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哥说::在川端康成代表作《雪国》中,有一段对秋天蛾子的描写——主人公岛村在秋日乘火车前往雪国时,发现奄奄一息蛾子在挣扎。他说看似秋天的虫子不再鸣叫,好像是变得平静,但是其实在角落里,垂死的虫子却痛苦挣扎着。
灯影绰绰,萤蛾扑朔。
但我们却完全误会了这种即将在冬季消失的小虫虫。
在科学的铁证面前,
我们才知道
它们并不是“飞蛾扑火”奋不顾身——
飞蛾和其他昆虫总爱聚在灯光周围,往往不是被捕食者吃掉,就是被炙烤而亡。那为啥它们不惜冒着死亡的威胁,也要在灯光中翩翩起舞?
不,
蛾子其实并没那么傻到想死!
博哈特昆虫学博物馆飞蛾馆的馆长Jeff Smith表示:“(横向定位)相当于我们以北极星为参照点,从而判断自己身处何方。”同样的,一般认为飞蛾也以光源为参照点,把自身与参照点之间关系作为引导。而夜晚的星星月亮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蛾子只要自身与光线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飞蛾没有考虑到现代人类社会的介入: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亮着的电灯随处可见。蛾子依然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飞成了等角螺旋线,最终螺旋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1880年1月27日,
爱迪生为灯泡申请专利成功,
人类就此进入有史以来最“光明”的时代,
而蛾子家族全体
就此深陷从未有过的最“黑暗”泥沼。
现在我们来大致看一下
已然深陷泥沼
却依旧令人眼花缭乱的
“蛾子大家族”——
热带宝石蛾,主要生活于中美洲。
摄影:Mark Moffett,明登图片社/国家地理
非洲大月蛾,没有口器,因此在短暂的成年生活中,它们只有一个目标:交配。 
摄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须发皆张”的天蚕蛾幼虫。 
摄影:JOHN CANCALOSI,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月形天蚕蛾正在展示防御性的眼状斑点。它们长长的尾部可以迷惑最大的敌人——蝙蝠。 
摄影:AMY WHITE & AL PETTEWA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月形天蚕蛾
月形天蚕蛾,的翅膀末端有一对很拉风的“大尾巴”——除了更漂亮之外,还能骗过饥饿的捕食者——蝙蝠。蝙蝠依靠回声定位,而飞蛾摆动尾状突起,可以干扰蝙蝠,使其对攻击目标判断失败。
而飞蛾和蝙蝠的声呐战,已经持续了6千万年
翅膀扇一扇,飞过千万年。

月形天蚕蛾翅膀末端的“尾状突起”,引诱蝙蝠偏离攻击目标,导致攻击转移。
绘图:JESSICA WANG
耳蛾躲避蝙蝠的方法包括合起翅膀,使捕食者从面前飘然而过。
绘图:JESSICA WANG
天蛾通过摩擦身体的某部分发出超声波,这种“声音”会干扰蝙蝠的回波信号。
绘图:JESSICA WANG
蝙蝠:“我就想吃一口大幺蛾子就这么难吗!!”
乌柏大蚕蛾原产于东南亚、中国南部和印度。它们的翅展达25至30厘米。 
摄影: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罗宾蛾幼虫的背后长着钉状的彩色突起,这些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御捕食者。 
摄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破茧而出后,雌性罗宾蛾正在休息,晾干翅膀后它就会飞走了。罗宾蛾的翅展最长约15厘米,是北美最大的蛾。 
摄影:DARLYNE A. MURAWSKI,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尺蠖蛾的幼虫缺少中间一对腹足,爬行时不得不弯腰造桥,因此得名。 
摄影:MICHAEL DURHAM,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作茧自缚”:这只黄蜂蛾幼虫在做茧前,设下了几道障碍,让虎视眈眈的蚂蚁很难靠近。 
摄影:MARK MOFFETT,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黄蜂蛾成虫,大部分飞蛾都是夜行动物,但黄蜂蛾却昼夜都会出没。 
摄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这只毛绒绒的幼虫看起来非常可爱,但千万不能抚摸。在这件毛大衣下,是一堆毒刺,会导致剧痛、呕吐和呼吸困难。 
摄影:MARK W. MOFFETT,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深秋,落叶化作泥土,我则化作落叶——枯叶蛾
摄影:INGO ARNDT,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当然不能错过一种最具神秘感的可怕蛾子——
在恐怖电影《沉默的羔羊》里,
它是不朽的象征;
在许多民间传说中,
它又是末日之兆——
它就是鬼面天蛾
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蛾子。
电影《沉默的羔羊》中不朽的鬼面天蛾拥有快速活动的、类似手风琴一样的口器,因此能够发出声音。
而鬼面天蛾能够发出吱吱声的确切原因
至 今 成 迷
(一种观点认为鬼面天蛾发出的吱吱声模仿了蜂王的声音,因为鬼面天蛾有偷吃蜂蜜的习惯)
摄影:KONRAD WOTHE
但即使看上去可怖的鬼面天蛾
也难逃被灯火迷惑,
变得傻傻痴痴
扑火的蛾,既来,无回。
火不叫火,叫蛾愿
“飞蛾扑火”
谣言归谣言,但凄美依然凄美——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 …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汪国真《嫁给幸福》


喜欢这篇文章吗?
点击文底“橘红色按钮”
给框哥加鸡腿吧!
重要提示!
微信又要改版,不想被各种消息绕花眼?
点亮框哥的✨星标✨,无论怎样改版,
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国家地理中文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国家地理中文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