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卫星与网络》杂志在腾讯、搜狐、新浪、和讯等100多家网站与相关媒体重磅推出了“航天+”理念及系列专题六篇深度阐述文章。这一理论及其专题较为详实而深度的从“航天+”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实施路径等进行了全面阐述。2015年6~7月刊,《卫星与网络》杂志及其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该专题的连载发表。目前,“航天+”在各类公开场合引起了来自各大部委及其多位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及对其前瞻性和高度的肯定。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也为方便大家查找,我们这次集中发布“航天+”专题的系列文章。感谢大家的肯定!值此神舟十一号即将发射之际,我们也再次祝愿和期盼我国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卫星与网络》杂志编辑部也特别重申:转载或摘录其中观点,请注明理论和观点来源。其他重要事宜及交流合作,请联系编辑部。

引言:
鼓励创新,首先要包容失败,正是这正常的逻辑,让美国这个商业社会变得日趋成熟和强大。
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文:雨菲 《卫星与网络》主编
鼓励创新,首先要包容失败,正是这正常的逻辑,让美国这个商业社会变得日趋成熟和强大。
航天+与互联网+一样,都是前景美好却需要无数创新去支撑才能实现的宏大理想。然而,创新不见得都能立刻成功,成功的创新也不见得都能一帆风顺,凡是总得有个摸索,梳理,逐步成熟的过程。因此,创新过程中的挫折、创新过程中的反反复复甚至失败都是可以预期的。
互联网产业发展至今,对挫折和失败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承受能力。大家都记得2003年前后的互联网公司倒闭风潮,也记得诸多互联网产品的失败与被淘汰。更记得乔布斯本人曾经被董事会赶出苹果,多年后又敲锣打鼓地被请回来。那么,航天+会不会也要面对相似的历程?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航天本身是公认的高风险事业。因为技术难度大,很多航天器——包括卫星、火箭与飞船——都出现过早期产品失败的情况,包括美国的“德尔它”、“大力神”、欧洲的阿里安-45,中国的长征2-E3B,东方红三号和四号的首发星,都出现过失败。美苏载人航天早期还出现过几次伤亡事故。掉着掉着,大家就习惯了,型号也就搞出来了。航天+是要面对市场的,是企业经营行为,同样有着经营上的风险和巨大的失败可能。市场风险甚至比型号研制的风险更大,产品的成功往往不是靠工程技术上的成功就能保证的。
成功的航天技术不一定能带来成功的市场回报,这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人们往往关注着铱星的起死回生,却忘记了曾经有两个企业北美移动卫星和亚洲蜂窝卫星系统,两者的通话效果都不错,却因为没有找到足够的用户,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至于航天技术二次应用的失败概率就更高,接受转让的中小企业不见得有足够财力把研发及其产品化进行到底。
然而今天的航天却没有合适的机制和心态来面对新设项目、新办企业失败的可能性。航天领域多为国有企业,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无论研发失败还是投资失败,都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其实这类现象在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中都存在。重大投资失败导致CEO去职,在西方大企业中叶屡见不鲜。这就迫使企业在细分市场上追求垄断甚至追求所谓的“纵向整合”,技术方案上趋于保守。这恰恰与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又要提及艾伦•马斯克和格里格•维勒两个人。他们属于不怕风险,不怕失败的典型。除了个性上的特点,还有个重要的机制:他们的钱多数来自风险投资。我们这里所谈的风投,是广义上的。不少以私募形式投钱的人,实际上也是抱着冒风险的态度,并不指望两人非成功不可。因此,鼓励创新,首先要包容失败,正是这正常的逻辑,让美国这个商业社会变得日趋成熟和强大。有人冒险、有人持重,有人激进、有人保守,这才是一个能一边创新、一边稳步发展的格局。
然而我们审视今天的中国航天技术民用及其市场化事业,会发现持重和保守太多,冒险和激进太少。严格来说,即使把民营企业考虑在内,也没有哪个航天应用企业可以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激进。航天应用企业的相关人士,还是应该用更大胆、更具有包容性的态度去对待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失败。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互联网+的激进和高淘汰率。根据一份叫做《中国互联网公司最新最全阵亡名单》的文章,死亡的互联网企业主要集中在医疗O2O、美发业、婚嫁、房产经纪、家居、租车拼车、旅游、教育、餐饮、社区服务、零售、金融、运动健身和企业服务,乃至殡葬服务。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中国互联网经纪学会副理事长吕本富教授在《互联网+有点泡沫》中提出,企业在产业互联网中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产品价值提升,二是渠道的脱媒化,三是生产的智能化,四是盈利模式的转变。
现在“渠道的脱媒化”看起来比较容易做到。互联网+发展至今,多数自称“创新”的企业都着眼于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与渠道再造,消除各种信息不畅、信息不对等和中间环节,当然死得最多的也是这种企业。“渠道的脱媒化”门槛比较低,看上去很容易上手,因此而引发了一拥而上的热潮,用更加传统的词汇来表述就是“泡沫”。最后的结局就是拼资源、拼烧钱,有钱烧的能坚持下来,烧尽则亡。
另外三条都涉及到如何做更好的产品,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来感知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制造出成本更低、研发生产周期更短、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这是艰苦而脚踏实地的工作,也是互联网+真正的意义,动手去做的人却不够多。
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中,我们似乎看到航天+与互联网+的互补的优势。这种可能首先是技术和产业上的,然后是精神与气概上的。与互联网+相比,航天有着不同的影响力、资源、文化、精神与品质。无论宇航产品还是二次应用,都把产品研制放在第一位,航天也从来不畏惧艰苦的开发过程,“啃硬骨头”的事情几乎发生在每个型号、每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因此,今天的航天+和互联网+,有着神奇的互补性。一个手握技术和能力寻找需求及发展,一个拥有需求和热钱与运作能力却无处投放和施展。所缺少的,就是两个领域的彼此认知与合作机制。
在这里,我们又要再一次谈及对风险和失败的包容性。眼下互联网+金融是业界热点,也是遭人诟病最多的。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相当多的热钱在寻找出路。这些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高。与其让他们被各种骗局坑害,不如拿来做扎扎实实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其最大捷径,恰恰就是航天+互联网+的融合。而航天+的有关企业及营销团队,也不需要在“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状态下运行,对创新的动力及创新带来的风险及其宽容度,都会高得多。
“对于失败的包容心不仅仅在于研发和产品推广。也在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贾鹏程博士如是说:“推动航天产业改革力量还没有积累到足够强大的程度,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失败不起”的思想被反复提出。其实,体制与机制改革真有那么难那么容易失败吗?”作为对整个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高度关注的贾鹏程给我们举例:“我们可以用传统电信产业来做一个参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信产业都是个毫无悬念可言的,有着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线路、固定的费用、甚至固定的用户的行业。但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电信行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模式无论有多大的历史贡献也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随着邮电集团拆分为邮政和电信,之后经过多次拆分和重组,形成了当今移动、联通和电信三足鼎立的良性竞争局面。虽然是拥有国家的垄断资源,但市场化在电信行业是非常充分的,几家通信公司相互竞争,不断扩张网络、增加建设,并且采用新的技术和各种不同的营销手段,竞争中,更多的反倒是刺激了对市场的尊重;刺激了思维模式的变化;刺激了更多的创新。因此,良性的竞争更多的是相互促进。”而国家则是发挥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指引,通过合并重组等动作,让竞争进入良性循环。能源、民航等也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航天有什么不可以?
中国的航天产业终归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的领导者,要敢于打破固有格局甚至勇于革自己的命。否则,就会有更强大的力量来强迫航天发生革命。与其被动,不如主动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及正面积极的效率。当初深圳设立特区时,谁能够想到它会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支柱力量?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当传统的束缚消逝,巨大财富的前景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创造力。
互联网+更深层的意义就是相信市场的力量,互联网+让市场化彻底地深入民心深入大众,而且对所有人来说具备了可操作性。落后或拒绝接受互联网+的就会被淘汰,符合互联网+的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中国的航天产业不仅是需要包容研发与产品可能的失败,更要有对市场的包容心,对改革的包容心。以产业大局的发展为重,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哪怕大胆引进鲶鱼,来促进产业内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最终良性的发展。一个让大家都能够看到希望的产业,才可以称是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产业。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谁来创立和推动这样一种机制?或许,在政府指导下运行的民间企业联盟会起到良好的,富有前瞻性的作用与价值,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创新失败、创业惨败而又东山再起的人们,所发挥的作用无可限量。

深耕行业18年,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动图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杂志订阅请联系:
诚聘英才请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