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绿”。
这不仅仅体现在美国航天局(NASA)的卫星图片上以及数据里: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还体现在中国西北荒漠里,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付出和不懈努力中。
东南地区草长莺飞,柳绿花红的春天,中国西北荒漠里,依然是荒烟蔓草,裂谷断崖,渺渺大漠,走石飞沙……
这些令人震撼的壮丽场景,对于当地人来说,真实的意味是风沙之苦。
中国西北一望无际的沙漠
这里的4月是治沙植树的关键时期。
每到这个季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中国西北部一个人迹寥寥的塞外小城,明长城脚下,已是第三代“治沙人”的刘永刚总要时常到林场各处走一走。“从60年代爷爷造的沙枣林,到我父亲种的乔木,到现在我们种的梭梭树,这里都有,走过这一片森林,相当于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刘永刚说。
刘永刚所在的石羊河林场树林
而从沙枣林走到“支付宝蚂蚁森林”,印证的,是时代变迁,是治沙从个人行为变成科技赋能的全民行为。
石羊河林场“支付宝蚂蚁森林”
刘永刚的爷爷刘向铨和父亲刘成基都是治沙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治沙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刘向铨刚来林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在一望无际的沙海里,人们一天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饭,睡一觉就会被沙子盖满全身。
刘向铨认为,只有治沙,家乡民勤才有希望。
“沙治好了以后,民勤就有了希望。当时谁走咱都没走,离开了,这个地方就(变得)艰苦的很。以后要是他们(儿子、孙子)都走掉,下一辈人就再没人接(班)。”
刘永刚(右)与爷爷刘向铨
1964年,石羊河机械林场建场之初,刘向铨就来到这里,直至1990年才退休。他把一生的风华都用来和风沙苦斗,可以说,他是陪伴石羊河林场成长的第一代人。
在刘向铨的影响下,1980年,刘成基放弃了走出沙漠的机会,接过了改变家乡命运的使命。然而,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让治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环境条件差,出水不好出了,就得挖井。水打出来,一桶水浇两棵树。吃饭前还得把这个水澄清了再吃。来一趟风的话,把这个水就刮脏了,还吃不成。”
刘永刚的父亲刘成基
大漠风沙,充满难以言说的艰苦。但是,刘成基没有放弃。两代人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民勤县治沙的革命。2003年,刘永刚放弃了去外省市工作的机会,带着农业大学里学来的本事回到家乡,成为了民勤县第三代治沙人,并将林场带入了“互联网+”时代。
按照刘永刚的说法,如今,植树治沙仅靠个人力量已经很难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改善生态、进行全民植树已经成为趋势。在他的带领下,石羊河林场开始和“支付宝蚂蚁森林”合作。
刘永刚在手机中向父亲演示“支付宝蚂蚁森林”。
在他看来,“支付宝蚂蚁森林”刚好是一个全民植树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将资金等各项资源有效整合。在参与“支付宝蚂蚁森林”的最近两年时间里,石羊河林场实现的种植林地面积约占其建场以来林地种植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当地百姓在林场种植“支付宝蚂蚁森林”。
事实上,在民勤、在甘肃、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与刘永刚一家类似,千千万万家庭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在茫茫大漠上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统计数据显示,4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植树造林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正面榜样。现在,中国人的治沙奇迹也越来越令全球瞩目。
不久前,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介绍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检视NASA卫星在2000年至2017年期间收集的遥感数据,发现了“意外之喜”:
全球绿化面积“逆势上涨”,增加了5%,相当于多出了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而对此作出主要贡献的,则是中国和印度。据波士顿大学研究者称,中国和印度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的9%,但对于全球绿化面积的增长贡献却高达三分之一。研究给出的数据还显示:印度新增绿化面积主要来自农业,占比达82%;而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
NASA官方网站配图
NASA还曾特意发推表示:“来自‘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
全球网友为之点赞。
地球上日益增加的绿色里,有着刘永刚一家三代的功劳。对此,这位“治沙人”仅表示,他们只是千万“治沙人”的缩影罢了。
刘永刚在种植“支付宝蚂蚁森林”树苗。
“我们石羊河林场要像一个楔子一样,插在两大沙漠中间;要在卫星照片上能清晰地看到我们这片绿洲。”刘永刚说。
嗨,你在看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