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聚焦
5月4日,新华社以《“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盖头来!”——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的丝路考古梦》为题,报道了我校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在中亚开展的跨国考古研究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专程会见了包含西北大学王建新(左三)、梁云等在内的15名在乌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国考古队员。
考古连着过去,也为现在和未来服务。我一直梦想着把丝路考古搞起来。
——王建新
像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一样,今年64岁的王建新也是从寻找大月氏开始跨国丝路考古的。
这位西北大学教授近二十年来数百次往返于丝路古道,把学术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带领团队踏遍天山的东西南北,初步“掀起月氏的盖头来”。
不再吃学术剩饭
发出中国好声音
王建新与其的团队在1998年确立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术方向。他说,没有境外考古经验,中国考古学家在世界上就难有发言权。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
(考古发掘现场)
在国内新疆、甘肃密集调查后,他们把寻找大月氏的目光放在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处适宜游牧的山前地带,并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签订“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合作协议。
王建新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数年的成果令人振奋:在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清楚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监控其保护状况。
(采取修建保护大棚、沙袋支护等临时措施对发掘墓葬进行保护
承续先贤开拓志
构筑丝路考古梦
大月氏研究属于国际显学,需要开创性地工作。在十多年国内寻找大月氏中,王建新建起自己的游牧聚落考古理论,进而发现了大月氏的王庭遗址、墓葬等数百处重要遗存,成果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出土文物)
团队成员任萌博士说,正是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让王老师不断结出硕果:他发现了游牧民“大游牧、小定居”规律,随后验证了古代游牧民存在定居地的事实;他提出张骞当年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大功未就,主要归因于“大月氏是爱和平、喜经商而把持东西贸易的人群”等论断,也让人耳目一新。
王建新认为,应向先贤学习,踏遍月氏生活过的天山,建起中国的“丝路考古话语体系”。他发现匈奴语“祁连”即天山之意,认为《史记》中记载的大月氏生活的“祁连山”应是今天新疆的东天山。他还新发现了月氏的众多遗存,为掀起月氏的神秘面纱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型墓葬的三维影像)
有感于王建新团队考古工作的开创性,中乌联合考古队的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大学教授阿纳耶夫表示,在探索西天山的山前草原地带月氏等古代游牧文化遗存方面,中方工作价值重要、成绩突出,其执着而开放的多元思想与和平精神可谓丝路考古的榜样。
参加“国际竞技场”
服务“命运共同体”
中国考古学家为何在当地受重视?西北大学教授梁云说,中亚百年考古集中于古代城址及艺术品等方面的发掘,重视“西方文化元素”的价值。与其明显不同,我们在国内掌握了游牧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规律,可以边发掘边检验,总体上与其他考古队形成了错位竞争的良好态势。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所长阿穆尔丁说,乌国境内国际合作的考古项目,只有中国人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体计划,发掘面积小,发掘后重视保护遗址。中方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会推广中国伙伴的做法。
(向乌方人员介绍中方考古专业技术及经验
虽然考古工作赢得了国际同行尊重,但王建新认为,相对丝路考古所需做的工作仍显薄弱,应成立丝路考古中心等机构,吸纳地质、生物、环境规划等学科专家,争取多出学术成果,服务于丝路沿线的老百姓,让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有具体依托。
踏遍天山人未老
掀起月氏盖头来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文 /  新华社记者  李勇  冯国 许祖华 
图 /  王建新 提供
编辑 /  房婉妮     责编 /  李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