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1716项PD1/PDL1抗体药物扎堆临床试验,国内医药行业第一次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这是最坏的时代,资本寒冬注定了大量生物医药创业公司难以为续,带量采购撼动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2019年,应该投资什么样的公司?当整个业界都为此迷茫时,不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三十年前同样一场资本寒冬,同样火热的免疫治疗领域,如果你在当年,能从如雨后春笋般的生物技术公司中,看准那家日后成为世界顶级药企的创业公司吗?

1

1987年10月,美股大崩盘,道琼斯指数当日跌去22%,至今仍然是最大的当日跌幅。
一年半以后,经济依然不太景气,生物医药板块自基因泰克疯狂的IPO以后再也没有亮眼表现,而基因泰克这时还没有拿出“重磅炸弹”出来,华尔街对生物医药板块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又一次资本寒冬?(1987 v.s. 2018标准普尔500指数)
1989年1月,一位默沙东的中层科学家辞职创业,成立了一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致力于改造一种免疫调节剂的公司——这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不过此时的计算机技术还只是蛋白模型,还没有AI、ML,免疫调节剂药物则是FK-506(环孢素),不是PD-1或者CAR-T。
过了几个月,他出来到处讲PPT了。那么,作为一位投资人,你会看到什么呢?
这家公司有一支不错的团队,但缺乏真正的大咖——事实上,他们不久就要把两位真正的大咖开除,其中一人后来还得了诺贝尔奖。
而公司剩下的人中,只有创始人有CEO的头衔,没有其他的CXO——这家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但员工经常吵架,甚至有人扬言要对同事采取暴力。
这家公司受到了业界一定的关注,但并不比业界其他公司获得的关注多,毕竟那时候免疫调节剂和今天一样,是全行业最火的话题。他们有些对手已经获得了诸如诺华、安进等业界巨头的投资,而他们则被GSK从谈判桌上直接送回了机场。
这样一家公司,你愿意投资吗?

2

投资家们总会遗憾错过了某些投资机会。其中一些是疯狂的投机行为,风险极大,错过了也就罢了,比如17年底的比特币。而另一些则需要投资人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从纷纷扰扰的乱象中发现真正会改变世界的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福泰制药(Vertex,美股代码VRTX),现在是世界前30的顶级药企,市值超过450亿美元(他们没怎么受到最近美股下挫的影响)。而前文所说的那位默克中层科学家就是当今传奇人物——乔舒亚·博格
福泰制药(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福泰这家在当时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优质的公司能够在三年内上市,并且成功跻身世界顶级药企俱乐部?
回顾成功的经历再找出些优点,不免有些事后诸葛亮,或者公司的公关吹嘘之嫌。但在福泰的案例中,我们有一份珍贵的创业实录——《十亿美元分子》
本书的作者巴里·沃斯在福泰创业之初就深入公司内部,为我们客观详细地记录了福泰的创业历程。
让我们一起从“内部人”的视角看看为什么这样一家问题重重的公司依然值得投,而又有哪些公司在投资时需要更加谨慎!
精英却不大牌的团队
福泰的创业团队无疑集合了业界与学界的精英。创始人博格出身哈佛,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也在默克领导过数十人的团队。
团队中没有什么人是“xx药物之父”之类的大人物。不过,他们的科学顾问却是鼎鼎大名——化学生物学先驱施瑞伯、2013年诺奖得主卡普拉斯,但却没起到多大作用,反而因为可能会暴露公司机密,博格果断将他们开除了。
福泰的结晶学家纳威亚是业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之前发表过多篇重量级文章,因此当福泰的文章被拒稿时,他能向《自然》杂志争辩,要求文章进入同行审议环节。而福泰的董事长本诺·施密特建立了最早的风投公司,还曾长期主持“向癌症宣战”项目,但如此重量级的人物依然不能帮助他旗下的另一家公司赢得EPO的专利战争。
这也许说明了“人脉有用,但不能通天入地”。
因此在投资欧美公司时,不能被公司高层夸张的名头蒙蔽(臭名昭著的Theranos倒是有大量的国防部高官们背书,结果只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见《Bad Blood》),他们辉煌的成就不能自动产出新药,他们丰富的人脉也只能作为额外好处。
成功的基础还是一线团队扎实的功力。毕竟药物研发充满了不确定性,公司的成员有研发的能力和经验才是发展的基石。
丰富却有底线的融资
福泰就像大多数的生物医药创业公司,钱是永远不够烧的,招商引资永远是博格最重要的目标。
在《十亿美元分子》一书中,福泰使用或者试图使用了大量的融资手段:风投、私募、研究协议、上市……虽然福泰有许多机会,福泰也非常需要钱,但博格对融资是十分谨慎的,他不是所有钱都要。
博格尽量避免从风投那里拿钱,因为他知道,风投要的回报率最高;他比较偏向于通过研究协议换取赞助,这是符合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financial order)的。
可以利用科研优势向同行融资是生物医药创业公司的一大特点,因此在生物医药投资中很少会看见融资到EFG轮;反过来说,如果一家有一定基础的生物医药创业公司对风投过于渴望,那么投资人最好谨慎一点。
当然,生物医药创业公司长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本质也决定了他们离不开风投——哪怕在福泰上市前夕,博格还十万火急的求着董事会里的风投们紧急认购了一批股票好让福泰能如期上市。
灵活却不投机的战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福泰的战略灵活但不投机。
福泰最早的计划是改进FK-506,但是在各种证据显示FK-506很难改造之后,他们没有一味“不忘初心”,而是及时停止了这个项目。这个决定很明智,因为到目前为止免疫抑制剂仍没有重大进展。
但他们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扔进了垃圾桶,而是另辟蹊径,将他们的先导化合物(备注下含义,我是觉得美柏的读者都是医药行业的吧,就直接用术语了,但写全称也行)转为抗多药耐药性化合物开启了临床试验。
另一方面,福泰本来不打算进行抗艾滋研究,因为整个领域非常躁动(比现在的免疫治疗还躁动),博格不想因为投机而开展研究。
然而在科学家自行进行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很有希望的苗头,因此博格同意启动了抗艾滋项目。
这个意外的转型促成了数年后福泰第一款药物的上市。
福泰以免疫抑制剂起家,却首先上市了抗病毒药物,现在又深耕罕见病药物,凭着灵活的战略日渐成长。虽然目前PD1/PDL1、CAR-T药物研发十分火爆,但癌症治疗远远没到终点,新的基础研究证据也在不断涌现。
如果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动,创业公司能否向福泰那样灵活调整战略将决定了他们是树倒猢狲散就此作罢,还是能在新的热点中乘风破浪。

3

商业世界充满了动态,当时有些同样优秀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有些陷入困境的公司却能绝处逢生。
《十亿美元分子》一书中不光讲述了福泰的故事,也记录了当时生物制药界的业态,或许会给当下的企业和行业颇多启示。比如现在鼎鼎大名的再生元公司,在当时因为坚持开发前景不明的治疗“渐冻人”的药物而内外交困,但他们由于上市时机好,有大量的资金储备得以聘请默沙东的前CEO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这些戏剧性的变化正是投资这门艺术的精彩之处。
当年跨境投资的主角是日本,看准福泰的是中外制药(Chugai Pharm,他们之前成功投资了EPO,赚的盆满钵溢,现为罗氏制药集团成员)。
三十年后的今天,又一次似曾相识的资本寒冬,又一次免疫学研究的大突破,只不过这一次跨境投资的主角变成了中国投资者,那么你准备好发现下一家三十年后的福泰了吗?
▲福泰制药三十年股价
本文作者:钱鹏展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曾在加州大学从事化学研究,现为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译有《十亿美元分子》一书。该书在各大网站有售,并进入当当与京东的科普类图书畅销镑,其中京东可发往海外。
文章版权归【美柏医健】所有
欢迎转发,转载请参照“转载须知
投稿或应聘,请将简历发送到

China Focus@Europe项目第二弹器械专场,感兴趣的来聊!

○China Focus@Europe项目第一弹,感兴趣的来聊!

3月生物医药会议全攻略 • 维也纳篇 | 欧洲生物医药投资

跟China Focus一起去欧洲看项目

孤儿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高利润的?

210万美元的基因疗法即将上市:扒一扒那些天价基因细胞疗法

点击阅读原文,注册参会欧洲春季生物医药对接·聚焦中国论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