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这也应当是航天云网推动自身发展的顶层思路
原创 | 《卫星与网络》杂志
作者 | 贰零空间站
一、航天云网的突破性
2017年2月21日,2017工业互联网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亲自登台,介绍了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的12大业务、云制造解决方案以及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
2017工业互联网峰会上,高红卫向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航天云网业务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是美国通用公司在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平台MindSphere则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工业4.0理念建立、在2016年4月开放的。作为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科工在世界上占据了较为领先的位置。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15年中期就初步建设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关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云制造等问题的讨论颇为积极,各类论坛和研讨会频繁举行。谁是第一个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是业界热切关注的话题。如今,这项桂冠已经被航天科工取得,为航天界乃至整个国防工业赢得了荣誉。
二、航天云网的意义
航天科工能够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在国内拔得头筹,是有雄厚技术和产业实力作为基础的。2016年6月,在航天云网上线一年之时,《国资报告》杂志的记者前往这家骨干国有军工企业,揭开了他们能够实践工业互联网理念的奥秘:航天云网的诞生,和我国地空导弹的研制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我国地空导弹系统的研制涉及2000多项专业技术,而且这些专业技术是交叉的,同时还涉及到1000多个协作单位,这些单位分布在全国多个城市。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协作系统,地空导弹的研制有直接的创新需求,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和研制模式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科工集团二院二部在国家一些重大的科研奖项中,多次获得特等奖的荣誉。而在研制模式创新方面,则孵化出了云仿真、云制造等模式。“这些模式直接解决了我们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大系统的协作,及大范围的联合攻关问题。”施国强说。
从这样的文字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航天科工在航天技术、军工技术民用化方面的思维,已经超越了技术提供的层次,提炼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方法论和行为模式,指导和带动尚处于工业1.0、2.0、3.0时代的民用产业,共同寻找通向工业4.0的道路。如果这样的探索取得成功,具体军工技术的民用转化,将以更加高效、精准的形式实现。
三、航天云网的构成分析
从航天云网的构成来说,这个以工业互联网为己任的平台,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已经尽可能覆盖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
根据高红卫董事长的讲演,航天云网目前规划了十二个板块
第一项是“门户网站运维服务”,这是通往业界的窗口。
第二项是“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底层软件开发”,这支撑着作为第三项的“云端企业智能化、智慧化改造”。它们的实现意味着云制造可以初步落实,使得作为第四项的“产品、制造资源共享与协作配套”,可以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式来实现。
更进一步,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数据问题。然而作为第五项的“工业大数据及其应用”却被标注为“筹备中”,这充分说明了其中的难度与艰巨性,而且这不是航天科工可以单打独斗就取得成功的。
作为一家传统军工企业,秉承“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原则,开展第六项“云制造质量星级认证”,是有充分基础的。
认证产品等级相对容易,认证企业等级就要复杂得多,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靠技术发展就可以解决的。因此第七项“云端企业信用认证”被列为“筹备中”。而专业化的资金往来管理,并不是航天科工的本行,所以第八项“云端第三方支付和金融服务”,同样被列为“筹备中”。
第九项“云端应用软件开放式双创”、第十项“工业互联网数据与平台安全”,都回到了技术研发的范畴,是航天科工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做好的事情。在技术基础上归纳提炼而来的标准化工作,航天科工同样得心应手,因此列出了第十一项“工业互联网标准架构及相关标准拟制”。
但第十二项“工业互联网学院建设及培训”,就不仅仅是技术研发问题了,不建立起学科并且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无法开宗立派、开门授学的,因此这一项也被列为“筹备中”。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航天科工已经启动了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的各项工作,想到了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却又不可或缺的领域。或许在今后的实践中,航天科工及其合作者们会发现,自己需要开展更多项目的工作,把目前的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
四、云网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
虽然航天云网开了一个好头,但前面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航天云网到底能够做成什么样?集合这么多优质资源,可以做多大?怎么真正做大做强?期间,有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者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 成为业内外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有关掌门人对此更是有着深刻体会。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会议上,高红卫的发言题为“航天云网:试水、感悟、打算”,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尚且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实际上,我们从航天云网公开宣传中拿出来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当下的航天云网,主要还是一个信息交流、供需对接的平台。例如航天科工本身发布一些军工合作需求,谋求民营企业的投标;为老干妈调味品寻找唯一二维码解决方案,为深圳的一家民营企业联系国防科技大学技术支持……而工业互联网所真正追求的普遍直达车间乃至直达智能机器,似乎还遥不可及。
具体来说,航天云网乃至整个中国工业互联网事业可能面临的困难,可以归纳为5种。
1. 发展起点低
中国经济处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正在推进的阶段。和国外相比,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要差得多。在传统工业领域,不但生产组织和流程运行水平低、效率差,而且低层次事故和缺陷层出不穷,盲目追求利润而无视工业经济基本规则的做法屡见不鲜。这正是航天云网目前还难以直达智能车间、智能机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互联网,包括航天云网在内的先行者们必须对难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2. 企业文化差异大
航天科工作为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民生产业的结合并不算紧密,对传统产业的运行未必熟识。从兵器、船舶等行业军工企业进军民用市场的案例可以发现,多数企业的军品和民品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运行,虽然在决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上有着一定的交互,但远没有达到军民融合的境界。哪怕是最为基础、最为灵活的研发部门,也没有充分实现军、民兼修,具体到车间,军民之间就更加泾渭分明。航天科工作为高端军事装备供应商,军品部门就更加显得“卓尔不群”,无论研发生产还是盈利模式,都与民用经济部门有着本质区别。这将使航天云网的拓展和延伸工作遇到猛烈的思想碰撞,也会是最大的体制性陷阱。
相比之下,无论通用还是西门子,都是横跨多个领域的军民融合企业。通用几乎涉足了人类所有的工业门类,而且其所开展业务的每个领域,都力求世界第一,如果做不到,宁可把整个业务卖掉。西门子则是电气、电子、通信等行业的百年老店,旗下有诸多名动天下的大牌子公司。
航天科工是不是具有足够的经验或能力去面对和解决军民鸿沟这个问题,值得继续观察。
3. 品牌号召力缺乏
航天科工自身还不拥有一个在民生市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子公司或者子品牌。虽然高红卫董事长宣布,航天科工的民品产值已经超过军品,但是纵览航天科工各条产品线的知名度,我们能立刻想起的,依然是“红旗”、“海鹰”、“东风”等等导弹武器型号,几乎很难有人想起,三江雷诺是属于航天科工的民用品牌。
品牌就是先机,品牌就是市场号召力,在这方面,无论华为还是三一重工都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同样是孜孜以求。
或许,正在兴起的商业航天是航天科工的一个难得机会。如果能开发和运营一种深入民生的基于北斗的服务,建立并运行一个持续服务的商业通信星座,都能让航天科工更容易在公众和民营经济当中树立起工业互联网先行者的形象。
4. 投资能力缺乏
航天科工虽然名声显赫,并且跻身全球500强企业之列,但是和通用、西门子这样的企业相比,市场化的投资能力和融资能力并不突出。和国内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及同为军工企业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等相比,财力也略显不足。
航天科工下设航天科工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是航天科工唯一的基金管理业务平台。这个平台下设两支基金;2012年12月20日成立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实收资本6亿元人民币;2010年成立的航天信息产业投资基金,当时募集资金50多亿元。而根据通用公司估计,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的产值将超过2250亿美元。显然,在工业互联网投资所需要的天文数字面前,航天科工的这两支基金加起来都明显不足。
几乎可以肯定,航天科工的自有资金很难支撑起航天云网的宏大梦想,那么航天科工准备了哪些融资策略与合作方案呢?
5. “全产业链”思维面面观

在航天科工的宣传文案中,“全产业链”这个词汇俯拾皆是。在涉及航天云网的表述中,同样出现了“它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的表述。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未必符合工业互联网的基本原则。既然工业互联网是从互联网衍生而来,它必定继承和延续了互联网精神。所谓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而这些,不是说说而已的概念,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在现实行动中,首要的就是放下固有的思维,真正用市场化的心态和角色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谈判与合作。平等本来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素之一,任何合作都必然是基于平等关系的确立才是真正理性的,对事不对人吗;同时,平等关系的确定,也是真正良性的、具有生命力的,否则不但会把有意合作者拒之门外,也会让居高临下的一方走不出自身难以摆脱的怪圈,难以克服自身的局限。而以往这样越走越窄的案例,比比皆是。
实际上,相当多传统航天单位尚未摆脱“抓总”心态。“抓总”心态的根源何在?本质上是对自身资产属性的一种自大与傲慢的认知,并因此在面对民营企业时,仍然无法摆脱难以言说的自我优越感。这种观念和做派的心理基础是一个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看起来十分荒谬的预设——我与你就是不平等的。也因此,而忘记了,大家只是做事,并怎么做好做出不同。
在市场经济奉行“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面前,合作不是施舍,合作一定是互相促进。唯有忘记身份差异、摆脱甲方乙方预设立场,以“归零心态”倾听和探讨,客观评判彼此的优劣长短,一切以项目的做大做强为第一出发点,才能真正探讨出有利于推动项目更好进程的、合理的合作模式。
因此,尽管国企与民营企业在资产属性和所有制结构上有所差异,但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就必须低人一等。民营企业如果能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最初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坚韧闯出一条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宝贵品质的体现:那就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民营企业在商业伦理和社会贡献上不比任何其他的价值逊色,相反,在发达国家,民营企业受到更多的鼓励和青睐。
因此,任何试图以俯视和独占思维来对待互联网精神的机构,最终难免陷入自我孤立和封闭的境地。这里,我们可以自问:当年把腾讯和马云拒之门外或者抱有傲慢态度的机构或个人,今天的情况如何?或者,今天在干嘛?干得怎么样?因此,承认并合理评估合作伙伴的优势并予以基本的尊重,不仅仅是一种胸襟,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大智慧,还是自身发展和做强做大的上选之策。
有些话,也许刺耳,也肯定不中听,但,既然要面对互联网,要市场化,有决心有信心在带动航天技术民用方面有所突破,那么也许常念于心的自省和自我审视的文化自觉、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和归零心态,应该成为转型中的企业文化精髓和要义之一。毕竟,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前提,还包括能不能正确处理传统军工年代遗留下来的“总师单位”心态;在于是否能够打破“全产业链”的惯性思维,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未来,也决定了产业格局的未来。航天云网也是如此,它的未来,也一定程度上决定航天科工的未来。
五、中国航天商务网的启发
工业互联网从提出到现在,只有几年的历史。因此我们还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成功案例来对照航天云网,并且预测它的成败。
但是,航天企业进军互联网概念的商业平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训。曾经雄心勃勃的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国航天商务网,就是其中一个案例。这家企业最初的美好愿望是打造“产品互联网营销中心”、“战略营销与市场公共关系发展中心”和“航天品牌与文化产业营销中心”,“努力把该公司打造成为推动集团公司现代化营销体系建设的抓手和实现集团公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而且可以说这家单位是前期资金不缺、领导支持不缺、优质资源不缺、行业声势不缺、优秀人才不缺......但最终,因为前期的市场规划及定位梳理、商业模式梳理的缺失,后期实际运营中的定位不够清晰、方向不够明确,最终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军工企业的运营模式,陷入了长期亏损,并且遭遇了企业降级的沉重打击。
直到今天,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民品经营与业务合作中,中国航天商务网的存在感极为有限。打开它的门户网站,受众所体会到的是一种浓重的无所适从感。很难分辨出这个网站到底是为了什么目标群体而服务,是企业宣传、学术交流还是商业推广?是B2B还是B2C?其他?好像都有;好像都没有深入;好像都不清晰。
我们所忧心的是,航天云网的门户也给受众带来了类似的无所适从感。任何一个成功的商务网站都不应当承担政工和学术职责,把这些职责强行掺入一个商务网站,体现出主导者认识上的误区。
六、对航天云网的一些粗略建议
1. 充分认识难度
在粗略探讨了云网目前为止认识到的、摆在面前的问题后,我们建议,作为该项目的主持者,应当对已经做出的决策和已经完成的工作自己多提各种反面问题;并且在不断的推翻中,反复思考、琢磨、分析、梳理。好项目,规划正确了,事半功倍;同时,这些前期看上去复杂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启动虽慢,但却可能先规避掉一些后期可能的误区。而一个大投入的项目,正式启动后的各种误区,都有可能造成投资的延长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失败;而这些投资,包括的不只是资金,资源,还有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因此,主持者首先要多想的是:工业互联网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能否取得成功,不在前期步子迈得有多快,而在后续怎么可持续经营。
2. 不但要突破和推广技术,
也要注意推动政策法规的发展
政府的引导、规范和扶持,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可或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政府在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龙头企业,推动政府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政府制定或修订相应政策法规,以有利于行业发展和标准制定实施。
3. 注重优势资源的整合
一个可持续经营的项目,不仅能培养一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也带动了新模式、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前沿技术和前沿产业的发展中,强强联合才是正确的做法。只有把最优势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建立彼此有效支撑的框架和体制、机制,才能在具体方向上求得突破,进而带动全局。
在真正强烈的成功诉求面前,如前文所述,“归零”心态,打破常规,以资源、品牌加部分资金,专业的市场化模式设计后,去引进和搭建多方合作的台子。在某些需要其他行业专业知识的问题上,引进专业人才来负责,而不是盲目信奉“肉烂在锅里”。也许我们应该承认,真正的市场精英和强者只有一个目的:怎么才能够真正做强做大。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么各个平台的主导者们,不管将来身在何处,也一定能够骄傲于自己所引领的变革所带来的成就感;心满意足于后续追随者矢志不移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与荣耀。
理由不复杂,从来没有哪个平台或哪个个人,可以面面俱到处理好复杂事物及在变革性发展中层出不穷的矛盾、环境适应、利益冲突与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冲击等各种挑战,依仗权力和资源优势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场域并意图以此达到自我利益最大化——即所谓“一家独吞”,最终很有可能就是赢得一时之名,结局难逃前功尽弃。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推进或建立的项目或企业,如今,剩下多少家?剩下的项目或企业中,发展现状到底如何?已经销声匿迹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年?……这些是对现实决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4. 营销和资本并举
工业互联网是宏大的历史性举措,仅仅依靠航天科工一家是绝无可能实现的,哪怕已经整合了国防工业,也远远不能说够。联合与融合各行业的力量,将是必由之路。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之间,技术标准的融合或许存在较大的困难,但资本合作却会相对容易。因此,展开与相关行业基金的合作。再以此为渠道,把合作扩展到更多其他行业的基金或某个专长的平台,充分利用资本与市场的力量,从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顶层,向下推动互联网思维的贯彻,与自下而上的技术进步相呼应,共同谋求工业互联网的成型与可持续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这也应当是航天云网推动自身发展的顶层思路。
注:本文因资料和时间有限,对建议等,未做进一步深度思考与梳理,姑且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权当关注产业发展格局的拳拳之心予以包涵。
猜/你/想/读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推/荐/阅/读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社评文章: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杂志订阅请联系:
觉得不错,请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