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mu mu。
近期,翟天临因“论文抄袭、学术造假”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连自己参演并准备播出的六部电视剧,也被央视要求全部删减,至此人设彻底崩塌,舆论哗然。
而一位真正的博士却在此时走入人们的视线。
她是复旦大学的美女教师,因别致的教学视频而红遍网络,一周内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
近日这位“复旦女神”又再次被新闻联播进行了长达1分19秒的报道。
当有趣和有用只能二选一的时候,这个女人选择有趣。作为一个高知女性,她更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
她就是陈果,复旦大学的思修课教师,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
裹在她浅驼色大衣里,那张脸有着不可名状的淡然之意。
陈果的人生,正如她自己曾说的那般:
“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 ;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老师把课讲得这么美
当她的学生很幸福”
如果你在复旦大学的某个课堂上,见到一个高挑骨感,讲起课来一手夹粉笔、一手插在口袋里的女老师,那她一定是陈果。
她有着挺直的脊背,修长的脖颈,宠辱不惊的目光和平和的嘴角。
优雅、随性、性感、风情,明明自相矛盾着,却完完整整落在了这一个人身上。
2019年1月6日,陈果又着实火了一把,她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她告诉央视记者,课下生活中,同学们都喜欢叫她“果姐”“果果”,她自己也喜欢这种平等的关系。
新闻联播称赞她是“心灵偶像”,彰显了时代正能量。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比她的外貌更加性感的,则是她的思想。
在课堂上,她将每一个学生视为平等独立的个体,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他们平等交流。谈孤独、谈优雅、谈幸福。
在陈果眼里,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处境,让自己尽可能创造幸福,然后在自己幸福的基础之上,为更多人带去幸福。
谈及孤独与寂寞时,她说:
“孤独是一种自我世界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一种完整的状态,孤独的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
但是寂寞不一样,那是迫于无奈的一种虚无、百无聊赖,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他们的思想从贫瘠到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有网友直呼听陈果老师讲孤独和寂寞,一语惊醒梦中人。
她谈到优雅时说:
“言行自如,便是优雅。你的一举手,一投足,洋溢着一种深深的自信,洋溢着一种深深的自由,这就是一种优雅,跟你穿什么衣服真没关系。
所以当你真正发自内心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会有这种深深的自信,你会有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由的气息,这种东西其实才叫真正的优雅。”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传播知识当然只是一方面,但当哲学与思修课被解读得愈发晦涩时,陈果的存在,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她的学生这么评价她:
“作为一个思修老师,她找到了切入点,用轻松的举止,通俗的语言,连贯的表达方式,把深奥难懂的哲学命题碎片化、表象化、现实化。”
思修课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枯燥乏味的,无非是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可上可不上的“无聊课程”。
可是陈果却活生生的把这门课上成了复旦的“网红课”,有学生曾透露,陈果老师的思修课比双十一还难抢。
近期,陈果关于“朋友无用”的讲课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她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君子之交淡如水,从她的口中,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朋友”的定义。
这妙语连珠的金句在陈果的课堂上随处可见,让一切枯燥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便是她教书的乐趣所在。
听她讲课的人都说:“有内涵的没她漂亮,漂亮的又没她有内涵。”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完美地印证了陈果的人生哲学。
“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
更能教会人成熟。”
陈果在自己的微博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真正的幸福,是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对自己与世界负责。
因为这个世界上,当你活成一束光的话,谁要接近你,谁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对他者的负责和对他者的造福。她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如果要找寻“这束光”来时的路,那就要追溯到1981年。
那一年,陈果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她还是一个懵懂,未涉世的小女孩时,家里的长者就希望她以后能够修读哲学或者艺术,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
外婆对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
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
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陈果不紧不慢地成长着。
她从小接受了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
进入大学后,她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学习。
在成为研究生之前,她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
热爱哲学的人,往往也热爱生活。
日渐成熟的她活生生地长成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人形象:
“上海的女性心里都是有股子硬劲的,否则你就对付不了这城市的人和事。
她们的硬,不是在攻,而是在守,都是要在那密密匝匝的屋顶下挤出立足之地。”
陈果没有少女的羞怯和孤芳自赏,也没有老年人那般看得开,她只是清楚地明白,希望就在自己一双手上。
2005年,陈果终于进入博士的学习生涯,她选择了宗教哲学。
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她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
对于她来说,那是变化莫测的现象世界。
陈果在复旦大学呆了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
经历了那漫长的夜晚,十几个小时横跨太平洋的奔波,陈果告别了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故乡,第一次感受到乡愁为何物。
在异乡国度,她耐得住寂寞,安于简单的开始人生的另一阶段。每天啃着面包,泡在图书馆学习,看起来和大学生并无区别。
在基督大教堂和弗雷泽河的映衬下,陈果有了别样的自信与浪漫。
之后,她回到复旦任教,在讲坛上一站就是十七年
利落的声音,得体的穿戴,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形而上的哲学,分析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没有晦涩难懂之处,为迷茫彷徨的旅人指引明亮的方向,其睿智的言语如同沙漠中的指南针,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如醍醐灌顶。
有网友感慨到:“如果当初大学的第一课是陈果讲的,那我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她眼中的世界,乃至整个生活本身,也许是一场不会停止的灵魂旅行。幸福的本质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
“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几年前,陈果做客CCTV-1播出的《开讲啦》栏目,主持人撒贝宁问她:“哲学女博士会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吗?”
陈果淡定地回答:
“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
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限制你的情感生活。
不卑不亢的话语之中,尽显云淡风轻。
在这个普遍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轻女孩、追求不老容颜的时代,她从来不刻意回避自己的年龄。
1981年出生的陈果今年38岁,至今未婚,自由的灵魂从不委曲求全,也不曾在意过世俗之见。若有沉静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
陈果身上的秩序感并不是冷淡,而是历经世事,见惯潮起潮落后自生的波澜不惊。
几年前,陈果在食堂吃饭,有一个学生坐过来,问了她一个问题:“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自己,哪个更重要。”
陈果回忆起这件事,对当时的回答依旧记忆犹新:
“都很重要,别人喜欢你和你自己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事实证明,不管你活成什么样子,还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我们要活出真实的自己,不要成为任何人眼里的任何人。”
安之若素,只做最真实的自己,她太清楚什么才可以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与其说陈果对于爱情有着理性的坚守,不如说那是来自内心的审视。
“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陈果的走红,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大学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意义。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
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师趋于同质化,不再思考用何种方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传道授业,让所谓的高等教育成为天方夜谭。
诚然,在泛泛平庸的大学教育现状中,陈果的出现,就如那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为枯燥的大学课堂注入了新生。
哲学在大多人眼里,是形而上学的。
但在陈果那里,它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让学生得知人的本性在于求知,那是最自由的学问,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
在她的课堂上,没有高深莫测的学术,没有蛊惑人心的鸡汤,只有一场又一场真诚的对话。
陈果用自己的方式将人生哲理表达的淋漓尽致,向学生们诠释生命延续的意义,深情而克制。
倾尽所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是她的毕生追求。
她曾说: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陈果,早已将自己三十八载的人生活成了一束光。
它明亮而真诚,照亮着无数孤独者,坚定地漫步于人生苦旅。
资料参考来源:陈果博客、陈果讲课视频、世界华人周刊
—The End—
文末相遇,感谢阅读!
将【最人物】置顶/星标
截图发送至后台
我们将从中随机挑选一人
送上一份由【最人物】精心准备的神秘礼物
中奖名单将在第二天的置顶留言中公布
世界那么大,我们想要成全你的小幸运!
看更多深度人物故事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最 人 物
点击好看
坚定活出自己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