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说到高情商,就不得不提黄渤。
在《向往的生活》节目里,黄渤谈到自己新拍的电影。
有嘉宾说:“这电影最牛的是,里面还有红雷哥演,可是,渤哥全把它剪了。”
场面一下尬了起来。
这要是给不出合理的解释,不但孙红雷可能不开心,还会影响个人人设。
黄渤哈哈一笑,说道:“就是他整个演得,比主演(我)演得都好,你留着他干吗?”
此话一出,嘉宾们嗨翻全场。
《鲁豫有约》里也有个片段。
鲁豫问:“黄渤,你现在很火嘛?”
黄渤说:“肯定火啊,你想想,都能坐这跟鲁豫聊天了。”
简单一句话,抬捧了对方,也肯定了自己;既不骄不躁,也不妄自菲薄,这黄渤未免也太令人讨喜。
不止会捧人,黄渤还擅长怼人。
说实话,黄渤颜值确实一般。
黄渤在拿到金马影帝后,有个颜值很高的主持人想戏谑黄渤,故意刁难道:“马云说男人的相貌跟他的才华成反比,你怎么看?”
言中之意,就是暗讽黄渤长相不行。
黄渤反击道:“我相信,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你吧?”
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黄渤能在娱乐圈混到今天,这“高情商”可真是他的头号利器。
何止是娱乐圈,对所有人而言,情商都有着左右人生幸福的影响力。
有句广为流传的话,智商决定能否被录用,情商才决定能否会升职。
既然情商这么重要,我便整合了下《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里的干货,再结合已知的心理学知识,给出大家10条“高情商指南”
做到这些,虽不能保证你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起码在社交上,你会超过大多数。
一、聊天中,能用“我们”,就绝不用“我”
先举个例子。
“我觉得晚上还是吃拉面吧。”
“我们晚上吃拉面怎么样呢?”
肯定后者听着更让人舒服,也更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福布斯》杂志上有段话:一个满嘴是“我”,一个随时随地是“我”,一个独占“我”字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高情商者说话都会刻意避开“我”字。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喜欢·····”,因为这会让人产生“大独裁者”印象。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卷入效应”
多采用“我们”、“咱们”,或者去主语的表达,能有效缩短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
二、“逢人短命,遇货添钱”
在很多社交场合,如果不知道对方年龄,就把预期年龄减个三五岁,再配对相应的称呼。
大妈换阿姨,阿姨叫大姐,大姐改姑娘······就算你是你把“阿姨”叫成了“妹妹”,也绝对比把“妹妹”喊成“阿姨”强。
对于别人新买的物品,如果让你猜价,也起码打个折再报。
一方面赞美了对方眼光,一方面也肯定了对方没花冤枉钱。
三、高情商者是如何拒绝别人?
第一种是向咪蒙老师学的——自损式。
咪蒙讲过她的经验:比如很多人找我约稿,我就会说“我人品特别差,是个超级拖延狂,经常放鸽子。所以我对你最负责的办法,就是不接这个稿子,真的,请见谅”。
然后,别人就懂了。
所以,面对你不想帮的忙,你可以先自损三刀,表示自己没那个能力,然后委婉地说出抱歉。
第二种是“虚构后台领导"
即使对方是不合情的请求,我也是不建议直接说“NO”的。
毕竟谁都有为难的时候,做人留一线,也是给自己留一线。
那么你可以找一个“替死鬼”。
比如,你问我借2000块钱。
如果我不想借,我会说:“啊,不好意思,我钱全在我女朋友那里,她太抠,从不借钱给别人。”
类比到其他拒绝,亦然。
“我公司有规定······”“领导说要·····”
你需要虚构出一个“后台领导”,适当弱化自己的地位,然后表现出无权决策的样子,委婉拒绝。
四、高情商者又如何请求别人?
华克莱说:“你想诱导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过分地尊重他。”
讲通俗点,要学会给人戴高帽。
比如你跟对方有约定,希望对方能准时。
你不要说:“你明天一定要准时到。”
你要说:“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的人,这种约定肯定是不会迟到的。”
高情商的回答就是后者——把对方的品行,或能力,或道德抬高很高的位置,使对方不这么做都不好意思。
五、高情商是善自嘲,而不嘲人
为什么《吐槽大会》能这么火?
因为它就是掐中了人性——当你自己揭自己短时,别人不但无话可说,还会佩服你的胸襟。
就像杨超越在《吐槽大会》里,她坦言道:“对啊,我就是一个只会哭的杨超越。”
说完还不忘自嘲一句:“燃烧我的卡路里!”
所谓“黑到深处自然红”,也就如此吧。
不过面对别人的自黑,你千万不能跟节奏,迎合对方的观点。
因为高情商是善自嘲,但不嘲人。
六、没有人能接受你直接的批评!
波特曾说过,当一个人遭受对方的批评时,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不听了,因为他心里正忙着思索论据,来捍卫自己尊严呢!
为此,你可以试下这两种技巧。
一种是“借己说人”。
我主编就是个高情商的人。
有段时间,我稿子写得特别烂,烂到都不忍卒读。
但主编没有直接否定我的能力,而是说:“小卓,你最近稿子问题很多,但我作为过来人,我也经历过这种瓶颈,经历过这种被文字掏空的感觉······”
虽然是批评人,但这种方式就不易让人产生排斥心理。
“借已”,就是拿自己相似的经历,或者感受,来引出对方的“错误”,从而就能消除对方的对抗心理。
一种是“对,但是······”
诗人波普说过,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
在大部分场合,即使你强烈反对对方观点,也不要表现的那么直接。
“对,但我的观点是······”、“嗯,可我觉得····”。
有心理研究表示,先对对方的观点肯定,再反驳,远比直接反驳,更容易达成观点的一致。
再说,这话让人听着也舒服不是?
七、有些话,加上主语,效果翻倍。
“谢谢”,和“谢谢你”,哪个听着舒服?
“对不起”,和“橘子,对不起”,哪个更容易让人接受?
谢谢是泛指,谢谢XX,才更具有诚意。
八、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别人跟你聊天时,试着重复对方的话,重复对方的感受。
“你觉得现在很失望是吗?”
“你是不是觉得·······”
“你的意思是你打算······”
每个人都有渴望被关注的需求,而这,便是最便捷的办法。
九、如何礼貌的化解尴尬?
第一招,故意曲解对方意思。
比如在美国的一次竞选会上,竞选人收到了一张纸条:笨蛋。
就在大家准备看好戏的时候,竞选人笑着说道:“这谁的信啊,为什么只写名字不写内容?”
当别人阴阳怪调的讽刺你,你可以刻意误解对方意思,反将他一军。
第二招,接茬引申法。
比如有媒体问林志玲:“作为黄金剩斗士,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呢?”
林志玲说:“黄金好啊,这代表我还在黄金时期,还能创造很多黄金价值,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接住对方话里的关键词,把它引申到别的话题上,从而巧妙避开令自己难堪的话题。
十、厚黑学不是高情商,同理心才是。
很多人对情商具有错误性的解读。
他们觉得高情商是见风使舵,是圆滑处世,与毫无底线的厚黑学无异。
其实不然。
高情商是一种具有强同理心的表现:一种能识别他人情绪,并让自己情绪与之产生共鸣的能力。
像朱凌说的,情商就是让你说出来的话,多穿了一件“衣服”。
这件“衣服”,既舒服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既然是一种相互快乐的能力,那我们何乐不为呢?
亲爱的,你置顶/星标我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