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长久以来,我们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不怕失败的,可以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但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是完全自己不动脑筋只动嘴巴,“帮我,我不会!”
如何引导孩子动脑筋,我以前也分享了不少,比如要学会正确夸奖,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动脑筋,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等等(今天文末推荐阅读里我们这些内容的历史文章都整理出来了)。今天分享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9月份公布的一个新发现。细想不是什么新知识,但的确会是我们经常忽略了,分享给大家。
实验回顾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随机找来了两组15个月大的孩子,每组孩子都会看一个大人把一个玩具青蛙从罐子里拿出来,把一把钥匙从门上拔下来,都是看三遍。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组的孩子会看到大人一开始无法完成,每次都需要努力30秒左右才能成功。而第二组的孩子看到的是,大人一开始就轻而易举完成了。
之后,这两组孩子同时被给到一个音乐玩具,在音乐玩具的顶端有一个看着像实际却不是开关的按钮,而玩具的底部隐藏着一个真正的开关按钮。在此之前,科学家会先打开音乐玩具,让孩子们明白这个玩具是可以发出响声的。
然后每个孩子就会拿到一个音乐玩具,可以自己玩2分钟。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第一组的孩子自己尝试按开关的次数要比第二组高出将近一倍,尝试自己琢磨研究这个玩具的时间也比第二组长了将近一倍。
而且在这期间,实验者更好地直接和孩子互动,比如叫他们的名字,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事情,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等,会更加有助于孩子坚持自己琢磨玩具,而不是放弃不玩或者寻求帮助。
不得不承认,这个实验也是有它局限性的。但我更愿意从这个实验本身去反思,它带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可以如何让我们更好地育儿。
孩子从很小就能明白努力是有回报的
相信每个人看完上面这个实验,第一反应得出的结论就是言传身教很重要。是的,这一点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当我读完这个实验后,我倒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自己一个提醒。
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无所不能”,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做个真实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时不时展现自己的“无能”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但重要的是,父母需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和最终完成的结果。
在我们家有个传统,就是吃饭时间的聊天。小D从1岁以后就可以和我们一起坐着吃饭了,吃饭时我们会谈论菜肴,老公会询问小D一天干嘛了(她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我来复述,现在小D也能时不时把她觉得最重要的事情说出来了)我和老公也会谈论他的工作,我的学业等。虽然不是刻意说给小D听,但的确我们会有意识地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我们解决的过程。
有时遇到小D无法完成的任务发脾气,我经常进行的共情方法之一就是举我们父母自己的例子。
比如,“积木搭不好的确好令人生气啊,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记得上次晚饭时妈妈对你和爸爸说的吗?妈妈不会骑自行车,现在在学了,其他人一节课就学会了,可是妈妈还不会。但没关系啊,妈妈准备下周再去学,只要不放弃就能学会。这和小D搭积木是一样的啊”。
我举的这些例子小D都是亲眼见证过的,当我用父母自己的例子时,小D不仅觉得真实,更有助情绪管理;也能提高她的抗挫能力;因为她从父母的例子得到激励,毕竟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希望“像父母一样”的。
父母的关注是所有教育的催化剂
在第一组的实验中,即使所有的孩子都是看到父母努力的过程的,但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当实验者对孩子投入直接的关注,孩子会更愿意努力。这和其他很多研究发现非常一致,
父母的关注就像阳光,照在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
但这里需要澄清的是,
关注不是包办代替,关注是让孩子感受到,我看到你在努力,你的尝试值得被肯定,
这个细微区别是很多父母经常容易忽视的。经常看到有的父母,孩子还在探索,只不过第一步没做对,马上就自告奋勇,“来来来,爸爸教你怎么做”。
这样的“主动”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玩耍的乐趣,更是剥夺了孩子体会“努力后成功”的喜悦。
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辛苦的,那些愿意为了这个“辛苦”而努力不放弃的人,一定是明白,辛苦过后的喜悦更加值得。而这种喜悦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累积喜悦的过程也是孩子对自己能力自信的积累。
我在陪小D互动玩耍时,一直提醒自己的就是,“脑子转的快一点,行动做的慢一点”,特别是当我知道小D这个玩具玩不好,当我看到小D因为做不成某件事而发脾气大哭时,我就会额外提醒自己这一点,“行动慢一点”。
第一时间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对我们大人来说太简单了,但要能忍住心疼,看自己的孩子在挣扎在大哭,然后想策略让她自己解决,这才是父母的大智慧。
这里就简要罗列一下我经常使用的四步法:
1、等待孩子情绪平复:孩子生气伤心的当下,不是我们教育的介入时机。我有时会用语言表达共情,有时也会一言不发陪伴小D,有时会给个拥抱,直到她情绪缓和下来。
2、事件复盘:等小D平复后,我就会帮助她梳理之前发生了什么,小D为何而哭,这样的情绪叫什么等。
3、引导再次尝试:这是最关键的,我会告诉小D,“这个的确很难,但我们可以完成的,妈妈会帮你的”。有时,小D也会想要溜走,但我经常会看着她的眼睛特别郑重其事地再次告诉她,“你可以做到的,我会帮你”。我们坚持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信心,和我们愿意帮助孩子的决心,是我想传达给小D。
4、搭脚手架引导法:这个我之前文章写过不少,今天就不详细说了,把三篇历史文章链接放一下。
我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推荐大家不妨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试试看。找一张白纸,罗列出你们特别希望自己孩子具备的品质,然后在一旁做个自我评分,这些品质我们自己有吗?做的如何?这会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言传身教”这四个字的重量。
言传身教,从来不是当孩子出现问题后,我们才刻意为之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P.S. 今天在夏威夷海边跑了5公里,突然一回头看到了这么大的彩虹,开心极了。分享给你们,也希望大家今天的心情特别美丽!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参考资料:http://news.mit.edu/2017/babies-try-harder-seeing-adults-092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