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266篇 原创文章
精算视觉
不吹不黑
精算视角看保险
导读:内容有点多,坐稳看。
最近一段时间,问我有关于“保险公司股东变更”事情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先是香港这边有马云的云锋金融收购美国万通亚洲,周大福旗下的新创建从九鼎手中收购富通保险,然后内地有绿城集团从万达手中收购百年人寿,还有华夏和天安的那些事儿。
紧接着,百年人寿偿付能力告急、多款“高性价比产品”被下架、康惠保下调佣金的新闻也引发了市场的密切关注。大家虽然有着急迫的心情想要在产品下架之前赶紧入手,但看到市场上传出的负面新闻,又陷入了深深的犹豫——
“产品虽然便宜,但究竟还敢不敢买?”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公司股东对于保险公司发展经营的影响,以及股东变更会对公司的后续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虽然文章不至于打消大家对于上述问题的顾虑(我本身也没有想要让大家打消顾虑的意图),但相信一定会让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一些。
投资保险公司的“赚钱模式”
任何公司从事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给股东创造利润,保险公司也不例外。
但是保险这种金融商品有一点很特殊:因为保险大多是“超长期”的,需要投资个几十年,因此传统的保险公司会希望“养着”这些保单来“慢慢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说,长期的保险业务,才是更加优质的保险业务
所以说,想开一家保险公司来赚钱,需要有极强的“耐心”与“定力”,才能等到累积起来的业务持续创造稳定利润的那一天。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形,可以让股东在短期内通过“投资保险公司”来赚钱。
比如说,在投资环境整体较好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高效的“融资工具”。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卖短期理财产品”的名义向投保人收取大量保费,再将保费拿去做投资,从中赚取“利差”。
再比如,在保险牌照比较紧俏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稀缺的“投资标的”。股东可以先将保险公司买下来,通过独到的经营理念将公司的品牌形象、业务规模做上去,然后再高价出让,或者把保险公司做上市,好从中赚取溢价。
通常来说,如果某投资机构新入股了一家保险公司,通过观察这个股东的背景和其他主营业务,已经足以大致推断其收购这家保险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长久留在保险行业里赚钱?还是希望把保险公司当作一种“融资工具”?或是把保险公司当作是一种可以“快进快出”的投资?
保险行业当然最欢迎第一类股东,因为后两类股东大概率会扰乱保险市场的“现有秩序”。
而且,各地的保险监管通常也会对后两类公司的经营加以限制,不会让他们“随心所欲”。
所谓的“好产品”?
对于一款保险产品而言,产品的赔偿责任、消费者要支付的保费和保险公司的利润几乎一个“不可能三角”。
消费者眼中的“好产品”,要么就是价格特别便宜,要么就是保证收益特别高。
但这种产品,在保险公司眼中,大多是没什么利润可赚、闭着眼睛都能卖的“冲规模产品”。
保险公司眼中的“好业务”,是那种长期缴的、保费相对适中的、能给公司较高利润贡献的业务。
虽然每家公司都想要这种“好业务”,但绝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能力将这种“好业务”卖出去。
这一点,对于那些业务规模有限、无法摊薄固定成本的中小公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我们经常会发现,越是那些新开业或新发力的“中小公司”,卖的产品反而是些便宜、高收益的“爆款”。
这种消费者眼中的“好产品”,给公司贡献的利润,和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我们大家都可想而知。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中小型公司,希望借这种“打价格战”的业务模式“放手一搏”呢?
价格战的“机遇与挑战”
保险行业,对于一般的中小型公司,有一种“天然的壁垒”。
后加入者,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客户的累积,没有现成的合作伙伴,只有高昂的费用成本和受限的产品销售渠道。
不论大家是否同意,对于同样类型的保险产品,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一定会选大公司。
近期腾讯刚刚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中就提到,超过8成的保险用户更加倾向于购买大型保险公司的产品
所以,新入局的公司,或是想要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的公司,如果没有办法从创新层面获得突破,很多情况下就只有“打价格战”这一条路了。
想靠持续经营去慢慢赚钱,只能默默地做一个行业陪跑者。
而“打价格战”,不仅有机会迅速做大市场规模,还有机会在业务规模的基础之上赚取投资利差,一举跻身“大型公司”的行列。
最差的情景,也是在这个保险牌照如此稀缺的时代,转手把公司卖给别人,从中小赚一笔。
所以,我实在想不出不打价格战的理由。
而且在中国内地保险市场,采用这种策略成功跻身大型公司的先例也不是没有,华夏人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你可以说是因为华夏的实力比较强,你可以说华夏的业务实际上也蕴含了很大的风险,你也可以说是因为华夏的运气比较好,正好赶上了A股的一波大牛市和万能险的“大时代”,反正“豪赌”给华夏带来的飞跃发展,令整个行业都欣羡不已
但是有些公司,可能就没有华夏那么好的运气了。
百年人寿的“困境”
说回到百年人寿“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来。
根据市场已披露的2018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百年人寿2018年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0.65%,较上季度末下降3.12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8.13%,较上季度末下降3.06个百分点,风险评级由上季度末的B降为C,被银保监会列为“偿付能力未达监管要求”的四家公司之一
同时,在近期,百年人寿也已经停售了童佳倍、童佳倍(尊享版)、康倍保(尊享版)、康多保(尊享版)、康欣保和守卫者1号等6款产品。
没错,上述产品,包括尚在销售的康惠保旗舰版、大黄蜂2号等,都是消费者眼中的“好产品”。
但是这些业务,对于公司的股东来说,确实是属于那种没什么利润、尾部风险很高的业务。
我在与同业朋友的交谈中了解,上述产品中的几款,百年居然连再保都没找,风险全部自留,可见经营风格的激进。
所以,当公司偿付能力亮起红灯,公司股东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再注资,要么缩减业务规模。
然而在现在这种“钱荒”的环境下,可不是每一个股东都能拿出上亿元来给保险公司注资的,尤其是对于万达这样高负债率的房地产集团,现金流更是吃紧
于是,估计股东们盘算了一下:不如趁着保险牌照值钱,把公司卖了吧,这样还能赚一笔。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2018年底,百年人寿的头号股东大连万达将9亿股百年人寿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1.55%)转让给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价格为为27.18亿元;2019年1月,中保协网站披露公告显示,科瑞集团有限公司也拟转让其所持百年人寿的7亿股股份,受让方为国测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
新股东到位后,就开始积极筹划百年人寿的转型,大面积停售低价值业务,降低佣金,放缓发展,防控风险。
如果有人问我,百年未来还能不能东山再起,转型为发展高利润价值业务的公司?我会觉得很难。
靠“地板价”获得的销售渠道和客户,更多关注的是产品价格的本身,而不会对公司本身的品牌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所以,百年的产品未来如果涨价,大概率是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难”。
“偿付能力”不足,正常吗?
听说了百年人寿“偿付能力不足”的消息,很多消费者很紧张,担心自己保单的利益会不会受损。
很多销售人员也很紧张,匆匆忙忙搬出《保险法》的条文解释说中国的保险公司是不能破产倒闭的。
其实,问题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复杂,毕竟公司股东现在只是担心亏损的风险,公司自身也没有到“资不抵债”的境况,距离破产倒闭应该还有相当的距离
不过,还是稍稍来用白话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业务经营有不确定性,会面临波动。
对于某一项发生在未来的保险责任支出,精算师会预估一个可能的理赔金额,保险公司会在自己的负债账本上留存好这部分“准备金”,以应对未来的理赔支出。
但是,保险监管部门会考虑比较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在一些大型风险发生的时候,保险公司仍能有足够的钱存活下来,不至于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所以,除了保险公司自己留存的“准备金”,监管部门还会要求股东预留出一部分“后备资本金”来抵御风险。
根据某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情况与风险状况,监管部门会按照一套公式来计算这家保险公司应该留存多少的“后备资本金”,也被称为“最低资本”
而这家保险公司实际拥有的资本金,就被称为“实际资本”
如果这家公司现存的“实际资本”高于监管部门要求的“最低资本”,就相当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 = 实际资本 ÷ 最低资本)大于100%,符合监管要求,公司破产的风险小于监管部门容忍的限度,可以继续开展业务。
而如果公司现存的“实际资本”比监管部门要求的“最低资本”还要少,监管部门就可以认为这家公司股东预留的用来吸收损失的“后备资本金”已经不足了,就会要求股东增资,否则就会要求公司停止新业务的开展。
因为这个“后备资本金”是与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呈正相关的,因此只要保险公司不断有新的业务进来,“最低资本”总是会不断升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就会不断降低。
达到某一个限额,股东就会被要求增资,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过程了。
只不过,眼下这个年份,并不是一个资金充裕的时代,万达集团下面一堆项目“眼巴巴”地等着现金流周转,王健林究竟要把钱给哪个项目,肯定要看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波动如何。
董事会一定是找了些精算师评估了一番,测算了一下业务未来能给股东带来的利润,发现在当前的环境下连资金的使用成本都覆盖不了,还真不如把公司卖了套笔现金来还债。
百年人寿这家2009年设立于大连的保险公司,就这样在10年后,被它最大的股东给卖掉了。
“周大福”强势入股富通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内地的百年人寿在更换股东,香港的富通保险也迎来了它有史以来“最壕的金主”
2018年12月27日,九鼎集团对外宣布,将以215亿港元的价格出售富通保险100%股权,买方是新创建,隶属于周大福集团。
周大福集团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氏家族”郑裕彤所拥有的商业集团,仔细去查了一下,实力相当雄厚,不容小觑。
而九鼎出售富通保险,据称是为了“聚焦投资主业,专注于核心能力”,但主要还是为了偿还之前收购富通所欠下的债务,降低负债成本。
即便是市场频频有九鼎的负面新闻传出,即便是很多客户和销售人员都对富通的股东表示有所顾虑,但总体来看,富通在九鼎接手后的这三年里,确实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市场排名提升,代理业绩和经纪业绩均有大幅增长,在内地客户群中也获得了相当的曝光度,实属不易。
虽然最近几年被打上“中资”印记的富通也算是“表现激进”,但是细看富通的主打业务,却是像终身重疾险(守护168)和长期分红储蓄险(盛世·传家宝)这样的高利润价值业务。
这一点,真的是香港其他中资保险公司想做都很难做到的。
绝大多数中资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上只能主打高保证收益、高现价的短期储蓄险。而此类业务对利润的贡献极低,且保险公司需要承担较大的利差损风险。
在与同业的交流中也得知,部分中资保险公司确实也想向市场主推终身重疾险和长期分红储蓄险,但是市场根本不买账,产品开发出来,保单销量只有个位数。
我相信这些中资公司也是希望延用内地市场的一套玩法,先用低价值的业务抢占市场,然后再慢慢向高价值业务转型。
但还是那句话,“由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难”。
当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已经既定了,再去想涨价,再去想转型,消费者会不会买账,真的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
所以,对于周大福集团而言,富通绝对算得上是目前香港保险市场上一块比较优质的牌子了。
九鼎这次“忍痛割爱”富通保险,也算是没损失太多,买入时投资成本约为155亿港元,按照215亿港元出售,集团投资收益约为60亿港元,回报率约38.7%,年化回报约9.7%。
而且,在获得了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氏家族”作为股东的“背书”之后,相信富通保险接下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成为香港保险业里的一匹真正的“黑马”。
如何看待保险公司的“股东变更”
保险公司股东更换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稀奇的事情,毕竟商业世界中,“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只要保险公司不是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是被另一家公司收购或兼并,原有保单的保证利益就100%不会受损。
而非保证利益,既然是非保证的,连保险公司都不能保证,就更没有人能保证了,所有的解释也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不过,既然保证利益肯定不会受损、非保证利益无论如何都无法保证,是不是就代表着,我们买保险产品,只要关注产品的价格和收益,不用关注公司的股东背景?
我认为绝非如此。
不仅仅是保险,我在购买绝大多数的贵重商品时,一定会去看公司的股东背景,并在公司和产品的价格之间做权衡,有时甚至不惜多花一点钱而去买一家“百年老店”的产品。
诚然,我们今天挑选了一家股东背景还算优质的公司,并不代表着未来这家公司的股东不会变更。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挑选了一家股东背景有些问题或是不成熟的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东未来就有大概率会变更。
而这家公司的股东究竟是变更好,还是变更差,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
我们当然都希望公司的新股东是类似于周大福、电讯盈科这样的大财团,或者是由银保监会指定的国寿、太平洋这样的大型公司来接手,但现实毕竟会和理想有一定的差距。
保险合同都是几十年的“超长期”投资,谁都说不准一家长期赚不到利润、偿付能力承压、频频更换股东的公司,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会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后续服务。
我想,十几年前,中法人寿刚开业的时候,也没有客户会想到这家公司会变成现在这种样子吧。
如今的中法人寿官网,18年底偿付能力-7738%

没有股东愿意增资,正在等待“自生自灭”
所以,对现在市场上很多只推崇“超低价产品”、“薅保险公司羊毛”、“保险公司不会倒闭所以公司选择随意”的行为,我个人并不是十分赞同。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去买贵的产品,也不是阻止大家去买“地板价”的产品,我只是认为这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一个让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股东和保险公司本身能够长久维系起来的稳定三方关系。
在这其中,只有消费者愿意支付适当的保费,保险公司股东不赚取过高的利润,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费用去维持日常的运营并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规模,长久以往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让每一方都将从中获益。
就如同保险销售行业一样,消费者如果不尊重顾问的专业价值,而是专门挑选那些廉价的、给返佣的销售人员,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来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倒霉的可能是自己。
因为那些靠返佣来“价格战”、“薄利多销”的销售人员,如果在后期没法转型(返佣是毒品,非常难戒),早晚有一天也会离开这个行业。
所以,就像人们常说的,在当今这个时代,“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900人加入)

咨询微信:tycope 或 wsword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不要忘记点右下角的“好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