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是否全职的问题是经常被问起的,也有很多的妈妈纠结。今天这篇就来讨论下,作者是心理咨询师刘昭和余婧,他们夫妻二人都是心理咨询师,共同经营公众号“藏海知秋”。
全职的难处比想象多
定义
这里所说全职指 
长期把几乎全部时间精力
都投入在育儿或家务上
(那种在家也有自己事业、收入来源,或是可以有很多时间提升自己的情况不算)
关键词:长期,几乎全部
观点
孩子全托(早送晚接)入园后,
尽量别全职。
保持社会接触,保持事业能力,
保持经济安全,保持自我成长。
这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好。
当然,凡事都无绝对,
特别这种人生选择的事,
各家一本难念的经。
0.不工作,不等于不成长
讨论之前,先再次强调,本文中全职的定义:长期,几乎全部
比如说之前一直是个程序员,但你心底就是有个画家梦,然后趁着孩子出来这两年,你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学画,或者你孩子上学了你依然可以有段时间没有收入去学画(只要你家庭系统的经济和关系撑得住)。
这个不叫全职,这个叫蹲下才能更好地跳起来。
再比如,你早上送孩子,白天出去泡泡图书馆健健身上上课开开淘宝店,晚上接孩子回家,这也不叫全职。
又或者对于一些人而言,她们需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确认“可以什么也不做”,这个本身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有很多抑郁的来访者,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我可以什么也不做”后,就触底反弹了,因为会觉得跌下去也没啥,反而可以慢慢往上走。这个时候,只要思考和自我探索没有停止,这个“什么也不做”就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这也不叫全职。
全职,指的是一种把你的生命“只”“耗”在家务和育儿上、进入思维狭窄的状态:肉体疲惫,精神混沌。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1.为什么说尽量别全职?
因为全职(指长期,几乎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在育儿和家务上)在家,是有可能会影响妈妈的心理健康的,因为该状态很容易导致退行和社会退缩。做全职妈妈的难处可能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所以说尽量别全职。
2. 支持系统 
我们评估抑郁的来访者时会有个词叫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越宽越厚,人出事的概率就越低。
什么是支持系统呢?
你的爱好,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收入,你的职场关系,你的亲密关系,你参加的团体,你的闺蜜哥们儿,你的宠物,你的爱豆粉丝团,你的游戏公会,你的同好微信群,等等等等。
这每一项就是一根柱子,撑着你的人生,当有地震来袭,或者其中一个柱子晃动的时候,其它柱子越多越粗,你就越撑得住。
而在全职状态,相当于要把你所有的人生重量压在一两根柱子上
这个策略会有三个明显的风险。
1.你会过度依赖这根柱子。
一旦这个柱子有风吹草动,你的不安全感会爆棚,之后你的动作就可能会变形,产生不那么可控和想要的结果。
2.真到了这根柱子该撤的时候你很可能适应不良。
比如很多一辈子只一心工作的人,退休后的一两年会瞬间垮掉,有些父母在子女离家后会各种问题集中爆发。
3.这对柱子也未必好。
从柱子的角度看,被寄予过多期望的人生,总有那么点束缚感,需要成长分离时,也会面对更多的明面的或潜意识中的压力。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3.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 
除了支持系统外,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也是重要的。
自我效能感就是那种"YES, I CAN DO IT!"的感觉。
设想有这样一对夫妻,俩人都名校硕士毕业。有了娃后,一个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年平步青云上市公司霸道总裁;一个做了二十年家务育儿,孩子大了离家远走。这个时候别说对方会不会看着外边充满活力的职场丽人蠢蠢欲动,自己心态也很容易崩啊。
电视上那些大女主被背叛后重回职场卧薪尝胆短期发迹吊打负心汉看起来很爽,但现实中真的太难了。虽然不是做不到,但何必为难自己呢?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回家的诱惑》
所以,最好就不要把自己推到那个得用责任、道德、良心、付出感、愧疚感绑住对方不离不弃的位置——更关键的是,那个位置自己其实大概率是不舒服的。
以上是从个人角度讲的,下面再从关系角度说说。
4.家庭系统鲁棒性 
不建议全职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内的平衡
专业上有个词叫“夫妻联合人格”,简单说就是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系统失去鲁棒性。比如挣钱的事情全归一个人,家务的事情全归另一个人。
这种分工有种流水线感。流水线分工如果应对的是简单任务是可以提高效率的,但维持一个有娃的家庭系统并不是简单任务,这样搞长期风险会比较高。
一个风险是万一某方掉链子(无论是感情,还是身体,工作出问题等等),另一方补不了锅,有个风吹草动家庭系统会特别脆。
另一个风险是由于长期分工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会越来越难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白天不懂夜的黑,把彼此站成两个世界。” 双方情绪上都有隐含的焦虑。
比如一方A长期没有收入也没有积蓄,哪怕另一方B再明确地表现出忠诚,A心里还是会有源于生存本能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可能会以控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控制与焦虑如果不能被觉察和处理,那么轻则增加关系裂痕,重则让B开始逃离,B的逃离会加剧A的不安,A的不安会加剧A的控制……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5.关系的平等与改善 
我们有句话叫“能离开一段关系才能改善一段关系”,记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当你无论因为任何原因(恐慌分离、害怕被抛弃、经济不独立……等等)而不能离开一个人的时候,你就给了他为所欲为的权力。
如果他体谅你为你改变,那是有良心善良爱你;如果他更照顾自己不做改变,那你除了接受也只能接受——谁让你离不开呢?
全职,会极大地增加你离不开一个人可能性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6.不要被焦虑束缚 
有的人会提到各家情况不同,但更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焦虑所束缚的。
我来画一条粗略的线:有能力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可以19点回家,同时工资收入达到你所在城市社会平均工资80%水平——却仍然认为自己是因为现实原因而不得不全职。
符合这个条件的妈妈请想一想,这是否是你的恐惧焦虑换了个政治正确的方式束缚了你自己?
“女性逃入家庭,男性逃入工作”是种常见的逃避,弊大于利。
为什么会有80%社平这条线,是因为这是大部分城市中可以找到的普通的家务育儿嫂的价格的上限(那种特豪华的不在讨论范围内,请不要杠),在这个价格之上,哪怕你出去工作,赚的钱全部用来雇家务育儿嫂,也是值的(当然如果今后也想以家务育儿嫂为事业,这是另一个故事)。
以上是针对婚姻关系相对稳固、老公比较能挣钱的女性而言,如果不满足……可能更缺乏全职的条件……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7.全职,不等于休息
全职不等于休息,恰恰相反,全职了才没法好好休息。
这个年代的很多家庭里,妈妈的问题不是为家庭付出太少,而是照料自己不够。
小孩是个超级吞噬体,出生后很多妈妈就从来没休息过。如果再叠加工作压力,是要出人命的。我建议妈妈不要全职,不是说在已有的带娃付出上再叠加一个工作付出,而是,要调动家庭系统资源,先照顾好自己整个的人生:包括你的身体,你的社交,你的爱好,你的事业,你的收入,你的工作。
有的家庭里所有的育儿都已经压在妈妈这边了,这个展开来有很多可以谈的,篇幅问题就说一个点:你得相信,总有办法,时不时给你腾出一段时间让你休息,一定要争取。
当娘的千万别觉得你自己扛不住小家伙,是自己没做好,因为扛不住是正常现象,是那个99%。我们家悟空从小是个超级小闹腾,他娘也是心理咨询师,还有格外给力的育儿嫂,我每周还有几天带孩子,就这都扛不住。
有一天她跑来跟我说:老公我实在实在实在扛不住了,小家伙粘得我没时间和自己呆呆了。我说:早说啊,赶快去休息。然后给她找了个附近的温泉酒店去住了。
我特意说你可以多歇两天,但实际她第二天就回来了,一进门就说满血了可以继续了。我说你下次不用耗到最后一刻再休息,可以更早休息。她自省了一下说,好像潜意识里觉得先照顾自己是不对的,会有愧疚感。
而这个“先照顾自己是不对的”是会把人拖垮的啊!
我们往往低估休息的必要性,高估我们休息需要调用的资源。
而全职状态,其实99%的情况下根本得不到好好的休息。
悟空娘夺过话筒强行插播:
在家照顾孩子真的太累了,比工作那可是累多了!长期沉浸式照顾娃真的贡献超级大,超级辛苦的!我说两个例子证明沉浸式照顾娃其实比恢复工作要累吧:
第一个例子:我有N位被诊断为产后抑郁、需要服抗抑郁药的来访者,恢复工作前各种担忧,恢复工作后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停药也很顺利,整个人看着迅速靓丽起来。
第二个例子:我本人。娃六个月之后我开始逐步恢复工作。然后我意识到:出去工作才是真正的休息放风好不好,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不用被娃缠着真是太好了。下班的我甚至会在家门口蹲会儿,假装需要抽根儿烟再进去。
    8.实际中的困难 
有很多家庭(我遇到的有娃来访者里至少占了三成以上),会陷入这样一个循环:老婆为孩子付出很多很多,老公该出差出差该加班加班,甚至该跟朋友聚会跟朋友聚会。
久而久之,老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的,老婆这边却要绷不住了。
这里有些深层次潜意识里的东西不在这里展开谈(比如有的女性是需要和孩子结盟获得安全感的),先谈个浅层的东西。
很多时候女方没有让男方“体验”到:
1.老娘需要有自己的人生。
2.老娘也可能撂挑子也要休息。
3.这也是你的娃!
这种情况下,很多男方“最多”会觉得“哦,又生气了”,甚至“怎么就你这么多事”,而不是“啊,这是个问题啊!我是和老板谈谈,还是雇个人,还是换个工作……总之我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更谈不上调动资源了。
带娃是一件非常消耗资源的事,怎么调动“全家”的资源,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很多的门道,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重要的是,孩子怀上、甚至准备要孩子的第一天,就要树立“事先调动资源避免系统崩溃”的意识,而不是扛到自己扛不住了再临时抓,会出事的。
结    语     
我们的个人观点是,孩子全托入园后,尽量别全职。妈妈们要争取保持社会接触,保持事业能力,保持经济安全,保持自我成长。
之前的微博发有的网友说怎么对女性要求越来越高了,这里澄清一下,这不是一个新的“要求”,这只是我们观察来访者和个人经历中得出的个人“观点”,没人有权要求你的人生。
全职不全职,说到底是个人选择。
祝愿所有妈妈可以从心所欲,得偿所愿。
全文完。本文来自刘昭、余婧的夫妻档公众号:“藏海知秋”。

关于全职的话题,我们曾经推送过这几篇相关的文章:
关于这个话题,你又有什么感触呢?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