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海外专辑分享海外华人的故事。希望这份分享可以让世界更加海阔天空。
第七十八期为您呈现的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现就职于KVA MATx的史纪。
为什么出国?
主要是随大流。
在国外遇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Axel Kilian半夜两点发的答疑邮件,Ryan Johns写的和我原文差不多长的研究建议,同学帮我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校对文章,等等——师友们在学术上给我的帮助太多了,在学校的时候不觉得,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最想念祖国的什么?
炒肝和爆肚。
你会回国吗?为什么?
未来会的吧。但是近期不会,先试试,先熟悉一下西方那一套。
出国后在不同的背景下再看中国是否看得更清晰,有哪些感触?
更不清晰了。看中国的话,虽然我出国没有多久,但是国内近几年涌现的新概念好多我已经跟不上了;看建筑学的话,更不敢说看得清晰。相反,我感觉似乎一直是国内看国外看得更清晰,国内好像已经很熟悉西方那一套了。这一点我就不予置评了。
你的学校有哪些教育特点?
我一直认为普林的特点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特点,每个人都是很不一样的,并且每个人都让我学到很多(起码在我在的时候是这样的)。所以我很难全局地评价,但对我自己来说,普林帮我初步建立了数字实践的价值观,同时包容了我自由散漫的性格。
你现在工作公司的特色和有趣的地方?
我们公司有一个屋顶平台,平时大家在那上边吹风儿,吃午饭,喝酒,侃大山,特别厉害。
最喜欢的艺术家(绘画音乐电影等广泛范围)是谁?给你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我其实不是很懂艺术。近期合作过的艺术家里,李维伊和陈抱阳的作品给了我挺多启发的。
觉得自己的作品集有哪些迷人的特质?
我的作品不太迷人,反而比较迷糊,有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清楚在做什么;也比较过时,我近些年一直做的具身化计算设计与早前的控制论乍看十分相似。现在做大数据,机器学习,增强现实这种的多,我做的东西主要围绕建筑机器人展开,比较关注实体,相比之下不太入流。
能具体说说你所讲的建筑机器人指什么吗?
我所讲的建筑机器人中“机器人”概念既不是指拟人化机器人,也不是指利用工业机器人建造的自动化过程。这里的机器人概念核心在于一个自主的议程,既建筑应该像其他日常物体一样具有针对人类行为的自主反馈,因为建筑与人的交互情形不比其他任何东西少。因此,建筑机器人可以是包含了新的社会情景的人与建筑的共栖;可以是一个充满传感与反馈的数据型空间;可以是一个针对编码与算法的物质化身;可以是一个应用(或误用)机器人思维和方法创作空间的过程,等等。
什么时候开始看谷德网的?欢迎你提出建议哦,谢谢。
我大二的时候第一次听说谷德网。希望你们越办越好。
W O R K
01.
机器6号,柔性:平衡和晃动
2017至今,进行中

毕业论文指导:Mónica Ponce de León

研究课题指导:Axel Kilian, Forrest Meggers
▼机器正视图,风箱状排列的气袋与单位打印连接件交叉组合
柔性:平衡和晃动是我2017年普林斯顿毕业设计。它是一个气动建筑机器人,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聚氨酯气袋和三维打印连接件(同时也包括一些管子、气阀、接头、阀箱、转换口、连接口、电路、电路板、连接线,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部分被一个土法炮制的充放气算法程序控制。该机器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加压气袋,使得整体结构可以称重。同时,传感和反馈算法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不向一侧倾倒),这一机制得益于对不同位置气袋的分别控制。这一机器可以用于一些真实场景,比如气动机制快速部署的特性可以满足应急避难所关键部分的要求;又比如其安全、可交互的特性可以用于建筑最外层的界面。
▼机器细部,硅胶软管穿插于聚氨酯气袋之中
▼机器细部,机器基座部分的管子与气阀箱
▼机器细部,三维打印的底板被螺栓固定于基座
▼电路图解,电磁阀与压力传感器组成的控制系统
▼间隔拍摄,工作中的系统
▼控制台,整合了电路、显示屏、导气管和气泵的装置
▼控制台顶视图,该装置使得设计者可以方便简易地操作
▼电路细部,土法炮制地电路整合了Arduino控制器,印制电路板,跳线,电磁气阀、电源,等等
▼照片,毕业设计展出于纽约市 @Bowery
02.
展览3号,#标签-上海
2017,建成
联合策展人:吴有,冯立星
参展艺术家:蔡承良、陈抱阳、冯菲菲(澳大利亚)、雷荣华、李宛、李维伊、刘诗园、王骁楠、王韫琛、王子耕、吴逸飞、张微伟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7.11.25-2018.03.09
▼展厅入口透视,展览#标签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标签”展览制造了一个虚拟社交网络的物理空间。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的“#”不仅是一个用于信息分类的标记,更衍生出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本次展览正是基于这种互动关系,重新思考艺术实践中美术馆和艺术家的身份,并邀请参与者随时打破既定身份。
▼试验(左),用户输入的作品评论被一台位于现场的热敏打印机实时打印;互动(右),参观者在现场扫描作品展墙的二维码后在手机客户端输入评论,并讲评论现场打印留档
▼轴测图,展览设计,由艺术品、展墙、小凳子、屏幕、电线、以及其他现成工艺制品构成的场域
展览将经由“#线上”和“#现场”平行展开:“#线上”将展厅转化为实时更新和存储的云空间,艺术家首先通过“#”关键词定义自己的作品,同时观众通过扫码为每件作品添加新的“#”定义;“#现场”则是云空间的物理地址,是激发互动行为的物理界面。
▼中央框架正视图,这一现实中的物理框架实体象征了数字世界中的信息收纳结构
▼展厅中部透视,不同尺度的物体构成了一个三维场域
▼施工,施工人员组装中央框架
▼试验,开展前艺术家和策展人在现场尝试不同布局
这里,不再有展厅,只有现场;不再有展墙,只有岛屿;不再有装置,只有界面;不再有画布,只有分辨率;不再有顺序,只有超链接;不再有列表,只有数据结构;不再有展签,只有二维码;不再有描述文字,只有定义建构;不再有观众,只有参与者;不再有观察,只有介入;不再有留言薄,只有弹幕墙;不再有预期,只有统计;不再有评论,只有标签。不再有关于数字的推测,只有基于数字方法的记录;不再有虚拟的现实,只有真实的虚拟。
▼开幕式,策展人展示位于现场的全局微缩模型
▼互动,参观者与全局微缩模型互动
03.
机器4号,自主社区
2016,完成

方案指导:Axel Kilian


▼评图照片,现场演示自主社区的空间模式,该系统由一个单机的Processing程序算法控制
这一方案是一个建筑机器人,其呈现了一个自主化社区的原型。该社区是一个由居住单元组成的无限延展的场域(本案模型中只展现出了4*4的局部),其中的居住单元是经过标准化设计的无差别方盒子。每一个方盒子有四面可开启的界面,同时这些单元被阵列成一个网格。居住单元的可开启界面使得相邻的单元可以被组合成为更大的单元。因此,该空间的全局类型可以不间断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以及相应的空间情景被编译到了一个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程序当中。该程序同时整合了一个基于动源的的模拟算法,其可以触发状态机中的变化。这一套程序驱动一个配备有电路与伺服电机的物理模型,以改变物理模型中空间类型的变化,这一物理模型也是算法的实体化身。这一方案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我近期具身化计算设计的概念。
▼图解,基于动源的有限状态机互动模型通过数字图表展示
▼图解,基于动源的有限状态机互动模型通过建筑空间图解展示
 ▼程序屏幕截图
▼物理模型组装细部,物理模型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模型变化以体现空间变化
▼概念平面,绘图展示了对于一个完全自主社区的空间场景的想象
04.
机器2号,机器控制的化学反应成型工艺
合作者:李宛,冯立星

方案指导:Ryan Luke Johns
▼细部,金属盐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的结晶过程,也被称为化学花园反应
该方案通过控制化学结晶反应中反应容器的空间角度,试图将这一自然的反应过程变为可控的成形工艺。该方案研究了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反馈概念,希望通过实时反馈算法利用“次优”的零件实现“更优”的结果。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启发了该方案的建造工艺,通过引入实时互动和反馈,建造的关注点不再是静态的模型,而是动态的建造过程。
▼试验,早期对于结晶过程与容器角度关系的测试
▼图解,工作流程以及内在实验的内在逻辑
▼轴测,总体实验架构
▼轴测细部,外部材料添加装置的设计
▼图解,机器末端工具头的规划路径以及对映的容器角度
▼建造,最终的机器干预过后的化学结晶过程
05.
最后我想分享一点工作过程的照片。我的研究整体上充满了机器,这些机器大部分没什么用——既不能投入产业,也通常不被认为和建筑学科有关。这些在手机里存了好久的照片,今天借着准备这篇稿子的机会,整理了几张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开心。
在海外时间:2015年至今

在海外地点:普林斯顿-波士顿

姓名:史纪

籍贯:北京

学校:普林斯顿大学

工作单位:KVA MATx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420万粉丝钟爱
年流量轻松突破1.5亿的网站 
www.gooood.cn
也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已有21万粉丝的
gooood谷德设计网 
建材、竞赛、推广、招聘、
投稿、项目对接等合作请联系:
gooood点击原文到网站看到更多
亲爱的朋友们,gooood启动全新域名
www.gooood.cn 
请收藏或采用新域名进入我们的网站,原来后缀hk的域名因为跳转不稳定所以个别用户无法访问。百度搜索的域名结果目前没有得到更新(google已更新,百度规则比较复杂),麻烦手动更新。期待您的再次阅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