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1500+ / 阅读需要 4 min
原文|刘杍晨 简单心理咨询师
某日,我去看望亲戚z女士,她乳腺癌发作,刚做完手术后不久,正在接受放化疗,在期间,她的心情极度难受。我来到病房,她首先开口提到的是她的丈夫,那个被她称之为木讷,呆板的男人。
她说:“你是心理咨询师,你该去帮助一下他。” 

我疑惑:“为什么呢?”


她说:“你看我现在都这样了,他还一直去工作,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我问道:“你想我去帮他什么呢?” 


她说:“你该去帮他做下心理疏导。”

我听完后笑了起来:“你现在病成这样了,你还想着他呀,我可不想去帮助他,现在我只想着陪你聊聊天。”


她大声说道:“你要多说说他。”
从言谈中我感受到的z女士对丈夫的不满,同时也有许多情感上的无助。她似乎并不是期望我去关心他,而是要站在她的角度去“帮助”他
我问:“你与他生活了近二十年,既然你如此不满,吵架不停,为何不选择离婚呢?”


她回答:“一方面我考虑到孩子,另一方面我觉得他看上去就是很可怜的样子,容易受欺负。”
我们貌似很多人都像她一样,明明自己都陷入了情感无助,还想去帮助别人,期望别人有所改变。别人改变了,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可能有两点:
一方面他如果按我的要求改变了,那么就可以按我的要求来满足我。
另一方面,我为他好,他不按我的想法改变,他就是个不好的人。
也就是说:当我把自己看作拯救他人的人,便势必将他人当作了弱者。


就如同这个戏剧三角,
三个角色互相转换,上演着一出出人间游戏。
当z女士希望丈夫有所改变时(拯救),丈夫感觉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通常会以沉默的方式表达不满(被动的攻击者)。
z女士得不到想要的回应,感觉到自己无法拯救丈夫、甚至被回报以不满的时候,便觉得丈夫太不理解她了。
丈夫的不理解让她备受伤害,因此她转而变成一个攻击者,在生活中对丈夫尽情的表达着愤怒,而这似乎仍然不足以平息心中的怒火。
不难看出,她是多么渴望丈夫能靠近她,给予她温暖的理解,生活中她却用了相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丈夫,然而二十年的跋涉,并未能让一切变得更好。而她的丈夫真的可能被改造一翻变成另一个人吗?
在这个游戏里面,谁都不是赢家,谁也不是输家,彼此配合上演着无法言说的情感。那些情感被隐藏起来,浮在上面的象海藻蔓延,窒息了水中的其它生物。
“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Ta自己。”
家庭中我们也会看到,父母常常先扮演成“拯救者”的角色,想纠正自己孩子的各种错误行为。当子女表达不满、与父母争吵的时候,父母会认为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居然这么对我,同时感到受伤,不被孩子理解,成为“受害者”,再从“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攻击者”。同理,孩子其实也在这三个角色里转换。
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把一件事放到这个三角形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
那就有人会问,我怎么从这三角里走出来呢?
把这个三角形倒过来,相对应的是变成了“帮助者”,“支持者”和“观察者”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内心的渴望,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让自己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我受害是想获得什么吗?”
当我们想去拯救帮助别人的时候,尝试着问一问自己:“去主动拯救别人,是自己的愿望还是别人需要的?”
如果他人发出明确的请求,那在我能力范围和我愿意的情况下,我可以去支持他人。同样,我们也给他人或孩子机会去学会表达求助。
当我们想去指责,怨恨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同样的问一问自己:“我通过指责想获得什么呢?”
或许我们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去拯救别人;或许是想拯救自己内在的那个受伤的自己;也或许是我们通过指责怨恨别人,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
一定还有更多的答案,一定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渴望,只是这份渴望常常会寄放在他人的身上。
所以,当我们再次希望改变别人时,不妨尝试着回到自己身体的中心,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也许内心就有个声音,正在那里呼喊着你:
嗨!回头看着我,我在这里呢,我才是你的真实想法。

刘杍晨 ✑ 撰文

野生好人 ✏ 封面
更多“心理咨询师说” 

如何面对因抑郁症荒废的五六年时间?|心理咨询师说

出轨外遇的人,不要对另一半说这些话|心理咨询师说

3个要点,助你改善“坏关系”|心理咨询师说


心理咨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愈
点击阅读原文,来「简单心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