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今天是连载的第3篇了,昨天的姐妹花照片有收到吗?
有留言说为了拖更也是很拼了(捂脸ing)
前两篇👇:
01
蒙氏园的疑问补充
之前说到蛋仔从KXX转到了MXX,评论里有很多关于蒙氏园的讨论,这篇的前半部分想对蒙氏理念和蒙氏园做进一步的探讨。 
上篇大家的疑问集中在:
1. 是否不推荐蒙氏园?
不能这样理解。
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曾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是她比较经典的著作,她的很多理念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不过这本书有点拗口,读起来没有那么流畅。
我觉得蒙氏园的质量还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也是走中高端路线,设施环境人员还是有基础的。只是一些理念和设置并不适合所有性格的孩子,也有革新的空间。
2. 蒙氏园的安静是缺点吗?
这个可能要从理论起源来看,《童年的秘密》一书里面提到,蒙台梭利的理论是在负责儿童之家(成立于1907年)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观察,逐渐形成的。
蒙氏园是特点很鲜明的,教室里有很多的教具,玩教具被称为工作(work),孩子可以选择一些喜欢的work(书中称为自由选择原则),自己拿自己放(秩序感),虽然也有group的work,但很多work是要求独自完成的(重复练习)。
专注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这种安静并非完全的贬义,而是相对来说的。
比如大家看到下面瑞吉欧园的日常,也许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瑞吉欧比较重视同伴之间的交流,而蒙氏园的理念中比较重视独立性的培养,引导孩子能够专注独立的完成自己的work,在这种活动的设置中,社交需求的重要性可能被低估了。
这个优劣是见仁见智的,适合的孩子会发挥很好,但不适合的孩子也许在其它类型园会更好。
2.混龄班,到底对孩子好不好?
同样的,这个问题也是从书中找答案,第一所“儿童之家”当时是招收3-6岁的正常儿童, 这50个孩子出生于贫苦之家,父母都是几乎都是文盲,混龄班的传统大概就是那时候延续下来的。也就是说,混龄可能是相对偶然的一个决定,但在实践中发现了混龄的一些优势,从而得到延续和保留。
混龄可以让小的孩子模仿大的孩子,大的孩子照顾小的孩子,也能培养领导力,这是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年龄的孩子需求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虽然说老师给予不同的指导,但这个过于依赖老师的水平,也很难细致周到。
我个人还是坚持之前的看法,混龄的利弊不明确。分龄成为主流是有一定原因和道理的。
还有一些其它疑问:
怎么区别到底一家幼儿园是不是正宗的蒙氏园?
除了实地考察之外,还有个辅助的办法,网上能找到一些认证的园。
美国蒙特梭利协会
The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简称AMS。
https://amshq.org/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
Association Montessori lntemational,简称AMI。
https://montessori-ami.org/countries/china
02
蒙氏理念的启发
蒙氏理念里面有很多是我们在家庭中,或其它类型园所,都可以学习借鉴的。
比如,关于环境设置:蒙特梭利认为环境中一切设施都要适合于儿童身体。 明亮干净的教室,装饰着花的低矮窗户, 各种微型家具,小扶手椅子,儿童可以开门的矮橱柜,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教具。
“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合于儿童的成长。 障碍物必须减少到最少,环境必须为那些有助于儿童能力自由发展的活动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成人自己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 不应该阻碍儿童独立活动,也不应该替代儿童进行儿童生长和发展所必要的活动。”

——《童年的秘密》

比如,强调教师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必须摒弃他的专制,必须消除他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认为这些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
“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防止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儿童。
——《童年的秘密》
比如,对幼儿心理的重视。
“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时期,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了他自己的创造者。”
——《童年的秘密》
以及强调成年人要理解儿童,避免成为儿童发展的阻碍。
“成人比儿童更快和更熟练,因此,他们帮儿童穿脱衣服,帮儿童洗脸和洗手,给儿童喂食,在安排儿童环境时不许儿童帮忙。
成人必须帮助儿童,但应该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帮助他,即让儿童可以独自地活动和进行他的实际工作。既不是要成人为儿童做一切事情,也不是要成人在一种被动的环境中让儿童放任自流。”
——《童年的秘密》
03
离开蒙氏园的考虑
在蒙氏园的日子按部就班的过,到2016年底的时候,蛋仔已经快4岁了,在蒙氏园也有1年多的时间。
原本可能在那边更久时间,但那段时间,先后发生了几件事,让转园的打算逐渐地成熟。 
1 他喜欢的主课老师休产假去了,别的老师代课;
2 班级里一个总带着他玩,他最喜欢的大哥哥转学了;
3 他隔壁班after school 总一起玩的好朋友转学了;
4 我怀孕了,而且还搬家,距离变远,每天在高速上的时间变长;
5 好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在一家瑞吉欧幼儿园,而且都挺推荐。
孩子上幼儿园最怕就是换老师、好朋友转学 ,这几件事情都沾上了,加上教室的教具基本都玩腻了,他在那边待得心不在焉。另外,我一直对瑞吉欧充满好奇,我们就商量要不就乘机转学,体验一下不同的模式。 
虽然环境的稳定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挺重要的,但是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也不用过于畏惧。纠结了一阵子之后,就正式转园了。
这两张图,一张是刚入蒙氏园不久时,一张是在那边最后一天,个子长高了,皮肤也晒黑了,不变的是始终是个脱欢的皮孩子。 
年少不识愁滋味,他就这样没有太多感伤,甚至还有点兴高采烈地奔向新学校的怀抱了。
04
瑞吉欧园的生活
对瑞吉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
瑞吉欧和蒙氏理念都发源于意大利,但是两者还是有不小区别的。
1980年,“瑞吉欧儿童”(Reggio Children)成立,“瑞吉欧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让幼儿在美好、健康和充满爱的环境下,长久地、专心地参与各项项目活动。”
这家学校就简称RXX吧,不单是幼儿园,也有小学部。
到了新学校之后,有个明显的不同是,学校每周都发周报,老师也经常发孩子的照片、视频, 对蛋蛋在学校的生活了解更多了。
瑞吉欧的风格很独特
比如,教室的布置👇:

室外的环境,右边那个是养的鸡👇,学校吃的菜有一部分是自己种的:
管理风格上,瑞吉欧可能更松散一点。
比如他们会愿意接受很多新尝试,有活动的时候,华人家长带了很多传统食物,饺子、包子等去给全校学生品尝,给师生表演传统舞蹈、古筝。去学校做志愿者教学生们用毛笔写中国字等等。这在很多传统园是难以想象的。
瑞吉欧的教学模式,对老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如果说蒙氏像一个端庄稳重的老太太,那么瑞吉欧更像是一个灵动飘逸的女艺术家。很重视音乐、艺术的培养。
下面这些图是学校网站上的:
(来自学校网站)
05
尾声
学校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了,这是音乐课的👇:
(音乐课)
(学校在操场举办的活动)
半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已经是2017年7月了,那阵子我已经到了孕晚期👇,也没太多力气管老大了......
怀着有点内疚的心情,月子里陪着他去面试了新园......
你肯定要问怎么又又又换了呢,
这一次给出的理由,是无法拒绝的......
客官且听下回分解,
下回估计也是咱这个系列的结局篇了。
写连载是个挺有意思的体验,也很有压力,一睁眼醒了想的就是,赶紧起来写吧。
以前总没有太多勇气分享自己的生活,
现在觉得与其随时间忘记不如拿笔记下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