的琐碎和打击,2019年慢慢有点勾勒出骨架……
如今微博和公号虽然没有花钱宣传过,仅仅靠口碑相传,也到了百万量级。别人到这个程度,都是几十甚至上百的团队了,而我们还是很小的团队,有一些兼职的小伙伴一直在一起,但全职的人除我之外也不过才2个,幸亏大家的陪伴,在灰心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勇气。
18年的时候,立了个小目标:养活团队,工作有个屋,不再打游击,开始商业化的尝试,算是达成了。
(在工作室里)
2019年,希望能够尝试接触更多的东西,方面更明确,完成转型。
不管到哪都没有永远的乐土。走一条路,也许错过了另一条的风景,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得有失。
最早的90后已经开始当妈了,最后的一波90后也都基本高考完毕。
80后总是自嘲半截身子入了土……
时代的车轮就这样分秒不息地滚滚向前。
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分清选择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更多的时候,也许是半推半就之间被生活裹挟向前。
也好,就这样活在当下。
(给孩子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谢谢一路同行的你们!
感谢腾讯新闻青年节特别策划【热血青年派】。
这一期还有黎贝卡、姜思达、毕导等不同领域年青人的故事,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看看他们的青春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