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 第1457
 教育精华篇篇出彩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导语
最近无意间读到一篇题目为“华裔二代”的身份带来困惑还是自信的文章
这篇文章报道一个做华裔青少年发展研究的中国博士留学生为美国华裔家长做的讲座,讨论华裔孩子在美国发展的话题。这个文章里的一段文字把我一下抓住了。这个学生在研究基金极少的情况下,在评估自己可能会因为独自开展这项亚裔研究而无法提前或按时博士毕业的风险后,仍然坚定地开始做这项研究。她的研究关注在美华裔青少年积极发展需要关注的方面。
短短几行字,让我感觉到这背后的不容易,也相信她正在孤军奋战做一个对的重要的事情。
虽然最近我的写作内容特别多,也非常忙,但还是特别安排时间听了她两个小时的家长讲座,深深感受到她坚定的背后许多的委屈。
我想或许她有许多的故事能够与【留美学子】读者分享,或者能在我坚守数年的【留美学子】公益平台上,帮助她完成这个有意义的研究项目。
联系她时,她正在巴尔的摩开儿童发展学术会议,不知不觉我们在电话里聊了2个多小时。她说,“没预料到我身为华裔研究者要做本族裔的研究遇到的阻力比做其他族裔的研究还大,这让我更想搞清楚这个结。”
此文是跟她做的访谈内容,听她讲讲海外华裔青少年成长的挑战,也听她说说她排除万难坚持理想的心路历程。
苏少冰是谁?
苏少冰自述: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妈妈,也是个普通的青年研究者。从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出生成长,从小父母给我很多的自由,对我没有很高的期待,从幼儿园起所有的路几乎都是我自己选的,包括选大学选丈夫。我好像有种天生的“较真,”喜欢做有挑战的选择。包括这几年一个人(再一家三口,到现在的许多人支持)做的华裔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项目,便是我放下可以走的容易路,自己选的一个挑战。最近一位朋友见我做项目灰头土脸的样子跟我说:“你就爱啃难啃的骨头。”
确实,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亲身经历似乎都告诉我,万事开头难,但是难事会越做越容易。如果3年前,我不下定决心做华裔孩子发展项目,便没有如此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为华裔的归属和责任,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社区、家长和孩子们表达的支持、困惑或者质疑,也不会让我有这么大的动力想继续去做,甚至想把这个项目做到老(哪怕目前看来,这个项目没有研究经费也没有人)。
我希望通过在这个项目的长期追踪,我可以有比较确定的信息反馈到我们华裔社区,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孩子在美国积极发展需要关注的稳定的核心素质和能力有哪些,我们可以如何为孩子预备有效的资源促进这些核心素质和能力发展。做这个项目我也有个私心,我希望我在女儿长大之前,我能够慢慢学会怎样帮孩子成为她最好的自己。


你为什么会做华裔研究?

我做青少年儿童发展研究有10年了。在这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做研究不难,但是认真做研究却很不容易,尤其是当你与研究的群体或者主题有很强烈的联结的时候,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轨迹。我之前做中国留守儿童发展是这样的感受,现在做华裔研究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对于华裔青少年发展这个话题的研究,过去这几年我卷入太多了,已经到了一种上了“贼船”,有机会下去但根本不想要下去的状态。
2016年之前的两三年,我身边的几位华裔妈妈陆续找我,说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挺大的冲突需要我帮忙,他们觉得我是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专业的应该能够帮到他们。那时候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触在美国的华裔家庭,家庭教育、亲子冲突、文化冲突、同伴欺负和歧视等话题一下子摆到我面前。我曾经相信一个多元文化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无害的,移民对后代的发展是好的,也是我说服老公留在美国的很大理由。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双元或多元文化对孩子可能也会带来伤害的时候,我觉得我需要去了解它。只是那时候我还没有到要不顾一切去研究它的时候。
直到2016年我怀孕了,我意识到我没有时间再考虑了,我必须开始行动了。以前的专业背景和成长背景可能给我信心能在中国文化里养育孩子,但是我真的不确定自己真正懂得在双元文化里育儿,尤其是在美国这个自由度如此大的国度里。
看着有些家长希望按照身边一些成功孩子的经验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公式。然而这些经验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哪怕孩子真的按照这样的经验进入名牌大学了,是否适合孩子的节奏,是否超过孩子的负荷,是否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都可能无从知晓。不合适孩子的育儿方式,就好像让孩子穿不合脚的鞋,再漂亮的鞋在他身上都可能带来疼痛和不适,而这种不适可能是需要一生来承受,我们代替不了孩子。
我们看到虎妈育儿成功的个案,也时常听到一些家庭悲剧。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太累了。可能因为我们还不太清楚究竟什么重要什么好,孩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丝毫不敢放松。有孩子因为承受不住抑郁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有孩子因此恨父母结婚不通知父母,有孩子进去名牌大学后失去了方向,有孩子明明很优秀却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我多么希望有人可以告诉我,我们华裔孩子要在美国顺利发展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发展。
作为研究者,我第一个反应是要找研究来帮我,看大样本的研究里发现对华裔孩子在美国全面发展需要关注什么。先把这个群体比较共性的核心方面把握住,再加上家庭的个性化教育,应该比直接套用别人的教育经验更有效。
可惜,我看到华裔孩子发展研究比起其他族裔孩子的研究少很多很多,而且许多研究关注孩子的学业成就或者文化适应,尚未有研究从全面积极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需要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当时我在博士导师Richard Lerner的指导下做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以美国白人孩子为主体的。这样的研究也慢慢在非裔、墨西哥裔等其他族裔中发展起来。
我很强烈地觉得,我们华裔必须尽快有这样研究,帮我们探索出华裔孩子在美国成功发展需要的核心素质和能力,让我们家庭或者社区教育有个大方向或者有个教育的根基。家长们可能可以围绕着这些方面为孩子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教育,也可以用这些方面来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项目,让孩子在积极教育体验中得到有效的正向成长,成长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我得做,想做,要做。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与导师讨论毕业论文的主题时,我提出想做华裔青少年的发展研究。导师是支持我的研究兴趣的,然而他给我列出了两个现实的问题让我好好考虑清楚:“1. 如果你用实验室项目的现成数据去做毕业论文,你可能3-4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你自己做项目的话,毕业时间就很难把握;2. 我目前的研究项目并没有涉及华裔青少年发展的内容,我不能给你研究经费。只要你自己找得到研究经费,你可以去做。但你不能自费,因为自费研究好像是一种投资行为,你可能会对你的研究结果有期待偏好。”
我思考了一小段时间后跟他说:“我想试试。我对这个方面很感兴趣,没有尝试过我不想放弃。”于是开始完全泡到这个领域的研究文献里去,从中国的移民历史、儿童青少年发展理论,到亚裔华裔的研究,我整整花了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撰写和修改了一篇探讨华裔孩子如何在美国积极发展的理论文章,也成了我现在博士论文的根基。70多岁的导师当时第一次读完修改完的全文是晚上11点多,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跑去叫醒已经睡觉的妻子(也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跟她分享我的文章。
在这个文章里,我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讨论在美国的华裔二代孩子积极发展需要什么素质能力,要发展这些素质能力可能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怎样能够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不同处境下的华裔孩子更好地发展。这个文章涉及的内容可能可以让我做一辈子的华裔发展研究和公益实践。如果我的一辈子足够长并且我能够坚持得下去的话,我有希望看到我的孩子甚至她的后代因这项研究而受益。
为什么说做华裔研究是上了“贼船”?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为什么你还要坚持?
在开始做这项研究之前,我更多看到需要做,应该做。但是真正到了开始筹备的时候才知道很不容易。我相当于一个人要做一个团队需要做的事情,而且基本是从0 开始。光是申请研究经费就让我遭遇了很大的挑战。亚裔的研究很难得到主流社会研究基金支持,他们更关注美国主流青少年或者是发展不太好的其他少数族裔。另一个是留学生身份很难申请到博士论文研究资助。我的论文由两个研究组成(一个访谈一个调查),我需要写两次项目申请书才能勉强申请到学校研究生院非常少额的研究经费(1000美金一个)。这些都是我预料中的挑战,也是已经解决的挑战。
做这个项目,我几乎把自己能搭进去的都搭了,大量投进去的时间本来可以用来算数据发表文章为未来找好工作铺路。怀孕8个月的时候正好在做访谈研究,让老公带着我四处去与青少年做访谈。最近做调查研究和讲座,几乎每天都在联系中文学校、微信群,到操场上喊,在学校门口拦,老公带着我和2岁3个月的女儿到处去做讲座和收数据。但是在过去的四个月,我的研究数据始终还是只有计划中的50%左右,离毕业答辩还远不够。
最近有听过讲座的朋友热心帮我转发研究邀请信息到其他微信群的时候,群里有人说,“不要理这些做研究的,他们都是为了拿研究经费。”有人又说,“你研究华裔积极发展,是要看我们发展得有多好,这样会更加深模范族裔刻板印象。”还有人说,“你是不是会研究我们的孩子哪里有心理问题,发表成果了,以后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孩子?” 
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很难过,我不是因为被质疑难受,而是因为我们族裔的许多能量可能花在了内耗上。这些完全超过了我的想象,我最初以为家长和孩子们看到有研究要来看华裔孩子发展需要的重要的能力素质有哪些,应该会很愿意支持。我有无数次的沮丧后悔,这么投入和坚持值得吗?但是每次给家长做讲座,听他们分享孩子发展的困惑,还有他们对我的鼓励,又有了动力。
这几个月也发现一个让我困惑现象,家长讲座后许多家长都愿意支持我的研究,然而家长同意了孩子却参与率很低。有些孩子愿意甚至很想参加我的研究,而父母不允许。这里面或许也体现了促进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方面的需要。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开始有些疏远甚至是冲突,父母觉得好的他们不一定觉得好。他们觉得好的,父母可能觉得不重要。
我与质疑的家长解释我的研究目的: “我不是为了研究孩子多么好或者哪里不好。我是想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看看华裔孩子积极发展究竟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孩子哪些个人经验或者优势以及哪些资源环境(比如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效)能够积极影响华裔这些方面的发展。未来如果我们能够开展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就可以研究哪些资源对华裔孩子终生幸福积极发展是稳定而且有用的。” 由于直接接触互动的家长有限,我觉得必须要到我们的社区去分享,让家长们知道亚裔/华裔研究的意义以及分享我前面访谈研究发现的一些很重要的结果。如果因为个别研究者的言论或者某些研究结果的不利影响而拒绝所有的研究,研究和实践脱轨,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对我们族裔发展伤害太大了。
最近家长讲座里我分享的10年前发表的华裔研究成果,那些研究都支持积极的族裔文化认同感越强,在美华裔孩子的自信/自尊越高,幸福感越强。然而,10年过去了,我们的华人社区中却没有针对加强孩子族裔认同感的教育项目。我们华裔社区需要加强实践和研究的联系。做更多更好的研究反馈给教育实践中,也需要基于研究研发和评估实践项目的有效性,加强和优化教育资源,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轻松点、有效点,甚至用更少的“力”达到更大的“成就”。我希望我现在和未来的研究能够体现更多的实践意义,我不想它只是论文,只是发表的只有内行人才能读懂的文章,或者只是支持我生存的需要。
所以,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已经上了“贼船”,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同时也看到了很多需要,甚至更坚定要继续做这项研究。如果我最初很轻松地得到研究数据,去分析和写文章完成论文,我不可能听到这些声音,不可能有如此多地感同身受,也无法很好思考未来可以如何通过结合研究和实践来支持华裔家庭和青少年发展。未来我们华裔需要做的,能做的太多太多了,我期待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因此,哪怕现在有退路或者有容易的路,我也不想退。
上周我的导师跟我说,“我要提醒你,这只是你的博士论文,没有研究是完美的。你要注意别耽误了毕业时间”我跟他说;“感谢您关心我的未来!我知道这只是我的博士论文,但可能也是我未来的整个学术生涯。就算我的论文完成了,只要有家长和孩子愿意继续支持,我愿意无限期做下去,哪怕没有研究经费。”
我们人真的很特别,投入越多就越不愿意放弃,哪怕不断碰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付出的每一点一滴,都没有白费。尤其是最近有学生记者报道了我在Lexington MA 做的家长讲座后,开始有华人朋友愿意来支持我的项目,我越来越觉得这个项目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了,更不仅仅是一个博士论文了,而是属于所有为这个项目付出的组织、家长、孩子、社区义工、公益人士等的。听到很多人说期待读我的博士论文和期待我下一次讲座分享研究结果,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坚定自己理想的人都会经历到的。我也期待我女儿长大后,我可以与她分享这段丰富的经历,让她为爸爸妈妈、为我们华裔社区如此团结为他们这一代的发展一起努力而自豪。
从研究的角度怎么看华裔孩子未来的发展?
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和研究,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优势,不同阶段也可能遭遇不同的发展挑战,如果我们的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客服挑战和发展优势匹配的资源,孩子的优势与环境的资源就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能够有效利用适合他发展的环境资源,孩子会不断提升发展,发展成为他最好的自己,也就是潜能的最大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不一样,需要的环境资源也可能需要适当个性化,所以成长的节奏也可能不一样,最好的自己也不一样。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来摸索比较共性的资源匹配的问题,比如看究竟哪些匹配的“个体优势——环境资源”关系有利于华裔孩子全面发展(基于以往的研究我假设华裔孩子有六个方面:能力、自信、性格、关怀、联结和文化)。这也就是我未来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假设我们有这样的研究成果出来,我们的华裔孩子可能就能够有效地选择适合他的并且有效的教育资源了,不需要什么都学,却不知道学什么对他真的好。家长们也不需要花那么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投资不确定是否有效的项目了。
我们的孩子学习得太辛苦了,我们的家长也太累了!我不想我和我的孩子以后要面临这样的处境,我也希望尽力参与改善我们华裔后代的教育环境。我想,除了我们自己,应该不会有别人愿意去做这些。在我气馁的时候, 我时常问自己,我们能做的时候不做,有机会做的时候不做,难道要把问题继续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吗?
最近几天我去Baltimore参加美国最大的儿童发展研究大会,会上与许多的亚裔研究者分享我的研究项目和计划,也听到许多很重要的研究发现。其中最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亚裔孩子的族裔身份认同的研究。就在上周我给家长的讲座中我还在说:“如果孩子能够有积极的族裔身份认同,他们很‘可能’在积极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在面临歧视的时候也‘可能’是他们的‘免疫疫苗’。如果孩子未能建立积极的族裔认同,被歧视时可能会内化歧视,认为是自己不好。”
这次开会让我很激动的是,已经有非常可靠的亚裔元分析研究(对以往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再分析)证明了,如果亚裔孩子无法确定他们的族裔身份,或者正在探索他们的族裔身份中,遭遇歧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这个结果可以说已经是不再是假设了,而是非常可靠的结果了。
如果“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华裔孩子都绕不过的问题也是影响他们自信和幸福感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帮助他们缩短这个探索身份的过程,帮他们早点认识接纳自己?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我们的华裔家庭、社区能够有意识准备一些教育资源来支持遇到这些挑战的孩子,或者为尚未遭遇到这些事情的孩子提前准备好“疫苗”,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以避免或者少受这些问题的困扰,我们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的发展是否可能超过目前的“好”?
这个项目太有意义了,你说遇到了许多挑战,你目前需要什么支持?
我太需要华裔家长和孩子的支持了!简单“粗暴”地说:
a.我暂时不需要钱(今年的调查研究有学校资助的少量研究经费用以支付孩子的礼品卡)。我把所有的研究经费,包括打印需要的花费,都买了礼品卡准备送给参与研究的孩子(不好意思因为经费不多,只有20%的孩子会抽到)。
b.我也不在乎名和利(我只要有数据可以探讨我关注的研究问题);
c.我需要我们的华裔家长和孩子们 (尤其是在美国出生的12-18岁的华裔孩子们,ABC)的时间支持。我需要家长花几分钟,孩子花20分钟左右,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困难重重的在线研究调查出一份力。
目前这个调查研究是我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研究,但是只是华裔青少年全面积极发展研究的开始,这个调查为的是开发和验证一个评估华裔青少年全面积极发展的工具,确保我们有一个稳定的有效评估孩子积极发展的工具。这个工具在未来的研究里可以用来分析究竟我们孩子个体和环境中哪些资源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哪些是长期有影响的。也可以用来评估现在的青少年教育项目有哪些对促进孩子这些方面的发展有效,或者说有效的项目有哪些特点。通过未来的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筛掉不好的不合适的项目,加强有效的项目,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少花点力却更有效地成长。
我很庆幸我做的这个决定,虽然做这项研究可能让我晚一两年拿博士学位,但是在我人生甚至是我孩子和她同伴未来的人生中,这个一两年太重要了,我要在更好支持华裔孩子发展上抢夺时间。我们早点研究,早点知晓孩子很可能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提前为孩子准备好疫苗,可能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如果等到孩子遇到挑战了出现了问题再来找解决方法,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虽然研究过程艰辛,但是我很幸运可以早一点了解我们可以为孩子预备成长“疫苗”,我也很感恩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华裔孩子教育的话题,愿在美华裔未来的发展可以越来越省力。
诚挚邀请大家支持这项研究,它可能关乎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们未来的发展,研究结果也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教育方向。少冰愿意在今后基于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不断向我们反馈报告和做线上讲座。
参与条件:如果您家里有在美国出生的12-18岁的华裔孩子(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中国文化背景出生)。
参与方式(可以匿名):具体参与方式请看下面链接: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Wz3vOU-gOtOXhVL2Ibs17UvymWHUQfROD1-CUjc9xeM/edit?usp=sharing
如果感兴趣与苏少冰直接交流可以发邮件给她:[email protected] (邮件标题:华裔研究项目)
少冰近期在波士顿做的家长讲座视频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qIjM_cCWY&feature=youtu.be
【留美学子】已发1456期,近期文章
2019美国百校排名: 名校录取名额哪里去了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