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 为人类未来谋求出路》 
专题之一
航天是人类寻求未来的唯一手段
特别鸣谢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
作者 | 刘雨菲 贺鹏梓 李刚
中华民族能不能引导人类走向多星球物种的道路,能不能引领大航天时代的科学发展?如果不能,将会再次面临大航海时代末期那样亡国灭种的危险。
当今的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国际秩序、财富分配等多方面的严肃问题。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如何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已经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严肃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负有世界性、历史性责任的伟大民族,不但肩负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任,也有责任为整个人类的未来探索道路。
宇宙空间是科学发展的新领域
在传统学科分类中,有着“空间科学”这样一个门类。空间科学主要是研究宇宙本身,其范畴包括空间物理、日地物理、空间天文学、空间化学、空间生命科学。但可以在宇宙中开展的科学活动将远不止于此。人类可以在宇宙空间进行各个科学门类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涵盖人类已经建立和未来可能建立的各种学科,当然也包括空间科学。 
如果从宇宙视角来审视科学本身,让我们的目光挣脱地球和大气层的束缚,在更广阔的尺度上重新认识科学。在宇宙尺度上,我们对科学的研究可以引入更多要素,可能颠覆对某个学科的传统认识。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扩展视野、扩展尺度带来的颠覆层出不穷。人类从地心说、日心说演进到现代宇宙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颠覆本身就是进步,我们相信,迈向宇宙空间,将为各种科学门类带来难以预期的颠覆,把许多今天尚且割裂的事物联系起来,让模糊的事物清晰起来,为人类展现关于客观世界的全新图景。
科学迈向空间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果人类把目光局限于地球,那么无论生产力如何进步,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永远在不断发展。新的科学和技术带来了对新资源的开发,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消耗越来越多的资源。也因此而引起了不同国家、不同利益群体对油田、矿山、产业链环节、定价权之间的无尽争夺。
如何为人类谋求更加丰富的资源供应、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将是科学事业在宇宙空间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预计,这个阶段将贯穿整个21世纪。
人们为了发电和驱动交通工具,要大量使用化学燃料。它们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论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是近期热炒的可燃冰,都是地球在几十亿年里接受阳光照射,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地球上的矿产则是在行星形成之初就存在于地球上的,不会有补充。人类的能源消耗很快,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它们的形成速度,化石能源的耗竭将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尚不充分,但可以预期,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难度将越来越大,易开发的化石能源越来越少,深地层能源开发难度将越来越大。各种新能源一直不能支撑起现代社会的运行。美国航空航天联合会研究员麦克·斯尼德在讨论天基太阳能发电时指出,美国所拥有的所有的能源资源将在两三代人之内耗尽,或者变得成本太高而无法使用。而风电、地基太阳能、大陆核电站都无法在公元2100年时充分满足美国人的需求。向太空寻求能源,建设天基太阳能发电系统,将是唯一的手段。
金属或者非金属矿产资源问题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在历史经验、地面勘探、航空物探、航天遥感的综合作用下,人类很快就能完全探明全球地表和浅地下的富矿。在绝大多数地区,容易开发的富矿都已经在开采中,有些甚至已经采尽。如果向深层采矿,将会严重破坏地球的地质结构。转向外星球、特别是小行星采矿,将是唯一的出路。
科学在宇宙中的远景使命
从远期来说,人类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将是必然的方向。然而其中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助理教授罗宾·汉森为了试图解答费米-哈特悖论,提出了大过滤器理论,认为,在生命出现前到III型文明出现的过程中,有一堵几乎所有生命都会撞上的墙,这面墙是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个极端困难甚至不可能跨过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大过滤器。而III型文明,是一种能够动用整个银河系资源的文明,人类显然还没有达到。
根据大过滤器理论,人类文明的诞生,是一连串的极小概率事件。从原始生命的产生到植物诞生,再到动物诞生,到猿人具有智力,期间发生了无数小概率事件。任何一个阶段的意外,都会让人类乃至地球生命遭到灭顶之灾。那么已经拥有了智力的人类,必须依靠设法认知和应对前路上的风险,才能继续在充满危险的宇宙中生存和进化下去。
从物种进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有相当多物种、相当多人类民族并没有能通过大过滤器,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的民族和物种,实际上一直是在无尽风险中走钢丝。对具体的人类文明来说,不能通过大过滤器的风险,并没有因为工业化、信息化而消失,有时候甚至更加严重了。对整个人类来说,如果不能通过大过滤器而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可能就会逐步走向没落甚至灭绝。
科学的使命,就是保持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前瞻,预知文明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在众多陷阱中探寻出一条可以前行的道路。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今天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科,必须要不断扩展的视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也就是说,为了支撑和引导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各个学科都必须要走向宇宙。
前瞻人类作为多星球物种的远景,空间实验室,将是科学事业迈向宇宙空间的关键里程碑。
中国空间实验室带来的科学机遇
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温暖湿润的草原地带逐步扩大到整个陆地、海洋和空中。人类走向宇宙、成为多星球物种,将是历史的必然。而这个进程,必须以科学探索为先导。
空间探索,是一个我们已经落后太多的领域。当美国建立国家航空航天局,决心奔向火星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当美国人登上月球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能够发射人造卫星。当旅行者一号探测器起飞的时候,我们才刚刚叩开太空的大门。但是,历史在今天给了中华民族一个难得的机会。
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拥有独立自主的大型空间站。第一次和西方发达国家具备了同样的科学研究工具。中国自主空间站的客观条件甚至比国际空间站更加优越——因为不需要向不同国家、不同技术体系、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时区做妥协,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建造、运行可以在更加优化的模式下进行。
中国自主空间站的建成,不但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也是重大的挑战。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以空间站为基点,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源源不绝地贡献出科学成果?还是让这个伟大的成就再一次成为郑和舰队?
上述科学研究工作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及其文明传统的延续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能不能引导人类走向多星球物种的道路,能不能引领大航天时代的科学发展?如果不能,将会再次面临大航海时代末期那样亡国灭种的危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主空间站,是中华民族在宇宙空间开展全面科学活动的直接手段,将是在宇宙中的第一个立足点,以自主空间站为基础建立起覆盖全部科学门类、向全部学科开放的空间实验室,将为整个科学事业打开通向宇宙、通向未来的大门。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大航天时代:
跳出航天: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杂志订阅请联系: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