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在办一些线上活动。
有直播,有社群,还有带领读者朋友们一起读书。
承蒙主编厚爱,我也参加了。
可通过和读者几次线上交流后,我发现自己表现力简直弱爆了。
哦不,何止是弱,我现在简直连回听自己声音的勇气都没有。
原因就2个字:啰嗦。
比如在分享读书时,有读者问我:原生家庭伤害太大,我该怎么走出来呢?
我一愣,脑子里跳出一堆精神分析理论。
然后,我开始像唐僧念经似的,说:“你要先脱离现在的原生家庭,保持经济和生活独立……还有,自我疗愈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你还可以试着做重复体验创伤,找个安静的环境……”
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之后,我还觉得不妥,又进行补充。
最尬的是,我几乎回答每个问题都这么废话连篇。
第二天晨会,主编纳闷道:“卓绝,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是的,再次回放的时候,我自己都听得云里雾里,这讲得哪跟哪啊?
太有挫败感了。
痛定思痛后,我顿悟出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滔滔不绝≈无知。
我想,每个如我这般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毛病。
别人问我们开放性的问题时,我们恨不得抛出所有感受,罗列出1234各种观点。
当别人问yes or no这种问题时,我们还是忍不住啰嗦:“我认为……但是……不过……”
讲真,这种沟通方式真的太low了。
不但对方听得不耐烦,甚至讲到后面,连我们自己都不知所云。
有果必因,我先来剖析原因。
第一种情况是,过于不自信。
因为不自信,我们会本能地以为:
多讲一点,再多讲一点,那样就更接近正确——如顾成所言,因为畏惧说话,所以我学会了滔滔不绝。
就像之前有读者问我:人际关系里,自卑感过重怎么消除?
因为是初次从幕后走向台前,我内心非常忐忑。
我又开启长篇累牍模式:
“人际关系里自卑感的形成,是因为你过于关注自己……那个,你需要把注意力投注在关系本身……对了,你可以尝试自我嘲讽……”
因为不自信,我总是在不断重复,不断补充。
而如果我当时够理性,一句话就能直击要害:自卑是因为你过于关注自己缺点,你可以试下自黑。
第二种情况,希望通过释放“语言烟雾弹”,来掩盖无知。
可以说,80%以上的啰嗦,背后都是这个原因。
《明智行动的艺术》讲过一个事。
美国记者曾问一位选美小姐:“为什么五分之一的美国人,无法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国家?”
就这么个问题,选美小姐讲了足足十分钟。
“我个人认为,他们无法在世界地图上找到美国的位置,是因为……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与南非和伊拉克……美国的教育还应该帮助南非,以及伊拉克和亚洲国家,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们的未来。”
这段采访播出后,观众一片唏嘘。
大家浪费了10分钟,却收集这么到一个信息:选美小姐在努力掩盖自己的无知。
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曾说:“人们害怕被别人当成傻瓜,所以选择滔滔不绝,其实结果恰恰相反。”
那“废话连篇”究竟多惹人厌呢?
《大话西游》里有一个很好的隐喻。
唐僧被牛魔王囚禁的时候,对旁边2个小妖怪喋喋不休,灌输各种大道理。
时间一长,妖怪崩溃,大喊一句:“我受不了啦。”
然后,拿起匕首切腹自尽。
你看,只要够啰嗦,连妖怪都被唐僧念叨死,可见这杀伤力得有多大。
回到现实。
我们知道,人是惰性动物。
没有人愿意绞尽脑汁,去解读你的长篇大论。
尽管可能迫于礼貌,对方会耐心听完,但给人的印象绝对是减分。
所以,与人沟通时,我们的话术务必要精简精简再精简。
罗尔夫说,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晰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
那怎么让思想清晰一点呢?
我非常喜欢知乎网友@鹿鸣哟哟的2个小技巧。
一、一次发言,只能表达一个主题。
发表个人意见前,我们脑中先打个草稿。
把条理理清,跟着逻辑结构走,一旦出现岔路口,不要理会,语言直奔目的地。
二、忍住对细节极尽描述的诱惑。
发表观点不是写散文,能去的词汇、修辞都去掉,只留下骨干和必要的细节描述。
也就是说,但凡不能给你“主题”加分的词语,一律断舍离!
所谓的“一针见血”,也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沟通场合都适用。
比如亲密关系里的闲聊,比如知心好友的畅谈。
这种以“交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沟通场合,有时越碎,越“啰嗦”的话,反而更能增进情感。
就像赵咏华唱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而在职场,在谈判会,在任何以“交换观点”为目的的沟通场合里,你一定要追求最精简的回答。
这是在为彼此节省时间。
这也能体现你的睿智——毕竟老子都说,大道至简。
如果你问,我要是肚子没货怎么办?我就是没法精简怎么办?
最好的回应就是承认无知:抱歉,我也不知道。
如果废话连篇的回答,使人对你产生的印象是-1分,那“我也不知道”的回答,其产生的效应便是+0.5分——毕竟,这多少还含杂了点谦卑的味道。
罗尔夫说,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
我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已踏上这条路。
希望你也是。
亲爱的,你置顶/星标我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