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最人物(ID:iiirenwu
作者:阿一
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我国外交部的“流量担当”华春莹很忙。
众所周知,因孟晚舟被非法羁押,近日里,中加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考验。
对此,最爱“煽风点火”的美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前几天,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了这么一番话:“非法拘留加公民是不能接受的,他们应该被释放。”
此等胡言一出,引得中国同胞大为不满。这时候,专擅回击西方不实言论的华春莹站了出来,替大家出了一口恶气。
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问,华春莹说了这样一番话:
美加还自诩遵守法治和规则,令人吃惊。在我看来,这无异于现代版“皇帝的新装”
无论他们以什么堂皇的托辞,披上什么“合法”的外衣,都无不大写着对事实的无视和对法治的蔑视,让世人耻笑。
针对外媒恶意抹黑中国的提问,华春莹一周连“怼”5天,予以有力的回击。
不怒自威,端庄得体,这个温润如玉的女子波澜不惊地望着对面的长枪短炮,慢条斯理之间口吐莲花,有礼有节之中寸步不让,一字一句举重若轻。
不知何时,中国外交部已然摆脱了以往网友口中那个只会“强烈抗议”的刻板形象。
每一次“霸气回怼”都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与有荣焉的快意;
每一次巧妙化解都会给世界局势带来新意。
强硬有度,不卑不亢的外交辞令不断地给民众带来惊喜。
华春莹“C位出道”

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选择凭实力吃饭。外交部这支“文装解放军”被网友冠以“中国第一偶像天团”的称号。
在这个男人扎堆的组合里,华春莹是唯一一朵金花。
“我的工作有特殊性,尤其需要好的状态,保持好的状态是我做好本职工作,非常重要的保障。”
一个温婉动人的女子能成为大国外交中独当一面的“铁娘子”,始终如一的“自律”是她的底牌。
1970年4月,华春莹出生在江苏省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一个干部家庭。
父亲时任县纪委书记,母亲则是当年的淮安区清河市政协副主席。
县委大院里高官汽车来来往往,逢年过节酒席间的觥筹交错,这些,在华春莹眼里就像袅袅炊烟一样寻常。
“干部子弟”的身份并没有给华春莹带来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反倒成了更为紧迫的压迫感。
更为朴素的穿戴、更加刻苦的学习成了少年华春莹给人留下的印象。
窗外是言说少女心事的好友,窗里是常伴书卷的华春莹。
那时的她也当过学生会主席,甚至背着班主任组织高考生踢足球,但她心里有一张严格的时间表。
书本和毽子必须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她的生活里。
那年高考,华春莹从淮州中学的一众尖子生中脱颖而出,以全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到南京大学外文系。
华春莹(右二)与大学同学
“华春莹是同学们的情感专家,同学们在情感上有什么问题都会去找她倾诉。”回忆起大学时代的华春莹,她的舍友如此说道。
面对一沓男生求爱的小纸条和络绎不绝的鲜花,这个同学口中的“情感专家”在大学里却一场恋爱都没谈。
初入大学,由于来自当时教育水平并不发达的苏北,华春莹的口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舍友在宿舍楼下你侬我侬的时候,华春莹听着收音机旁若无人地大声跟读;
好友在社团欢声笑语的时候,华春莹整理了一本比教案还厚的学习笔记;
同学们哈哈大笑的外教课上华春莹细细地品味老师的发音。
自律者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极致的自律给了华春莹掌控人生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春莹在大二的时候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本科毕业就在清华北大毕业生中突出重围,“杀进”外交部。
当时她只有23岁。
正如泰迪·罗斯福所说:“有了自律能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不到的。”
南京大学的校长说:
“华春莹平时的言谈举止,流露出了外交官的潜质。当外交部人员对她进行,各方面调查与测试后,发现她不仅英语一流,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大事、历史知识无所不知,很是欣赏。”
那一年,在进入外交部的应届毕业生中,她是唯一一位女性。
历任外交部西欧司科员、驻新加坡使馆随员、外交部西欧司副处长、驻欧盟使团参赞、外交部欧洲司参赞。
二十年时间,华春莹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筒前。

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喜欢把她的名字倒过来,喊她“迎春花”
就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兼新闻发言人,二十年外交路,华春莹早已成长为一株实实在在的“迎春花”。
迎着外媒尖锐的提问,她在刺骨的寒风里霸气绽放。
台上她是寸步不让的“铁娘子”,台下却另有一番女子温情。
某日,华春莹随外交部部长王毅一同访问俄罗斯。
在中俄联合记者会上,作为中方外交官之一,华春莹却没有坐在席间,而是拿着纸笔站在旁边,仔细聆听和记录着这场记者会。
追溯过往,不难发现这并不是华春莹第一次站着参加会议。
王毅外长在老挝万象的一次记者会上,全场只有三十个坐席,当华春莹发现迟到的日本记者不得不席地而坐时,关切的询问:“这样不凉吗?”
随后,她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那位记者。
华春莹站着参加会议 
不仅如此,日常的记者会中华春莹甚至可以叫出大部分媒体记者的名字。
虽位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但她却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暖人的人情味儿。
专业的精神、谦卑的姿态,华春莹于细微处彰显大国风范。
在一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焦急地表示自己的耳机出了问题,华春莹立即暂停回答问题,并且对这位记者说:“没关系,你可以换个耳机,我等你。”
待记者戴上新耳机,华春莹又细心地重复了前一部分的回答。
原外交部长李肇星曾说:
“外交部发言人,既是人,也不是人。这是因为发言人代表一种机制。发言人就是一个代言人,他所说的话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言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
作为后辈,华春莹时刻谨记前辈的教诲。
作为外交部发言人,
她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身后的国家。
她的大气代表国家的开放,
她的谦卑代表国家的底蕴,
她的字字铿锵代表国家的坚定不移。
有人用“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形容外交官这份职业,因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风云诡谲的国际政坛是一座没有硝烟的战场,外交官是冲在第一线的战士,精准的语言是他们唯一的武器。
肩负国家的大政方针,外交官的语言必须像利剑一般字字珠玑。
曾有人盘点中国外交部十大经典回应,华春莹凭借完美的发挥位列榜首:
2016年9月5日,有美国记者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专机抵达杭州机场时中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一事在记者会刁难华春莹。
发言台上的华春莹深知,这不是美国记者在给自己难堪,这是国际社会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
“作为东道主,我们尽可能在确保现场采访秩序和安全的情况下给予媒体提供便利和服务。同时到访国也应该尊重和服从东道国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和安排,这些都是常识和惯例,也是起码和基本的礼貌,这个道理大家都应该懂得,对不对?
美国人常说自己是老大,怎么到这个时候连这点自信都没有了?我们为什么要故意给美国代表团制造麻烦?有关情况你们可以去问问美国代表团。”
寥寥几句,四两拨千斤,不疾不徐的口吻却是掷地有声。华春莹的咬字很轻,语调温和,却总能给人一种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今年2月26日,一本渲染“中国渗透”的反华书籍在澳大利亚出版面世。

华春莹在回应《环球时报》记者的相关问询时表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个别人对中国恶意炒作和抹黑攻击,在华春莹面前显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国际政坛上纵横捭阖,
她霸气如女王,
因为国家尊严不可侵犯;
她不卑不亢,
因为她是祖国的战士;
她时时不忘谨言慎行,
因为不想祖国受累。
一次,香港学生参观外交部,华春莹刻在骨子里的智慧和儒雅令学生们如沐春风。
有学生询问她,如何才算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不是流利的外语,不是严密的思维逻辑,她郑重地说:
“身为外交部发言人,最重要的是要忠诚于自己的祖国,要非常爱国,才能有力捍卫祖国的利益!”
没有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就难以尽心竭力维护祖国的利益。二十年外交路,华春莹始终将国家的形象视若珍宝。
华春莹与学生合影
回忆华春莹与上学时的变化,当时的班主任高从平发现,华春莹在说起自己的工作时,一脸骄傲。
她骄傲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
民国第一任外交官陆徽祥说:“弱国无外交。”
一个多世纪过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列强还是那些列强,而中国却不再是1840年的中国。
国家实力决定了外交官说话的音量。
去年一个日本记者用英语问她,对大熊猫“香香”,在东京公开亮相有什么评论?
可能是因为日式英语发音问题,她误把“香香”听成了“杉山”,杉山是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
她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们希望日方与中方能够相向而行,按照中日间的四点原则共识和四个联合的文件,来妥善处理好有关的问题。”
一旁的中国记者赶紧解释:“说的是大熊猫香香。
她一下反应过来,哈哈大笑:“啊,你是说那个香香啊,我还以为是......”
华春莹罕见大笑
如若换作他国,这简单几句“乌龙对白”,说不定会上升到外交事故的层面。
但是,因为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中日关系,华春莹只需用鲜少流露的大笑即可完美收场,甚至收获了一批日本粉丝。
华春莹对于祖国除了热爱还有感激,是强大的祖国给了她如此华丽的舞台,她将耗尽毕生心血做祖国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在世界目光之下,她甘愿放弃个人欲望,将祖国揉进自己的骨子里,在外交的战场上她就是国家的代言人,是人民的传声筒。
所谓气质如华,
于风度翩翩的华春莹而言,
就是将大国风度淬进女子娇柔的身体,
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凝进个人的生命,
用身体挡住脏水,
用信念捍卫祖国。
气质如“华”,“华”为“中华”!
二十年外交路,六年发言人,这朵“迎春花”不咄咄逼人,却靠优雅谦逊惊艳了全世界,在外交舞台无休止的寒风中愈发娇艳!
华春莹,未负国之重托!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最人物。本文转自最人物(ID:iiirenwu)。关注微信公众号最人物(iiirenwu),记录最真实的人物,品味最温暖的人间!
看更多内容
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
每晚读一本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