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专栏 | 奶奶逛美帝
第 06 篇
大家好,我是欣旖,又见面了。
上周特别开心~这把年纪过生日,还能收到两个蛋糕,以及大家从遥远各地寄来的手写贺卡、BURT’S BEES’护手霜、厚切凤梨酥等各种好吃的,还有室友的礼物,也是很幸福了!谢谢!
早上起来才意识到竟然已经12月了,还有20天这学期就结束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从
“感恩节去哪里玩?”
“黑五准备买什么?”
变成了
“你什么时候考试?”
“paper开始写了吗?”
△黎明前大~~~~段的黑暗,共勉!
不过期末并不是全部,因为学术界的“黑五”——选课日,下周一就要开始了。

选课这件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要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对自己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于是,就会出现像在餐馆点菜一样的纠结。
首先,每道“菜”都挺贵的,“下单”前总要想想,点这个值不值。
以哥大为例,各个学院课程的价(学)位(费)在单个学分 $1300-$2400不等。我所在的“教师学院”每个学分 $1635,而一门课一般是3学分。
△ 我需要掏出计算器乘一下购物车总价(土豪请跳过此页)
然后呢,要掂量自己能不能吃得消。土豪就算不差钱,也不能点太多把自己撑死——
前不久,正在佐治亚理工学HCI的学员还来哭诉: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
这位勇士选了17学分的课(一般选12个学分正好),3门正课,1门毕设,1门seminar,1门audit日语,最近处于炼狱之中。
为了避免和这位学员出现同样的情况,我决定下学期还是乖乖地选12个学分。
△ 最近的学习资料。有时候还是会被知识的海洋呛到
再有,为了能吃得心满意足,你不仅得清楚自己的口味,“下单”前还要刷刷点评免得踩坑。
——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我发现选课要选好,一定要自己足够主动、做足功课。比如:
01 
选课前,需要主动搜集信息。
我就读的这个专业,毕业最低要修满45个学分,课程分布在13个模块下,每个模块最少要修3分。如果想在最低学分要求里搞定所有必修课,就得决定每个模块下(有4~10门课)选哪1对我是最好的—而光靠看课程介绍,是很难作出决定的。得多找人打听。
所以在这学期开始和这周,我和专业二年级的同学聊了两次。聊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上课的体验,帮助我扩展选课的思路,印象很深。
比如,我下学期想选一门Group Dynamic的课,但同时我又对同一模块下的SQ(社会情商)感兴趣找二年级的同学问,发现Group Dynamic的课主要是lecture(讲授)形式(相比讨论,讲授对我来说比较舒服),最重要的是读reading,以及可以参加一个相关的会议。
但是,由于打听到会议是可以付费单独参加的。所以就有另一种选择:拿到reading list自学,然后参加会议。
虽然我下学期还是会先选择试听,但这样的信息给了我更多组合的选择。
△ 选课菜单一角,希望我下周一手速够快
02
除了信息,主动地考虑自己要什么也很重要。比如,你对一门课的确定回报有多高期待。
这周和二年级同学聊到有一门叫Action Learning的课,会给医疗行业真实的客户做咨询。这门课的3个教授都是业界大牛(写教科书,同时给公司做咨询),但课程体验完全取决于小组。
比如,有一个小组每周都会面,最终收集了14组数据,组员之间相亲相爱到去参加对方婚礼的程度;
另外有一个小组最终只收集了1组数据,会面次数也非常少。
在无法预知小组成员的状况下,你会选择上这门课么?
△ 近两周准备专业课的group presentation,每周一中午我们都会到食堂去讨论。组员是一个俄罗斯小哥,一个巴基斯坦姑娘,一个加州拉丁裔姑娘。最近除了俄罗斯小哥外,大家都被冻坏了!
03 
有时候,还可以主动地去打破一些既定的想法,去争取资源
我很佩服的学员“曲教授”,在来哥大教师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就给2门课老师发邮件要求audit(旁听,可以全程参与,不算学分)。这样可以满足兴趣,同时减小一些压力。
04
当然了,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选课千算万算,还是会被不可控的因素坑。
比如,最近听一个数学教育博士的同学说,她这学期想选一个近90岁高龄的老师的课,第一堂试听课,老教授讲了很多以前工作中建模的经验,感觉很好。
但注册之后第二周,老教授就因为“遵医嘱”不能来上课了,换了一个人,风格和之前完全不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式了。毕竟,研究生阶段完全靠教授的上课水平来决定学到多少东西,是不太靠谱的。
△ 心中即使万马奔腾,这课还是得上啊
你觉得这学期的课选得怎样?有选到很棒的课或者踩坑了么?
关于选课,你有什么心得或者攻略么?
欢迎吐槽和分享!我睡一觉再来看。
从下午3点一直写到凌晨4点的欣旖
从安静但漏风的图书馆到温暖的床上
4.m, December 2nd, 2018
上期回顾
觉得BeBeyond做申请的方法有意思,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来和培训师聊聊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