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有多大?我想跟你一起去撒撒欢。
 本周,看清华文艺女神彭晨在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设计的脚本下,
与建筑共舞
挑战你的感官与认知。
作者介绍
彭晨 Andrea
清华建筑系13级本科,国际化组织清华TEDx会长与策展人,实践中的写作者,爱好广泛、 文化多元、独立个性,喜欢观察和发掘学术和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个人公众号“晚安祈祷书”。
展览信息
菲利普·帕雷诺:共此时——上海外滩美术馆呈献艺术家中国首场个展
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
策展人:拉瑞斯·弗洛乔
展览场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 RAM (上海 黄浦区虎丘路20号)
展览时间:2017年7月8日 - 2017年9月17日
艺术家简介
菲利普·帕雷诺
Philippe Parreno
作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关系美学的重要实践者,菲利普·帕雷诺的创作横跨电影、雕塑、素描和文本。他将展览构思成一个有脚本的空间,一系列事件在其中展开。通过将展览自身作为一种媒材,将建筑放在其创作过程的核心,对观展体验做出了彻底的重新定义。他希望将观展变成一种绝无仅有的体验,对时空边界和观众感官体验的把玩,在展览中,观众会在精心编排的声音和影像引导下于空间内行走。
帕雷诺工作、生活于法国巴黎,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与发表。他在1983–1988年间于格勒诺布尔高等美术学校(Ecole des Beaux-Arts de Grenoble)学习,1988–1989年则转至巴黎东京宫的高等实用艺术学院(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n arts plastiques)就读。
与建筑共舞——浸没式的观展体验
“通过探索展览自身作为一种媒材的可能性,帕雷诺在过去二十年里对展览体验做出了彻底的重新定义。在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与功能之间的对话中,本次展览通过对时间、空间、光影、声音等媒介出人意料的运用,改变了建筑环境的当下存在,使之成为一个半自动的木偶、一种恒动的状态,美术馆空间的成规被帕雷诺颠覆。”
RAM外立面(图片来自【建筑工房】
外滩美术馆原为装饰艺术风格的美术馆,馆内的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展厅。一个与建筑自身中轴对齐的竖立“平面”贯通展览空间,每一层都是其它楼层的模版。这个平面在不同楼层的展厅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依靠对光、影、时间的拿捏,帕雷诺将引导观众在一个不断演化的空间内行走。随着艺术家精心设置好的机关和程序,我们沿着楼梯向上,开启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旅程。在展厅和楼梯间的切换、观望和思考,有如观看一场浸没式戏剧。
RAM建筑结构剖面(图片来自【建筑工房】
通过前期的一些了解,笔者对这场展览有着很多的期待和好奇——观者的感官和体验是如何被调动的?艺术装置又是如何与建筑共舞的?展览的主题“共此时”究竟意味着什么?时间是如何做为主题和线索串联整场展览的?而艺术家又在试图这样精心的编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现在,笔者邀请你一起在这座古老而焕然一新的美术馆中穿行,请你带着这些问题,随笔者一同去感受菲利普·帕雷诺为我们带来的艺术盛宴。
为了叙事的需要,笔者为每一幕戏拟了一个名称,仅代表个人观点。
第一幕 · 昭示
进入二层的展厅之前,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幅3D眼镜和一张印有双语台词的剧本。走进展厅,可以看到投影幕布上呈现的是表盘和转动的时针。展厅外墙上的窗帘上上下下,发出机械的声音(另一部分机械声来自音响), 展厅内的光线明暗也随之不断变化。
绕到幕布背后,可以看到圆形的灯组成的矩阵,这也是时钟刻度的光源。
展厅侧面上下升降的窗帘
 圆形的灯组成的矩阵,也是时钟刻度的光源
画面在某个时刻切换到了一个略显怪异和忧郁的女性动漫形象Ann Lee——因为没有黑眼珠,虽正面屏幕但无从得知她望向何处。
帕雷诺2002年的电影作品《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的全新版本。日漫女主人公曾出现在艺术家的1999年合作计划《没有魂魄,只是躯壳》
(No Ghost Just A Shell),本次是以立体三维的形象再度出现,同时有了新的叙述。
根据Ana自己的叙述,她是虚构的躯壳而她的声音来自另一个真人。她就这样像一个魂魄一样,借助一个真实的声音“讲述”着她的“生命历程”。她反复地说道,“My name is Ann Lee. Spell however you like. It doesn’t matter.”当Ann的忧郁的叙述以歌声结尾时,我仿佛感到她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人声穿透幕布而来,在我所处的空间和时间与我同在。
声音渐去,投影上重新出现先前的时钟,升降的窗帘和它们制造出的噪音仍在继续。我特意两次留意了走动的时针,和自己手机上的时间相同步。
第二幕 · 印证
沿着老建筑的狭窄楼梯拾阶而上,转身便看到了三层的展厅。展厅是暗的,透过门洞可以看到后面的墙上挂着以数字形式呈现的一个时刻。我再次检查手机上的时间,发现它是“错误的”,或者说并非是北京时间。
荧光丝网印海报系列《渐入黑暗》(Fade to Black)的一组新作
走近这面墙体,黑暗中可以看到这是夜光喷涂在纸张上的“静止”的时间。绕过这面墙,背后是一个开阔的桌子,并置着四叠数字。同墙的另一面挂着的并无二致。
返回入口处的时候,展厅内的灯又重新亮了起来。我和同行的伙伴突然意识到,纸张上的夜光是正是“白天”的光照。
展厅门口亮起的灯蓬(Marquee)
带着强烈的好奇,我们又重新进入了展馆来到了墙的背后,四叠纸张静静躺在桌上。显然最上层的纸张是在光照下吸光,从而在暗时发出夜光。陶醉在发现“秘密”的成就感中,我们开始“越界”地触碰这些纸张,重组顺序,等待灯光再次熄灭,等待其他参观者前来。他们在暗中拍照又离开,而我们则仿佛秘密的隐形人在暗中得意。
受到二层展厅窗帘的机关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在“夜里”刻意地拉开展厅侧面的窗帘、趁机置换墙面上悬挂的时间,任由新来的参观者猜测揣度,将这种随机的处置作为一种确定的事件来拍照留念——又有何不可呢?
第三幕 · 游戏其中
来到四层,我们看到的是空旷的展厅,但有机械的声音不绝于耳。望着空旷的展厅,之前的经验告诉我,一定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果不其然,美术馆的玻璃屋顶上有一面反光镜随着时间缓慢转动,镜面在某一刻将光线反射到展厅四层地面上。而我和同伴早已乐在其中,和地上的光斑跳起了华尔兹。前来参观的人们也在“无明”的等待之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光斑一起合影或舞蹈。
第四幕 · 局外人
五层和四层共享一个通高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得以“上帝视角”俯看前来参观的人们。有的人来时没有看到光斑,在去留中徘徊,有的来时刚好看到了光斑,自然地望向天窗或拿出手机拍照。
或许是我们进入展厅和停留的时机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视角。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进来,或者停留的时间不同,都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体验——又或许是殊途同归。
第五幕 · 共谋者
六层是整个展览的句号。这一层有咖啡厅和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我们来到这里短暂地休息。
展览至此应该已经结束。但当我们经过中庭窗户的时候,不经意发现了那些源源不断的机械声响的源头——一对小巧的音箱,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天窗外的反光镜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座位旁的墙壁上醒目地贴着“SYNCHRONICITY 共此时”的字样。或许这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
如果说前两幕是被动接受者和旁观的局外人, 那么在这个操作和控制一览无余的空间,看到了机关的人都不能对其视而不见,撇清关系证明自己的无辜。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当我们看到了阳光下的世界,不能再伪装无知的时候,该如何适从?
而当我们发现真相之外还有真相,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后来通过阅读资料得知,展厅中那些窗帘之所以能动起来,其中一些卷帘是由马达驱动,而另一些由被称为“达郎”(Dalang)的表演者操作。本展是帕雷诺首次运用了“达郎”这个角色。“达郎”原为印度尼西亚哇扬偶戏中的执偶人,传统的达郎会用白幕和光的结合来创造皮偶影子,以此构成表演。在本次展览中,“达郎”将调度组成展览的各个部分,包含装置、声音、影像等元素。达郎们歌唱、舞蹈,与观众们不期而遇,是展览中的核心元素。
在咖啡厅接受培训的“达朗”们。“总共有16个达郎, 艺术家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我们可以随时唱歌、跳舞。随时让灯光和窗帘跳舞”一位达朗接受《典藏》的采访时如是说。
这完美地解释了我们在第一个展厅所听到的声音——不是错觉,藏在柱子后面的正是一位“混淆视听”的达朗。我和同行的伙伴也无意间发现甚至成为了“达朗”——我们跟着光斑即兴地舞蹈、自作聪明地“篡改”桌上的时间、甚至“越界”地去拉开窗帘,和这些有着“充分自由”的“达朗”的行为如出一辙。(是不是也有一根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呢?)
当你开始理解艺术家创造的这个世界时,你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的“同谋者”。
共此时(Synchronicity)
——与时间共舞
隐藏藏在柱子后面的“达朗”
“共时性(Synchronicity)”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用来对一些超自然的、非因果的现象的描述。他认为“有意义的巧合”可以被解释为非因果关系但有着某种有意义的联系的事件。
无论是钟表和数字化的时间,无论是线性流逝还是作为一个循环和规律,时间是一个明确的创作元素。事实上,“时间”这一主题贯穿了艺术家的许多其他作品。
然而聚焦展览的名称,“共此时”(Synchronicity)这个主题仍有着多层的含义。
首先,是知觉的共时性。游走在展厅之中,声音、光线、图像和文字,给观者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体验,这种通感形成一种合力,给观者带来冲击。现象学中有一个知觉融合 ( kinesthetic )的概念,即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现实时,个人对空间的体验与感受不仅仅来自视觉,而是综合启动了各种知觉才得以建构,这种综合体形成了展览被完全感知的基础,给观者带以一种“浸入式”的美学体验。
其次,是建筑与装置的共时性。遮盖多处窗户的跳动的卷帘,让自然光与卷帘的开关闭合同步联动,室内的光线随着即使变换,形成一种精心设置又遍布偶然的合奏表演;在美术馆三楼明亮的灯篷循环播放着音乐,声音在整个建筑内回响;达朗的歌声穿透整个展厅……通过对时间、空间、光影、声音等媒介出人意料的运用,艺术家改变了建筑环境的当下存在,使之成为一个半自动的木偶、一种恒动的状态。
再次,是客体和主体的共时性。当我们从顶楼的咖啡厅重返四层时,发现方才的机械声和光斑一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落雨声和空无一物的展厅。观者与展览的关系不是确定而且唯一的。达朗更是带来某种不确定性。一位接受媒体采访的“达朗”说:“达郎作为艺术品的一部分,你的表情、步伐都会对展览和公众产生影响。会给公众传递一种情绪。达郎安静地控制整个艺术的流程,所以展览的变动性也很大,你不同的时间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被观看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观看的时机是有意义的,观者的主动思考和互动也至关重要。主体与客体的碰撞,带来了当下的整体体验。
最后,是多种维度的共时性。随着一层一层“真相”的幕布被我们揭开,之前的层次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们依然在那里,并置于这座奇妙的装饰艺术风格的美术馆里,随时欢迎者观者的再次进入,仿佛一种共存和永恒。
“时间”的主题在菲利普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上图来自帕雷诺的作品“时间和色彩”,2017.2.3-2017.5.7于波尔图 Serralves 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从“虚构”到“真实”
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 认为,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会引发时间与空间的变分,并由此产生“观看”的多种维度。在看到了不同维度后,我们就无法再回到此前被规训的单一视角中去了。
我记得观展结束后我们走出展厅望向窗外的那个时刻,上海的老城和摩天高楼在日光下并置,同这段分不清建筑和展览的体验一样,显得如此不真实。这座古老的建筑,连同它的阳台的全部,可不可以理解为一个装置呢?我们一层层地沿楼梯登上建筑的顶层,通过建筑的时空扭曲,打开阳台的门,我们看到的是否还是一样的风景呢?
一切都是需要被重新认识的:时间是非线性的,感官可以是被欺骗的,规则甚至可以是被篡改的,真实和虚构,是硬币的两面……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真相?我看到的和你所感受到的究竟是同样的吗?——这也许才是“共此时”的真谛,一种混沌的、秩序和混乱并存的状态。
建筑所承载的展览落幕,而建筑与城市的剧幕才徐徐揭开。而此时的你我,不过是在这个偶然的时刻,共同抵达了这个“真实”。
打破边界 —— 帕雷诺的艺术实践
帕雷诺是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的“关系美学”的重要实践者
“艺术家帕雷诺创作的核心是寻求一种能够超越语言的终极沟通形式,邀请观众重新检视现实的本质、记忆和事件的流逝,通过探索展览自身作为一种媒材的可能性。帕雷诺在过去二十年里对展览体验做出了彻底的重新定义。”
“关系美学”一词是1995年由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提出的一个理论,这一理论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因其《关系美学》一书,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该书也成为策划和艺术专业的必备读物之一。很少有书介绍90年代艺术的纵览,特别是在当时英国关于年轻艺术家的现象的讨论是比较目光短浅的,因此《关系美学》对于定义当代艺术的最新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本书概括了90 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征,揭示了艺术实践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作为抵抗消费主义的前线,从而探索当代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在书中作者以菲利普·帕雷诺的艺术实践为重要的例子,以佐证“在艺术场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就是以交往、共处和关系等想法而进展的”这一论点。
在本次上海外滩美术馆“共此时”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菲利普·拍雷诺在处理关系、打破边界的探索上显然是先锋并且成功的:无论是建筑与装置艺术的界限,主动和被动的界限,必然和偶然的界限,还是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甚至,艺术家颠覆了艺术本身——艺术作品与观者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不是一次单一向度的呈现于接受,而是一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或许这正是“共此时”的内核所在,而这是无法也无需用因果来解释的。策展人拉瑞斯·弗洛乔评价道:“艺术家将观众带入一系列探讨身体、情感和观念的矛盾想法中,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线;反过来又创造了一个无穷可能性的世界”。
艺术家并不是神,但艺术家有能力创造一个临时或者永恒的世界,切开冰冷僵硬的现实,让我们看到鲜嫩多汁的崭新切面。或许艺术家和常人的分别正在于此——常人构建一种真相去解释事物,而艺术家则构建一种真实去打破所谓的现实。
帕雷诺作品简介
菲利普·帕雷诺作品“无论何时”,2016.10.4-2017.4.2,伦敦泰特当代艺术馆。
帕雷诺是享有盛誉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2016年“现代汽车委约”(Hyundai Commission)获得者,他的委约计划“任何时间”(Anywhen)得到国际赞誉。帕雷诺的展览“这世界以外的任何,任何地方”(Anywhere, 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是巴黎东京宫首次将全部2.2万平方米空间用于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展览,于2013年10月开幕。  
帕雷诺的重要作品展包括:米兰比可卡机库当代艺术中心(2015),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2015),马拉加CAC(2014),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中心(2013);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13);贝耶勒基金会(2012);费城艺术博物馆(2012);伦敦蛇形湖美术馆(2010);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2010);都柏林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巴黎蓬皮杜中心(2009);苏黎世美术馆(2009);日本CCA北九州(2006);苏黎世美术馆(2006);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03);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2002)和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2001)。
“时间和色彩”,2017.2.3-2017.5.7于波尔图 Serralves 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后来”,墨尔本

2016.12-2017.3
参考资料 
RAM官网 菲利普·帕雷诺:共此时
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exhibition/overview/c10coyu
维基百科 Synchronicity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nchronicity#cite_note-Roderick-7
关系美学[法]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著
| 作者介绍 |
彭晨Andrea
清华建筑系13级本科,国际化组织清华TEDx会长与策展人,实践中的写作者,爱好广泛、 文化多元、独立个性,喜欢观察和发掘学术和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彭晨的个人公众号“晚安祈祷书”收录了她的个人写作梳理实践,涉及场所、精神书写和个体思考。周榕老师评价:“文字动人,语言交织而成生态,一往而深。”
晚安Andrea的文章:
END
我们以展为鉴
共同思考来自当下世界不同的声音
全球看展
每周六
不见不散
您的导游:代尔夫特大学时尚博主 秦晓艺
欢迎大家向晓艺(WeChat:qinarou)投稿你感兴趣的全球展讯信息及亲身观展体验,我们希望聚集更多的展览爱好者,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漫游全球展览。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菲利普·帕雷诺的更多精彩作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