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作者 | 刘雨菲(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5月刊“卷首语”栏目
进入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高调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持续占据了新闻媒体的头条。世界两个最大规模的经济体如果真的打起贸易战来,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这场争执中,美国人提出的条件除了增加关税、强迫进口之外,还加上了一条“2025”。相当多经济人士认为,制造强国战略才是特朗普真正的目标所在。
制造强国战略中的航天
在这里,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行动纲领中,谈及航天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
可以看出,航天与众多核心技术领域一样,是中国能否真正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决定性要素。而中国航天和中国高技术产业一起被美国政府列入打压遏制的对象,我们并不应当感到愤怒,反而应当认识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是完全正确的,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推动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国。
美国的精英阶层是具备充分危机意识的。在短短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上,这样的危机意识驱使着美国,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有时候甚至可能并不构成什么危险的所谓挑战者,并且几乎都是在对方刚刚开始或远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彻底封杀并抹杀了他们的发展潜力。西班牙、德国、苏联,都是被美国这样打败的。因此,美国人的最后通牒,让我们看到了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与前景,要求中国人拿出自强的斗志、毅力、勇气和智慧。
实际上,美国对于来自中国航天产业的竞争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航天成就代表了国家高技术实力,更是因为大航天时代的来临。与当年的大航海活动一样,谁能在大航天时代跑得更快,决定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文明的命运。相关的理念和历史,我们曾经在《中国商业航天的历史责任——从天舟一号展开的思绪》专题中做了阐述。
既然如此,作为商业航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我们更加有信心、有责任,让这个朝阳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引领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航天的责任:引领高质量发展
有能力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对航天技术、航天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发展战略中的定位都与美国很接近,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
航天器本身所采用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在火箭、卫星、飞船之外,无论国内国外,航天对于引领高质量发展都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阿波罗工程实施期间,NASA向各个工业企业提出的订货要求,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上,驱动这些企业投入研发,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广泛应用在当今的许多消费产品当中,包括电动工具、冻干食品、电脑散热器,甚至女性化妆品。
在国内,著名的乐凯品牌在与航天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和工艺能力。在并入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后,乐凯迅速转型,成为重要的民用产品供应商。今天应用在国产手机和平板电脑触摸屏、屏保膜上的薄膜,应用在银行卡上的薄膜,有相当多都是乐凯的产品。
除了技术本身,航天在高质量发展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经济体系当中,航天部门在技术开发上的效率和创新活跃程度,都处在领跑的位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器型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基础技术的不断颠覆,特别是小卫星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传统航天企业一直在自我颠覆和被颠覆的生态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除了信息产品、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少数领域,很少有哪个产业的颠覆频率能与航天相提并论。如何引导诸多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走上自力更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航天有颇多经验和模式可以分享。
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而言,航天除了在技术进步上有着持续的追求,在质量问题上也可以起到突出的引领作用。
制造强国战略所阐述的诸多领域当中,航天有着自己在质量方面的独特性:任何微小的质量问题,都会让整个系统灰飞烟灭。多数产业的科研试验和系统运行当中,错了可以改、坏了可以修。甚至可以把工作停下来,拆开机箱去检查和分析。可无论卫星还是火箭都不能这样做。这就意味着航天在工作启动之初,就必须把对质量的追求与控制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很多时候是放在首位。
在人类已经创造出的工业领域中,航天或许是对质量水平要求最高的。在传统领域可以蒙混过关、“凑合着用”的很多做法,在航天是行不通的。航天以质量为生命线,航天的历程,就是在追求先进技术与高质量水平中不断进步的历程。
商业航天作为在严酷自然环境和产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技术产业,任何一家企业只要获得成功经营并且能够延续下去,都必然具备我们在上面谈及的种种技术优势和模式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仅能为商业航天自身的持续发展服务,更应当充分输出和扩散。
今天,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呼唤着商业航天发挥作用。实际上,相当多行业——包括风生水起的互联网产业——都在急切地面对着再造流程、改善效率的难题。商业航天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可以在技术转移和模式输出的过程中,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当务之急:产业聚集发展
既然商业航天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尽快建立商业航天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应当成为业界的当务之急。当下,已经颇有一些民营企业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但是作为一个行业,还缺乏自觉地、符合产业生态发展规律的模式。这是因为传统航天尚未走完转型历程,大量业内人力、资源尚未释放,外部资源尚且没有合适的契机注入。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田园牧歌的世界,完全可以风轻云淡地等待着产业自己成熟起来。但是,国际竞争的压力迫在眉睫,美国人的最后通牒已经摆在了谈判桌上。商业航天必须立刻转向全产业、全生态系统的自觉发展,是通过产业生态聚集,尽快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快进步和完善的速度,尽快建立可行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责任心和信心,让商业航天成为制造强国战略诸多领域中率先突破、实现规划目标的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独家解读 | 美国“商业航天局”来了!!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
社论: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大航天时代:
跳出航天: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杂志订阅请联系: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