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287篇 原创文章
精算视觉
不吹不黑
精算视角看保险
导读:一篇有关于保险资金投资的科普长文。
文章最开始,怕大家说我误导,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本文标题里所讲的“高收益”,指的是“高预期收益”,而不是指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就可以100%获得的“高收益”
最近几年,香港的储蓄型保险几乎都被同一类产品所占据,也就是“充裕未来”、“隽升”一类的长线分红储蓄型寿险。这类产品的非保证收益很高,长期能超过6%,但是保证收益却很低,通常只有不到1%。不少朋友对此类产品的设计感到不太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能给到这么高的预期收益。
的确,如果保险产品的非保证收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很容易会被人们误以为是保险公司为了“忽悠”客户而故意将收益写得“虚高”。
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开发的每一个产品,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最后总精算师签字通过才可以上市销售,不可儿戏。很多时候,人们对一样东西感到“恐惧”,可能只是不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了香港保险的“高预期收益”?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答案。
01
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式
保险公司售出保单后,要将收上来的保费拿去投资,来获取投资收益。
保险公司主要有两大类投资: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
债券 
债券(Bond)是筹资方(债务人)为筹集资金而向投资者(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比如说,投资者购买一张票面价值为100元、年票息率为5%的10年期定息债券,这张债券就会每年向投资者派发5元的票息,并在第十年到期的时候向投资者给付债券的票面价值100元。
债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益确定:无论是每年派发的票息,还是到期时给付的票面价值,在投资者购买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在上面的例子中,这张债券的初始市价如果大于100元,则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将小于5%;初始市价如果小于100元,则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将大于5%。但无论如何,只要投资者持有债券至到期,债券中途没有违约,这张债券所代表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在购买的那一天就已经能够确定下来
股票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给投资者作为公司资本部分所有权的凭证,投资者可以获得股息并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利润,但也要共同承担公司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比如说,投资者在2012年花52美元购入一股苹果股票,持有至今天(2019年5月),除了中途可以获得苹果公司20多次的股息派发(从0.47美金至3.29美金不等),还可以按178.97美元的市价卖出这支股票。
股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益不确定:无论是股息派发的时点、金额,以及股票的市价,在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全部都无法确定,投资者只能够依靠过往的股价变化及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来预估未来可能获得的投资回报。
02
保险产品收益率的确定
对于一款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产品,其究竟能给到投保人多高的投资收益率,绝对不是保险公司“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保险产品背后的资产投资收益情况决定的(当然,有的地区可能还要受制于监管的规定,比如中国银保监会对人身险的预定利率设定就有上限要求)。
我们刚刚提到过,保险公司主要有两大类投资:以债券为代表的固收类资产和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固收类资产的收益保证,但是收益率通常较低;权益类资产的收益率较高,但是收益却不保证。所以,保险公司在开发含有非保证收益成分的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时候,究竟能给到投保人多少的保证收益和非保证收益,主要取决于产品背后各配置了多少比例的固收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美元固收类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率约为3%,美元权益类资产的长期预期收益率约为8%,一个分红产品采用“固收类和权益类资产各50%”的配比,就可以获得约5.5%的预期收益率(3% × 50% + 8% × 50% = 5.5%)和约1.5%的保证收益率
当然,上述收益是保险公司给到产品的“收益成本”,扣除各项相关费用后,投保人实际到手的收益会降低,相当于费用支出消耗了客户实际能拿到的部分收益(比如实际到手的预期收益率会从5.5%降至5%)。
受制于两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保险公司在开发保险产品的时候,必然需要在“总收益高低”和“收益确定性”之间做出权衡:
  • 想要高保证回报,就要加大固收类资产的配置,但是这样必然会降低产品整体的投资回报;
  • 想要高预期回报,就要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但是这样必然会拉低产品的保证收益率。
03
美元资产的收益情况
保险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需要预先设定产品定价时所使用的投资收益率假设,即在当前时刻对各类投资未来可能取得的收益(包括保证收益和预期收益)做出预判。
债券 
债券的投资收益假设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因为保险公司在投资时就已经可以明确看到这笔债券投资在未来投资期内可以创造的收益(假设公司会持有债券至到期)。不过,在投资当时,债券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变化,进而影响债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也称为孳息率,英文为Yield)。
以美债为例,受中美贸易战、欧洲经济疲软、英国脱欧等不确定事件的影响,投资者对避险资产的需求逐渐走高,美国国债价格攀升,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下跌至历史低位(近日已经跌破2.3%,1981年历史高位时美债收益率曾高达15%)。
美债收益率作为美元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的风向标,也会同时带动其他固收类资产收益率走低。这种市场现状也说明,香港保险公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售出的美元保险产品,其保费收入将比较难匹配到收益较高的债券类资产
股票 
股票(包括基金等)的投资收益假设则比较难以确定,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化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蕴含其中,以至于不可能有数学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保险公司的投资团队一般会有专门的专家小组去研究股市的走向,并且建立一些量化模型对股票价格进行模拟,但是无论怎样研究,都改变不了股票投资收益非保证的既定事实
一般来说,一支股票过去的长期表现可以用作预判其未来表现的参照。以美股为例,标普500指数在过去5年、过去10年、过去30年、过去50年中均有超过6.5%的年化平均收益率,以此我们可以推测,长期投资标普500指数,将有较大概率获得超过6.5%的年化投资回报。如果保险公司有专业的投资团队,甚至有能力跑赢市场,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因此,香港保险公司在做产品定价的时候,一般会给公司的权益类投资设定高于8%的预期投资收益假设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的长线分红储蓄寿险在长期(持有超过30年)不仅可以给到客户约1%的保证收益,还可以有约6%的预期收益。
如此来看,香港保险这种“高预期收益”的背后,其实是有“理论支撑”的,从保险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
04
香港长线分红储蓄险的“走红”
最近几年,香港保险市场上比较热门的保险产品,除了马不停蹄更新换代的重疾险以外,就是类似于“充裕未来”、“隽升”这样的长线分红储蓄型寿险了。
这类产品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 保单回报与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完全无关,几乎没有保障成分,是一个“纯储蓄”产品
  • 锁定期很长,至少要长期持有15年以上再做提取或退保才合适,否则很容易出现亏损;
  • 预期收益较高,通常有5%~6%,但是保证收益很低,通常在1%左右
  • 拥有一些适合于“财富传承”的特性,比如简易信托、更换保单被保险人(所谓的“保单直接传承”)等。
这类产品由于其“预期收益较高且保本”的特性而大受追捧,各家公司也纷纷推出“竞品”:从富卫的“盈聚未来”,再到富通的“盛世·传家宝”,就连马云收购万通后签下的同款保单“富饶传承”也是同类产品。最近一段时期,宏利和安盛也各自携带自己的新产品(“创富传承”和“跃进”)加入了战局,一时间热闹非凡。
还是要解释一下,我对于这类产品一贯是持理性态度的,既不会过分吹捧,也不会过多批判(大家会发现我的公众号很少会写这类产品,但是很多内地同业经常说这类产品是香港保险公司开发出来忽悠内地人的,我对此就完全不赞同)。从我的观点来看,只要客户对于长线高回报有需求,这类产品还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同时,这类产品也很容易出现销售误导,我见过不少销售人员过分地夸大此类产品的收益,号称“一张保单富过三代”,而且不强调分红收益的非保证,这就存在一定的误导嫌疑了。
通过我们上面对于最近几年美债和美股走势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此类长线分红储蓄寿险会在香港保险市场上“走红”: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进入了一个长期的量化宽松阶段,各类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导致保险公司新开发的产品无法给客户提供较高的长期保证收益,稍微保守一些的客户(担心本金亏损)也找不到收益合适的投资产品;其次,美股最近10年的走势都“气势如虹”,单纯是标普500指数过往十年都有年化接近10%的收益,让保险公司和客户都比较看好美股的长期投资回报,而大部分客户又不是专业的投资者,这时将钱交予保险公司“打理”就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再次,这类产品很容易出大单,销售起来也比较容易(不排除有很多误导销售),也为此类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此,在这种投资环境下,保险公司开发这种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的长线分红储蓄寿险,会更容易吸引到对收益有较高需求的客户,保险公司自身也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利差损”风险(因为分红非保证)。保险公司愿意开发,客户愿意买,销售人员容易卖,一切看上去都水到渠成。
某长线分红储蓄产品的利益演示
05
内地为什么没有“高预期收益”产品
对于香港这种“高预期收益”的长线分红储蓄险,内地的保险同业们通常有些疑虑,一方面是因为非保证收益占比确实太高了,另一方面则是内地从来没有出现过此类产品,就会让人们对于这种“未知事物”感到有些莫名的恐惧。
那么,内地为什么没有“高预期收益”产品呢?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内地保险产品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除了自贸区的保险公司可以开发外币保险产品),要以人民币资产作为主要投资,就会受限于各类人民币资产的投资收益情况。如果内地的权益类投资无法做到像美元资产那样的“长线高回报”,自然就很难开发这类产品了。
然而,相比于美债,人民币国债的收益率在近年来一直是明显高于美债的。拿10年期国债的收益举例,近年来人民币国债的收益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而美元国债的收益率已经有很长时间处于2.5%以下了。
在这种市场投资情形下,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自然是更愿意开发“高保证回报”的产品,来配置更高比例的债券类资产。所以我们看到,如今内地市场上最受追捧的储蓄产品,是以4.025%预定利率定价的长期年金险,这类产品的收益全部保证,在市场低息环境下会是非常好的理财配置,但是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这个收益(到手实际收益一般不超过3.5%)其实并不是特别可观,也就刚刚能跑赢通胀。
06
买保险,认清需求很重要
虽然香港长线分红储蓄险的预期收益很高、很诱人,不过,预期总归是预期,过往的投资表现也仅能够作为参考。未来是不是每个类产品都能够圆满达成预期投资目标,还真没人能说得准。
要知道,长期来看,这类产品的总收益中,有近80%都是非保证收益,一旦收益出现小小的偏差,按照复利计算长期累积下来,在金额上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说,100万的本金,如果按照6%的年化收益率来计算,50年后本金可以翻18倍,而如果按照5%的年化收益率来计算,本金则只能翻11倍,收益整整差出了近700万。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投资这类产品,能拿到6%的收益当然更好,但其实能拿到5%我也心满意足了,毕竟市面上大多数保守美元长期投资连4%的收益都没有
不过,我们还是要看到其中的风险。假如有人是按照此类产品的预期收益演示来设计养老退休方案的,那么我建议大家最好还是保守一点,按照演示收益的70%~80%作为保守的心理预期,以防产品几十年后的收益真的没有达标,也不至于严重影响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觉得大家也没有必要“盲目地”追捧某一类产品。其实香港保险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储蓄产品都有,有的回本期比较快,有的流动性比较好,有的保证收益比较高,有的可以做保费融资加大杠杆,有的在提供较高回报的同时还能兼顾寿险杠杆,可以说是各有各的优势和强项。
长线分红储蓄险呢,只是其中一种,虽然也很不错,但是未必适合于所有人
作为消费者,买保险“不盲从”,找到与自己需求所匹配的产品,才最重要。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09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不要忘记点右下角的“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