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部名叫《窃听风暴》的电影横空出世。
它几乎横扫当年的欧洲电影节,并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荣誉。
在豆瓣上,超过30万人评出9.1的高分,在TOP250榜单里排名第44。

在IMDb的TOP250榜单里,也以8.4的分数排名第57
众多外媒不吝盛赞:《窃听风暴》是本世纪最好的德国电影。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处女作
时隔12年,有着“德国李安”之称的弗洛里安,又带着一部相同题材的电影回归——
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编剧: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主演: 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葆拉·贝尔 /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上映时间:2018-10-03(德国)
片长:189分钟
此片是弗洛里安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入围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自发鼓掌长达三分钟。
《无主之作》主创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这部片长3个多小时,历时4年拍摄完成的电影,叙事上横跨了德国从1937年到1966年这近三十年的时间。
因此,相较于之前的《窃听风暴》,《无主之作》的故事背景更加复杂——
从纳粹统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东西德分裂的冷战时期。
通过这三个阶段,几位主要角色的不同遭遇,反映出德国不同时期的历史。
片中的男主角叫库尔特,出身于纳粹时期的德国。
彼时的德国政府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对现代派艺术深恶痛绝。
他们将现代艺术定义为疯狂、破坏原则的,并为此发明了一个词汇——颓废艺术。
一系列反对和批判“颓废艺术”的展览,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
大家熟知的梵高、毕加索、蒙德里安等艺术家,都在被批斗的名单之列。
但是,库尔特的姨妈伊丽莎白,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她崇尚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身边的所有人都在批判“颓废艺术展”上的画作时,她却偷偷地告诉库尔特:
“别告诉别人,我喜欢这幅画。”
在伊丽莎白心中,小字二组的a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
为了聆听这个音符,她请几位大巴司机同时鸣笛,感受其蕴藏的无限能量。
为了创造这个音符,她在钢琴上一遍一遍地敲击对应的琴键。
甚至,用烟灰缸敲桌子、敲脑门,砸出那个音符。

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伊丽莎白可以说是“不疯魔不成活”。
但在那个年代的德国,伊丽莎白却成为了“异类”,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
当时的纳粹政府提出了“种族优生”论(Racial hygiene)
一切患有遗传疾病的人,都会被强制实行外科绝育手术
所有被判定为“没有存在价值”的种族和人群,都会被实行“人道毁灭”
伊丽莎白也难逃这样的厄运,最终死于集中营里的毒气室。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阵营。
库尔特的家乡被划分为民主德国(东德)阵营,受苏联统治。
已经成年的他,如愿成为了一所艺术学院的美术生。
在这里,她认识了一名就读于服装系的女孩艾莉
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艾莉是出身优越家庭的富家女,库尔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
但,这并未影响两人的自由恋爱。
他们瞒着家长私下约会,甚至还孕育出了爱的结晶。
艾莉的父亲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
他嫌弃库尔特的出身,认为这会影响后代的优良基因。
于是,她以艾莉患有特殊疾病,怀孕会危害身体健康为借口,强制带艾莉实行了流产手术。
这不仅让库尔特和艾莉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更导致艾莉可能永远无法再次怀孕。
肯定会有人发出疑问:
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以及未来的亲外孙,这个男人怎么下得去手?
实际上,艾莉的父亲卡尔·席邦德正是当年亲手给库尔特的姨妈做绝育手术的产科医生。
他是纳粹政府“种族优生”论的绝对拥护者。
也正是这个男人,间接导致了库尔特姨妈的死亡。
在苏联攻陷德国期间,卡尔偶然拯救了一名苏联军官的妻儿。
有了这位军官的庇护,身为纳粹分子的卡尔才得以安稳度日,并凭借自己的产科经验混得顺风顺水。
战争结束后,卡尔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人敬仰的“人道主义医生”
不仅如此,在东德政府加强对前纳粹人员的搜查后,这个苏联军官又一次帮了卡尔。
他设法将卡尔和妻子送出东德,从此过上了世界各地旅行的美好生活。
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的束缚,艾莉和库尔特过上了更加自由的生活。
库尔特也凭借自己卓越的绘画天赋,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师。
但是,此时的东德政府的极权统治却越来越严重。
一心向往艺术的库尔特,不满足于总是画一些歌功颂德、没有灵魂的宣传壁画。
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库尔特带着妻子艾莉逃往西德。
在这里,他进入了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学习。
让库尔特意料之外的是,杜塞尔多夫是一所相当前卫的艺术学院。
学生们都不再研究绘画,转而探索各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
颇具艺术天赋的库尔特也不落于人后,很快就创造出了一件件先锋艺术作品。
但是,他不但没有得到教授的褒奖,反而被评价为:
“这些(作品)不是你。
库尔特决定重拾自己的画笔。
她以绘画的形式,复刻了一张儿时的自己与姨妈的合照,用以纪念这个带他进入艺术殿堂的人。
另外,他还画了艾莉的父亲卡尔,以及报纸上的某位佚名军官。
一天,在画室窗户的开合之间,光影随之发生变化,照片的投影和画作重叠在了一起。
这给予了库尔特创作灵感——

库尔特将几幅画合在一起,创作了一副影像重叠的全新作品。
凭借这种全新的绘画形式,以及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库尔特很快成为了一名蜚声全国的画师。
但是,当艾莉的父亲卡尔看到这幅画时,却被惊得说不出话。
因为画中的另外三人,都和他的一生有紧密的关系——
伊丽莎白曾经遭到他的迫害;库尔特成为了他一直瞧不起的女婿。
还有那个新闻照片中的纳粹军官,是当年给他灌输“种族优生”论的顶头上司。
身为此画的作者,库尔特对这些被尘封的历史完全不知情。
但是,艺术却在冥冥之中将一切都联系了起来。
画卷上的每一笔,都像是在述说着卡尔当年的罪行,以及德国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此片摄影师凯莱布·德夏奈尔,此前曾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凭借《无主之作》,他再次提名这项殊荣。
在他的镜头下,片中无处不洋溢着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比如,男主演汤姆·希林和女主演葆拉·贝尔的高颜值特写。
俩人陷入爱河期间,色而不淫的美好肉体。
还有不少充满写意的空镜头等等。
这些极具美感的摄影镜头,使得《无主之作》比传统的传记历史片更引人入胜,也契合了影片本身的艺术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无主之作》还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库尔特的原型,是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
2012年,里希特的作品《Abstraktes Bild》以3400万美元拍出,创下在世艺术家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在随后的2013和2015年,他的作品又先后以3710万美元和3038万英镑的价格,刷新了这一记录。
因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里希特又被人们成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
里希特自画像
片中,库尔特自创的绘画方式,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循。
那就是其原型里希特独创的照片绘画(Photo-basedpainting)
这种绘画方法以照片为基础,但是却不完全重现照片,而是对照片进行模糊处理。
因为他认为照片是没有风格的,并极少掺入艺术家的主观情绪。
而这一绘画方式,也正是片名《无主之作》(原德语片名《Werk ohne Autor》)的由来。
当然,《无主之作》的英文译名《Never Look Away》也值得一说 。
这是片中伊丽莎白对库尔特的一句教导:
“别把目光移开。”
因为,“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年幼时的库尔特,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所以当伊丽莎白被活生生地抓走时,他用手挡住了这一画面。
因为,他想用用移开的目光、模糊的视线,来逃避残酷的真实。
当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后,教授的一席话又一次点醒了他。
只有做自己,直面内心的真实,才能创造出动人的作品。
于是,库尔特才跳脱出天马行空的先锋艺术创作,转向从身边的真实人物取材。
哪怕这些人于他而言,承载了生命中某部分悲惨的回忆——
草菅人命的纳粹军官、被害死的姨妈、一直嫌弃自己的岳父、以及炮火纷飞的战争等等。
唯有将目光聚焦于这些真实,最终库尔特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并且开办了记录这段近三十年历史变迁的艺术展。
此前,关于艺术影响战争的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
《钢琴家》里,落魄的钢琴师史标曼以一支《G小调第一叙事曲》,感动了德国军官,并得到了救助。
《窃听风暴》里,剧作家德莱曼沉迷艺术创作的精神,感动了监听他的特工,并在其掩护下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温暖的故事,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巨大魅力。
但《无主之作》却反其道而行之,它让我们看到,战争也能反过来影响艺术。
毫无疑问,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人是冷血无情的。
但是,它却让一部分艺术家看到了另一种层面的真实,并通过其艺术反映出了这样的真实。
这样的真实,或许充斥着斑斑血迹。
但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
能以无畏的精神直面真实,以自由的意志追求和反映真实,这就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