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笙笙不兮

小长假简直过得悲喜交加。
喜的是,一个半年没见的好朋友见面了。
悲的是,我俩好死不死地出门瞎逛,还去了景区。然后就……扑面而来的人从众。
回来后,和大学室友小D约吃饭,说:“我快死了。”
小D说:“何苦呢,这样赶热闹!”
她是典型的品质女人,美好,考究,不从众,也不随大流,怎么舒服怎么来。
比如小长假这几天,她是这样过的——
第一天打扫卫生,顺便去美容院做了半天护肤;
第二天用投影仪看了一天电影;
第三天与好友逛街吃饭;
第四天读书插花做瑜珈。
过得幸福值五个+号。
上学时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精致。
——待人和善,攻击感弱,认真护肤,化淡妆,把逼仄的女生宿舍打造成粉粉嫩嫩的公主房。
属于她的每一个物件,大到床单被褥,小到便签发卡,都透着一种千挑万选的仪式感。
她说:“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为它赋予意义。”
所以她会用倾尽所能地,用最讲究的方式,最温柔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她有个多年不变的习惯,就是喝咖啡。
复习时喝,读书时喝,看电影时喝,甚至空闲的时候,会特地抽出一两个小时,泡在咖啡馆里,只为专注享受那一杯。
她总是笑说,喝咖啡可以假装自己是贵族。
熟悉小D的人都知道,她并不虚荣,相反,内心无比充盈强大。
她挂在嘴边的“假装贵族”,无非想从平凡生活里,自力更生地点亮一束光。
毕业后,我们各自奔波在人海。
在每个焦头烂额的“死线”关头,在无数次委屈落泪的夜晚,在被生活琐事烦扰到暴走边缘的时刻,我渐渐开始懂得,那束光的意义——
它是慰藉,是港湾,是怀抱,是羽毛,是我们在随时可能狼狈不堪的险途中,最容易触手可及的体面。
照进生活里的那束光,有一个好听又抽象的名字——仪式感。
相信大家都看过《蒂凡尼的早餐》。
电影一开始,清晨的纽约第五大道,一辆黄色出租车缓缓停下。
身穿纪梵希小黑裙的赫本优雅下车,在Tiffany店的橱窗外驻足。
她望着满窗珠宝,从牛皮纸袋里取出牛角面包,咬上一口,随后喝了一口咖啡。
这是电影的经典场景,也是每个Tiffany女孩心中的极致时刻。
它让我们看到,原来早餐也可以吃得如此优雅,仪式感十足。
侯孝贤导演的《第36个故事》也是如此。
这是一部浓度极高的文艺片。
豆瓣里有网友如此评价:
一对哀怨的文艺姐妹花,经营着一个小清新的文艺咖啡馆,因为一个文艺的车祸,得到一车皮文艺的花骨朵,用一种文艺的方式,换来一堆文艺的破烂,遇见一个文艺的男人,讲了36个文艺的故事……
36个氤氲的故事,都发生在咖啡馆中。
因为咖啡馆盛产暧昧,催生爱情,也见证离别,和那些欲语还休的遗憾。
这些都与咖啡属性相似——
高贵,耐品,在舌尖留下百转千回的味道,还影响人的感官,甚至情绪。
余秋雨曾说:“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大学时,受到小D的熏陶,我也喜欢混迹于学校周边的各色咖啡馆,坐在角落熟悉的位子里,和有故事的老板聊聊天。
校园里的咖啡馆,相比于商业街头的那些店,多了一份朴实与真诚。
时光轻拢慢捻,美好触手可及。
在苦涩微甜的香气里,眼前人仿佛加了滤镜,侧脸和音色都格外迷人。
有人说,喝咖啡是会上瘾的。也许吧。
但我更怀念的大概还是,因这一杯熟悉的味道,勾起的那串青涩回忆,和萦绕于唇齿间的苦涩微甜。
记忆是需要载体的。
它会见证你的荣光,以及你的不堪。
最终,在这个奇妙的载体里,你会循着自己的过往与现在,拨开迷雾,找到成长的轨迹。
对我来说,这个载体就是咖啡。
苦涩的,微甜的,研磨的,速溶的,花式的,朴素的……林林总总,没有刻意记住,却会在闻到熟悉的气味时,脑中忽地闪过一幕场景。
五月是一个暧昧的季节。
春夏在此交替,气温逐渐暖融,在暖室里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开始出门沐浴温柔的阳光。
前几天晚上路过楼下的小吃街,发现新开的咖啡店里坐满了人。
给自己预留一杯咖啡的时间,大概是当代年轻人,最容易犒劳自己的仪式感吧。
现在,速溶咖啡已然跳出平庸的标准线,一头向上,引领高端(比如备受白领青睐的三顿半、UCC),一头往下,吸纳新人(比如渗透三线以下城市的猫头鹰、肆只猫)
而Nespresso胶囊咖啡机、隅田川胶囊浓缩、挂耳咖啡的出现,打破了研磨咖啡一贯给人的晦涩印象,只要想喝,咖啡小白也可以一键化身优雅咖啡师;
想要享受精品咖啡,也有大把方式供君挑选,无论大众化的三顿半,还是风靡全球的Peet's精品咖啡馆,只要你想,就能尝鲜。
一个更大的变革是,我们越来越不依赖固定的咖啡馆,和擅长拉花的手工咖啡师了。
随时随地、自主随心,成了现代咖啡最显著的特点。
有人总结评价,属于居家咖啡馆的时代已经开启:
烈日炎炎,来杯雀巢冰咖师,一挤一泡,提神醒脑又清凉。
时间紧凑,冲一杯三顿半,三秒即溶,随时享受,快捷又好喝。
怕长肉,那就来一杯冻干美式咖啡条,0糖0脂,运动解馋两不误。
胶囊咖啡,随时随地喝到,让你同步咖啡馆的好味道。
你会发现,咖啡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个名词,一处场所,它已然发展为一个类目,一个行业,甚至彰显格调的生活品味。
就像红酒,天生自带优雅属性,是浪漫与情调的象征。
咖啡艺术,已经“溶”入生活。
纵观咖啡发展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每隔二十年,咖啡都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上世纪六十年代,速溶咖啡备受推崇,标志着第一次咖啡浪潮诞生,咖啡开始大规模地走近大众。
二十年后,星巴克的诞生,标志着第二波咖啡浪潮的出现。人们开始利用咖啡进行社交,注重咖啡的品质与口味,从“是咖啡就可以”,到“要喝熟悉口味的咖啡”。
进入2000年,第三波咖啡浪潮席卷,精品咖啡概念产生。人们更加关注产地与风味,崇尚私人咖啡师的手艺,对于咖啡的需求,开始逐渐从“能喝”变为“会喝”。
而现在,第四波咖啡浪潮已经来袭!
如果说以往,人们只是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那么到了今天,它已经衍生为一种更加宽泛、更加自由的概念。
咖啡,正在代表一种生活状态。
(戳下方视频,一起感受扑面而来的“咖啡”浪潮)
我很久没有独自泡过咖啡厅了。
从前喝不惯速溶,总觉得少了手工研磨这道工序,咖啡就不香了。
怎么说,少了点仪式感的感觉。
好在,这几年咖啡市场发展迅速,不断推陈出新。
冰咖啡、挂耳杯、奢咖冻干粉条……价位与口味一样繁多,飞快填补了像我这种矫情之人的各种需求。
想喝一杯地道香醇的好咖啡,已经不必局限在一家小小的咖啡店了。
比如小D,之所以能做到五一四天假期赖在家里,就因为刚刚购入了一台dolcegusto胶囊咖啡机。
小小一台,价格也不贵,几乎堪称一家微缩移动咖啡厅。
傻瓜式操作,大师级品质,让她这个从没正经学过煮咖啡的“伪爱好者”,也能烘焙得有模有样,过程简单,又仪式感十足。
如果你也爱咖啡,那么现在机会来了。
5月9-10日天猫超级品类日——咖啡专场即将开启。
胶囊咖啡机、速溶、挂耳、咖啡卡券……以上种种,都可以在那两天,把它们统统买回家。
广告
无论你的需求,是大众还是精品,都可以在那之中,找到满足自己的那一杯。
仪式感,并不意味着必须繁琐,必须昂贵。
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你的热情,你的品位融在一起。
真正的仪式感,绝不仅仅浮于表面,而是要懂得欣赏,懂得享受。
谁都只有一个一生,每天都不该被敷衍。
天猫超级品类日,为你的生活,增添一份可以随时享用的小确幸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