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这种高难度课题,每一步都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作为知识分子家长,咱们从小就深知书本知识的宝贵。所以养娃的道路上遇到问题,估计大家的反应都是:看育儿书,学做好家长。
但是,问题来了。
打开Amazon——>书籍——>家庭——>家庭教育(parenting),目录显示50000+本书。没错,超过五万本讲家庭教育的书。

怎么选啊?
这里,就介绍一下那些最经典的,最专业的,妈妈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的那些。
这些书的作者,或是相关领域教授,或是多年从事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极其丰富的专家,书中的内容都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些书虽然都是出自美国作者,但是我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惊喜地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有中译本。所以这里把中译本的名字也一起列出来)
家庭教育概论
NurtureShock (教养大震撼)
好像还有翻译成 ”关键教养报告“的版本
这本书主要通过近些年的教育研究加案例分析的方法,讲述了家庭教育中家长容易忽略/想岔了/被误导的问题。包括:
  • 表扬带来的都是积极正面的效果么?什么样的表扬反而会不利于小朋友的自我认知。
  • 睡眠的重要性,睡眠跟智商,情绪,多动症,肥胖等问题的关联。
  • 家长如何跟小朋友讲关于不同种族的问题。
  • 撒谎。小朋友为什么撒谎,如何对应小朋友的撒谎行为。
  • 尖子班,推妈,提前学,真的有科学道理么?
  • 兄弟姐妹直接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导致不良的手足关系?
  • 青春期的反叛和逆反
  • 自控制能力是天生的,还是能后天培养的?
  • 小朋友玩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 如何引导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这本书对很多想当然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有理有据。书中涉及的内容是所有家长都会接触到的,强烈推荐。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交流的经典。全书的重点在于强调家长要聆听要理解小朋友,以及共情的重要性。小朋友经历喜怒哀乐的情绪,往往 不能清楚用言语表达出来,而直接反应成发脾气兴奋过度等等状况。面对这些情况,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解决表面的问题,威逼利诱要小朋友停止发脾气,或者直接劝小朋友说那些小事不值得生气。
其实小朋友最需要的是家长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承认他们的感受,并且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旦小朋友的感受得到认同,家长就可以和小朋友从敌对关系变成队友关系,共同解决问题。
这本书就是讨论如何跟小朋友交流,让小朋友知道家长在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在理解的前提下,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专注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家。自从1965年出版了第一版,这书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到现在还长居家庭教育经典书籍榜单。
此书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为基石,讨论了:
  • 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关键,如何通过孩子的提问了解孩子的想法;
  • 批评和表扬都是对孩子的评价,而小朋友都更喜欢无压力无评价的交流。如何通过非评价性的语言去引导和鼓励小朋友;
  • 家长和孩子交流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恐吓,利诱,嘲笑,贬低,说教等等。如何避免这些交流方式。
  •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传递家长的价值观,而不是强迫小朋友完成某项任务。
  • 如何有效的训育管教。
  • 关于正面管教理论
  • 如何避免和解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相互嫉妒;
  • 关于儿童焦虑症
  • 关于性教育
 P.E.T.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父母效能训练)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肯定了家长非圣人,很贴心很体谅家长作为普通人也有各种不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完美的家长如何跟不完美的小孩做到最好的亲子沟通。

没人天生就会做爸爸妈妈,书里几乎手把手地教家长如何跟小朋友沟通:
  • 家长要首先承认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局限性,不要给自己设立不切实际的形象目标。
  • 如何跟小朋友沟通才能让小朋友觉得你在认真听他们说话,在理解他们的想法。
  • 谁的问题?如何区分以小朋友为根源的问题和以家长为根源的问题。
  • 如何跟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婴幼儿交流?
  • 学会区分和运用”你如何如何“ 还有”我如何如何“的交流方式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 理解环境对小朋友行为的影响,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小朋友的行为。
  • 什么样的家长权威是有益的,什么样算是有害的家长独断。
  • 家长和小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时,听谁的?为什么?怎么一步一步最后达成共识?
  • 家长如何通过自省和改变自己来尽量减少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以上这四本之所以算是概论,因为涉及了家庭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亲子沟通。而且涵盖了在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
其中任何一本看完,最大的感受都是:养娃真不能想当然,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的做法,经不起深思熟虑的推敲。虽然说用不着养娃路上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是从大方向上理解了语言和行为对小朋友的影响,以后的交流会自然而然地有更正能量的定位。
心理教育,情商培养
Mindset (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
作者Carol Dweck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最顶尖的社会心理学学者,也是我超级崇拜的偶像,上学时候发email跟她交流,都能收到超耐心超高信息量的回复。

她的研究领域以及这本书的内容,围绕着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成败的。这方面的认知直接影响一个人/孩子的学习态度,目标,特别是如何应对错误和失败。根据多年的研究,她发现关于能力和成败的认知,分两个方向:
方向一:能力是天生的,个人能控制的只是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带有这种认知的人,往往会尽量避免难题(会显得自己蠢=天生能力低),躲避挑战,遇到失败容易一蹶不振。
方向二:能力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个人的努力和经历就是学习的过程。带有这种认知的人,会更勇敢面对挑战(把挑战当成学习机会),面对失败,会把失败当成反思和进步的机会。
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两种认知,讲解其在人生各方面的影响。其实这本书不能算是单纯的教育书籍,因为里面的理论不光是针对小朋友的,对3-100岁都适用。之所以算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书籍,因为可以既帮助家长反思自己对能力的认知,同时学会如何带着这种意识去引导小朋友养成方向二(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的认知。以帮助小朋友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遇到挑战不逃避,经历失败不放弃。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好个性胜过好成绩:高EQ小孩的教养秘诀)
小朋友都会有”莫名其妙“生气的时候。之所以说莫名其妙,是因为家长不理解小朋友为什么不高兴,小朋友自己也表达不出来。能知道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情感并且有效的表达出来,是一生受益的能力。
这本书就是带领家长学会通过以下五步,来引导小朋友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1. 意识和注意到小朋友的情绪;
  2. 把情绪表达和交流当作一个提升亲子关系的机会;
  3. 有效的倾听,共情,和承认小朋友的情绪;
  4. 帮助小朋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5. 帮助小朋友找到有效的情绪疏导方法。
You Can't Make Me (But I Can be Persuaded)

家有倔小孩的必看宝典。
在小朋友1-4岁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会因为Terrible two, Horrible three觉得自己家的小朋友是倔小孩。但是这种短暂的因为沟通和理解力限制的逆反,跟真正的倔小孩还不是一回事,真正的倔,会倔一辈子,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时期。
如果家长自己,或者家里小朋友符合以下的8条或以上,那么这顶“倔”帽子是肯定的了:
  • 很难接受“绝对不可能”,“绝对不行”这种语言;
  • 可以从温暖可人秒变成冷若冰霜,生气不理人;
  • 喜欢最大程度的抬扛,顶嘴;
  • 无聊的时候喜欢惹麻烦,捣乱;
  • 不喜欢严格执行规定,只把规定当做随性的参考要求;
  • 有创造力会利用稀奇古怪的方法达到目的;
  • 能因为一件芝麻小事大发脾气或者大做文章吵架;
  • 不会因为“应该做啥” 就去痛痛快快的完成任务;
  • 经常拒绝无条件的服从,总喜欢各种讲条件;
  • 对于尝试和挑战未知的情况无所畏惧;
  • 能把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请求理解为最后通牒,从而大闹一番;
  • 不一定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语言正式承认错误,但是最后总能用自己的方法善后。
虽然倔小孩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给家长带来各种头大,因为会整天说不,逆反,小事化大吵一架。感觉天天跟家长对着干。但是只要理解了他们的心理,不仅可以很大的缓解这些交流沟通上的矛盾,可以大大改进亲子关系。而且,倔小孩这种一根筋的性格,正确引导下就是最难能可贵的坚强意志力,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事业上,都会有无限的潜力。
这本书,就是帮助家长理解这种倔的心理,如何跟倔小孩沟通,如何把他们的倔作为优点培养成最大的优势。
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大约有15~20%的孩子从小比较谨慎小心,不会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爬高爬地或者做危险的事。他们可能会因为别人无所谓的原因而发脾气,但也经常会显示出比他们年龄更成熟的表现,会说出充满哲思的话、常常喜欢独处,或显得若有所思。他们都有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特别容易接受到环境中感官或情绪的刺激,而且处理讯息的方式也比较仔细、比较彻底,所以当各种管道的讯息大量湧入脑中,超出他们能够负荷的範围,就可能会因为反应不及而呈现当机状态,或由於挫折和混乱而出现行为、情绪失控的现象。
这样的孩子可能让人觉得贴心,也可以教人抓狂。如果你愿意尝试著接纳他的感受,调整教养的方式,教导孩子适应改变的方法,保护孩子免於受到讯息风暴的摧残及社交活动造成的压力,你将会拥有一个懂事、观察力敏锐又容易沟通的孩子。
这本书详细介绍这些具高度敏感气质孩子的特徵,探讨家长个性如何影响跟高敏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详细探讨了从婴儿、幼儿、学龄孩童到青少年时期高度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战。当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承受过大压力时,言行也许出现幼稚退化,心情好的时候,举止则又常有超龄表现。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面临的环境刺激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的影响及需要的协助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家长能清楚孩子在各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对於目前的教养会更加得心应手。
只要能够瞭解、接纳孩子的特质,用对的方式教养、引导,拥有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如果抓不到要领,则很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孩子,导致亲子关係的紧张。这本书提供了如何养育敏感孩子的方法,你可以也应该做为孩子的避风港,让他自在的成长、肯定自我的价值,还能适应良好、勇於发挥独特的创造力。
The Strong Sensitive Boy
承接上面那本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这本书也是关于高敏感孩子,专门关注高敏感男孩。
虽然高敏感孩子在男孩和女孩中的比例都一样(15%-20%),但是高敏感孩子的特性:谨慎,小心,安静,喜欢独处,不喜噪音,不喜激烈的动作等等,在非高敏感的女生中也很普遍,所以高敏感女生往往不会在女生群里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但是非高敏感的男生,大都偏好着跟高敏感男生完全相反的喜好:打打闹闹,冒险对决,大大咧咧,喜欢呼朋唤友成群结队的活动。所以高敏感男生会显得特别格格不入,而且因为大多数人对男生的期待都是大大咧咧型,所以特别难易理解高敏感男生的感受和偏好。
这本书就是专门讨论高敏感男孩在各个成长时期和生活环境的各方面可能受到的挑战和面临的问题。帮助家长理解并支持小朋友的心理需求。特别强调了母亲,父亲各自在与高敏感男孩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并且帮助家长认识到如何帮助孩子发展高敏感所带来的优势。
学习,认知
Amazing Minds: The Science of Nurturing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with Games, Activities and More
引导小朋友认知,发展,对于家长来说,最难的部分是理解小朋友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很多看起来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对于大人来说感觉是不用想就知道了,但是对于初涉世界的小朋友来说,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人看见门和门把手这个组合,都知道把手不会从门上掉下来;大人看见配套的茶杯和茶杯碟,都知道这俩是分开的两个物体。但是对于六个月的小朋友,在他们的世界里,同样颜色材质的东西是一体的(一面墙,一块镜子),不同颜色材质的东西是分开的(毛巾和水,床和床单)。可是门和把手明明是不同颜色材质,怎么就粘一起了呢?茶杯和碟子明明是同样的颜色和材质,怎么就一拿就分开了呢?

小朋友不知道什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这一系列问题贯穿了小朋友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感官,语言,情感,记忆,物理,理解别人的情绪,利用工具,理解物体和人的永存性(即使看不见也是存在的),等等。
这本书就是从这些方方面面向读者讲述0-6岁的小朋友是如何从完全不知道慢慢发展出相对成熟的认知,家长如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利用游戏和活动引导小朋友学会理解这些最基本但是无比重要的概念的。
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这本书跟之前那本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出于同一个作者,内容也有很多共通点。这本把之前的沟通交流概论延伸到学习领域。更详细的分析了小朋友出现不愿意上学,不想写作业,考试紧张,等等跟学习相关的情况下,如何用倾听共情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小朋友产生学习的意愿。
The Way They Learn
小朋友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效率不高,除了因为家长不理解小朋友不知道什么,为什么不知道之外,还有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长/老师的学习方法和小朋友的学习方法不对口。当大人以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去教小朋友,但是小朋友又正好需要另一类方法才能学进去,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对口,就是导致辅导作业辅导学习时候的河东狮吼的最大原因。”讲了多少遍怎么还不懂?“ ”你按我说的做就明白了,怎么就不做呢?“ 这些最常见的话语,正是矛盾的表现。
这本书从四个层面分析了每个人偏好(不光是小朋友)的学习方式。
  1. 线性 vs 跳跃性的思维; 具体 vs 抽象思维;
  2. 学习环境的偏好,安静 vs 有声,光线明暗,室温高低,学习时的姿势,空间的大小等等;
  3. 喜欢通过视觉,音觉,还是动作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
  4. 注重细节 vs 注重大方向;更理解事实 vs 更理解感受。
通过对自己和孩子学习方式偏好的分析,家长就能理解俩人的不同,从而理解为什么有些自己觉得好的学习方法,加到孩子身上确没有效。进而学会用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去引导他/她的学习,并且帮助小朋友取长补短,做到全方位发展。
How Children Succeed (孩子如何成功)
孩子在学校和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上的成功,并不能单靠刷题考试竞赛得高分,这些可量化的成绩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素,也是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副产品。
除了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能力,如何面对成败,如何设立目标,如何坚定不移的克服困难向目标努力,如何做到思维灵活有创造力,如何客服冲动而冷静客观地选择更合理的做事方法,如何准确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估不低估),学习习惯的好坏,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影响着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

这本书就是总结了这些方面的相关研究,讨论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以及家长如何引导小朋友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人格,价值观
GRIT (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极能力)
咱们从小都听天才代表人爱因斯坦说“天才=1%天赋+99%努力”。那么在学习和事业中,天赋和努力都在扮演什么角色?看下面两个式子就一目了然了。
学习=获得新技能=天赋*努力
工作成果=技能*努力 
也就是说在获取成功(工作成果)的过程中,天赋的作用只出现于第一阶段,而努力这个因素在两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不努力,无论天赋多高,也难以掌握新技能;即使学成了,如果不努力,也不会出工作成果。
正因为努力有如此的重要性,恒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学习和事业成功上才有特别的重要性。书中作者在一系列追踪实验中发现,无论是高中毕业率,大学毕业率,工作成就,个人恒毅力的指数,都比智商和分数有更强的预测性。
做一件事的恒毅力包括两大因素:热情和毅力
两者缺一不可,而且还要是长期的可持久性地坚持这份热情和毅力。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的恒毅力在学习生活事业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影响作用。以及如何给小朋友创造培养恒毅力的环境,以及如何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和活动培养小朋友的恒毅力。
The Opposite of Spoiled 
(三只小猪养出下一个巴菲特)
培养小朋友的理财观和钱商,并不是儿童MBA课程,更不是教小朋友怎么算利息收益怎么找商机。理财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培养小朋友的理财观,其根本是培养小朋友的价值观。作者认为:储蓄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赠与反映的是一个人是否慷慨;消费反映的是一个人对物质对服务价值的评估。
所以培养小朋友的理财观,实际上是培养小朋友在这些方面的合理认识和价值观。在这个大前提下,书里很接地气地分析了几乎所有家长都有遇到的跟钱财有关的育儿问题,比如:
  • 如何回应小朋友”咱们家穷么?有钱么?“的问题。
  • 如何回应小朋友 ”为什么xxx爸妈给他买了这个那个,你们不给我买,是买不起么?“
  • 如何回应小朋友对家长工资是多少,挣多少钱的好奇兴,
  • 当小朋友提出来”xxx家房子比我们大好多,漂亮好多“ ,如何顺着跟小朋友借此聊关于钱财的话题,
  • 当小朋友想要手机Ipad, 高中生想买车的时候,怎么全家一起讨论做决定;
  • 什么年龄该开始给零用钱,怎么给,给多少,家长应该对零用钱的使用有什么限制么?
  • 让小朋友帮忙做家务要不要给钱?
  • 以及如何引导小朋友合理的储蓄,支出,和赠与。
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把小朋友在成长中可能涉及的钱财问题和相关的价值观系统地分析,既给了家长一个引导小朋友的大方向,又给家长因为自家不同的财政状况留了充足的灵活度。
作者在社交网络上也经常跟家长讨论各种问题的不同应对方法。他是纽约时报的儿童钱财教育专栏作家,在https://www.nytimes.com/by/ron-lieber 上不断有更新文章以及和读者互动。
兄弟姐妹,男孩女孩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1+1个孩子的工作量,到底是大于二还是小于二?
和平友爱,一起玩的时候,绝对是小于二。
互相嫉妒,吵架抢玩具的时候,绝对是大于二。
家有2个或以上孩子的爸爸妈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小朋友之间亲密的手足关系。小朋友之间的争执,最大的原因就是抢资源(抢爸爸妈妈的注意力,时间,经历,抢玩具,抢作为,抢最大的那块西瓜,抢谁最先玩,谁最后洗澡睡觉......),小朋友之间吵架最经常说出口的话就是“不公平!”
怎么能做到让小朋友觉得公平?怎么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爸爸妈妈关心爱护理解自己?是应该任何时候都做到资源平分么?每个孩子的需求不一样,怎么资源平分?孩子们吵架抢东西的时候应不应该介入?如何调解?
这本书以”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详细讨论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跟爸爸妈妈都有着亲密的互相理解的关系,从而增进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
Bringing up Boys (培育男孩)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男女差别之大,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但是小朋友在年龄小的时候,养育多由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负责。更好的了解男孩的兴趣行为性格特点,对培养男孩百利而无一害。
此书从客观地讲述男孩的生理行为性格特点开始,一步步分析和讨论了男孩女孩的区别,男孩的好奇兴,男孩的好胜心,爸爸在男孩成长中的作用,妈妈在男孩成长中的作用,单亲家庭培养男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男孩成长中的作用,男孩在青春期的变化,男孩在不同年龄段心理需求的变化,男孩在学校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何给男孩树立规矩,家长如何跟大男孩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子关系等等。基本上就是一本培养男孩的宝典。
Mother & Son (养育男孩)
亲子关系之中,爱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何对小朋友表达自己无条件的爱也一直以来被很多书和作者讨论过。但是,作为男孩,他们健康成长最需要的一个因素,却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尊重。
基于男女差别,相对应女孩对爱的渴望,男人/男孩对是否被尊重更敏感。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当男女吵架时,相对应72%的女生觉得不被爱,83%的男的感觉是”没有被尊重”。男孩,无论年龄多小,也是同样的脑回路。所以说当妈妈和儿子之间发生矛盾,或者男孩不高兴的时候,如果妈妈可以从儿子是否感受到尊重这个角度去理解儿子,会更容易了解儿子怎么想的,不仅有助于更好的沟通,更强的亲子关系,而且会让妈妈成为儿子信任尊重的人。
更重要的是,当男孩感受到了尊重,他也会更自律自理自强,把自己当男子汉,去努力去追求自己应该做和喜欢做的事。
此书就是以这个母子关系中重要的因素为出发点,详细讨论了:
  • 对于男孩来说,什么是尊重
  • 如何在男孩做错事(不值得尊重)的情况下,用尊重的口吻跟他沟通;
  • 作为妈妈,如何在提供(生活资源),理解,教导,训育,鼓励这些最日常的跟儿子互动的过程中,让儿子感受到尊重。
  • 理解男孩的六个心理需求:工作和成就;给予和保护;坚强,果断的领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建立男孩之间的并肩友谊;性知识和能力
妈妈对孩子的爱,从来不会缺。但是男孩需要的这种尊重,绝对是让妈妈对了解儿子的心理世界的必不可少的钥匙。理解了这个需求,并且掌握了如何从这个需求出发跟儿子交流,即使在最难沟通的青春期,也能让妈妈和儿子的关系保持通顺,让儿子能感受到妈妈的支持。
Boys Should be Boys
看封面配图就能知道,这作者充分理解男孩“疯玩”。首先,作者是女的,儿科医生,见过无数男孩子疯玩摔断胳膊摔断腿的情况,所以充分理解了男孩对冒险,对室外活动,对探求的需求。说到这本书,得顺便提一下另外一本畅销的男孩书(不是给家长的,是给男孩的),叫The Dangerous Book for Boys
这书我们家就有,大壮的最爱之一。巨厚的一大本男孩百宝书,在大壮房间里随时都是处于翻开摊着看的样子,任何时候无聊了,随便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就能让男孩看得津津入神。为啥? 看看目录就知道了。

从怎么系各种绳结,抓野兔,捞鱼,处理伤口,搭书屋,自己做电池,种花种草,星空图,用硬币玩魔术,扑克游戏,下棋,指南针,摩斯密码,海军通讯码,反正就是大部分妈妈觉得“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那种话题,应有尽有。
回归到这本Boys Should be Boys书上去。作者就是带着男生对这些感兴趣,喜欢玩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态度,讨论了如何让男孩健康快乐的成长,并养成诚实,勇敢,谦虚,善良等品质。包括:
  • 如何鼓励男孩,既不过分保护,又不过分严厉。
  • 男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游戏机不是Ipad,是家长的关注。如何高效安排跟男孩的亲子时间。
  • 如何理解并支持男孩对户外活动的喜爱。
  • 如何教会男孩子规矩和礼节。
  • 如何引导男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 如何跟男孩子探讨生命中的“大问题”:理想,金钱,家庭,人生意义,等等。

Wild Things
这本书的娱乐性故事性超强,两位作者都是男的(家庭心理咨询师),很多内容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的。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者是咨询家庭(匿名)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和他们对故事里人物心理的分析,读者(特别是妈妈)会觉得终于有机会钻进男孩的脑子里看看他们到底想的是啥。
书里第一章按年龄段总结了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特点,兴趣,和心理需求。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学校的环境和男孩发展的特点的矛盾性,比如男孩好动,喜欢单线程思考,兴趣引领学习积极性,大大咧咧不注重细节等等,但是学校的环境往往要求一坐就坐半天,不能乱动乱插嘴,书写要细心工整,要安安静静地学习。学校的要求更时候女孩的天性,所以男孩往往被老师列为不注意听讲,捣蛋,粗心等等。家长如何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理解男孩,帮助男孩渡过这个矛盾期。第三章主要讨论母子,父子关系的侧重点和不同,男孩成长中的仪式感的事件等等。
总而言之,这书读起来非常不累,而且好玩,就跟听一个好朋友讲自己小时候的奇闻异事一样,读完了,发现自己对男孩的了解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这么多本专门讲男孩教育的书,那么女孩的呢?
不好意思,我还真没怎么看过。
因为家里小美刚刚六岁,我对她,还处于刻苦钻研strong-willed child的阶段。之前网上看到的绝大部分专门讲养育女孩的书,都是主要针对青春期的。所以,还没认真看过的就不敢乱推荐。
如何看书
一下子推了这么多书,希望没把大家砸晕。
所以也想聊聊怎么看书。
什么情况下要去借鉴教育书籍?
  1. 对症下药,需要临时抱佛脚。就是意识到某个方面有问题了,需要解决,然后去找书看。这种情况最常见,没问题。因为这种情况下看书最积极,理论实践也最积极。唯一的不足就是有时候问题严重了才发现,要解决也不容易。
  2. 防患于未然,先看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打打预防针,做好心理准备。等问题有苗头的时候,可以及早发现解决。这种看书法有助于看完了再反思一下,看怎么能跟自己的情况最佳结合。当然这种看书得有时间有经历,当家长的,平时手头上就一堆事,能有兴趣并且找到时间这样未雨绸缪的读书,很不容易。
买书?借书? 听书?
我百分百支持买好书,因为好书既值得收藏,以后可能时不时要再翻翻。还同时是对作者的支持和尊重。不过买好书,就得先挑出来什么是适合自己需求的书。
不瞒大家说,只要图书馆能借到的书,我都是先借。看了之后觉得值得做笔记,值得以后再翻翻的,就去买。
图书馆除了纸质的书,还有不少书是有CD的Audio 版本,特别适合一边做家务(洗完,叠衣服之类的)一边听。一段时间掰两半用,超级高效。听了觉得值得以后温习的,再去买书。
如果图书馆没有,那么就先去Amazon找Kindle版 (现在绝大多数书都有了),可以选择免费看Kindle版的Sample,一般都是书的头一两章。觉得内容感兴趣,风格适合自己了,再买。 
上学的时候,曾经有位教授跟我们说过: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you don't know."
其实看了这些教育书籍,也是一样的感觉。看完并没有觉得自己就变成全能妈妈,也做不到对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信手拈来。但是看了这些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很多遇到的问题都释怀了:原来这问题这么普遍,这么多爸爸妈妈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而且不会慌,虽然有问题,但也知道解决的方向,即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实现起来也不容易,但是有人领着至少不会慌。
更多教育心理相关文章
如何愉快又高质高效地练琴:陪练九计
GRIT, 培养小朋友的恒毅力: 为什么我们即使打酱油也要尽全力
二胎时代来临,建立快乐亲密手足关系有诀窍!
俩娃感情的小船说好不翻,二宝到来前准备好了吗?
不打,不骂,不唐,也不养熊孩子
校园暴力,不是打回去那么简单
美国小学的社会科学到底包括些啥?今天终于偷窥到了。
河东狮吼变身良师益友,笑面辅导功课不是梦
小朋友明知故犯,比批评更能解决问题的是
把“我要解决你的问题”变成“请你帮我解决问题”
如何营造一个提升小朋友注意力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杂谈一
小朋友学习是那最烦人的毛病,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长处:学习方式杂谈二
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上学路上的安全守则
坏话好好说:如何友好有理地向校方提意见之案例分析--学校的防毒品活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