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本文为栏目图文导读,视频节目请点击文末的视频框
大年初一,我们全家去媳妇东北老家过年,《百万美元宝贝》已经做完,我带着电脑,需要在东北把下一期细读经典弄完,我一琢磨,干脆就聊部和东北有关的电影,就想起这部《钢的琴》。
我记得很清楚,2011年这部电影与《变形金刚3》差不多同时上映,因为前期口碑很不错,我就弃了变3,去影院看了《钢的琴》,回来还在豆瓣上给了个四星。
辽宁锦州是我媳妇的家乡,她上大学就去了北京,除了逢年过节,比较少回去,我岳父那边是典型的铁路子弟,一大家子全在铁路系统工作,算是很典型的东北家庭了。
我爸妈出身工人,我就是在厂区长大的。小学的时候经常穿越轰轰隆隆的纺织车间到办公室等着父母下班。我爸是设备科的,我小时候就觉得他那些同事动手能力都特强,经常去看他们干活,所以《钢的琴》中的那些场景,我也很感亲切,虽然青岛大多都是轻工业,没东北那么重。
大约是我上初中那会儿吧,国企下岗潮就开始了,经常听爸妈说起谁退谁留,有路子的想出去,没路子的想留下,都挺焦虑。大家在集体大企业里呆惯了,市场大潮下有些迷失。
《钢的琴》就表现了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失落,里面的人物都很接地气,没有空唱高调,虽然气氛比较悲伤,但导演张猛用的却是黑色幽默的风格,让这部题材很文艺的电影非常具有娱乐可看性。
“东北的衰落”这个话题近些年经常被提起,很多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过去了的全完蛋,曾经荣耀的东北成了全国垫底,我经常跟岳父聊这个问题,他说当年跑车的时候,一车车的木材、煤炭、钢铁往关内运,说着说着就直摇头,东北的积重难返可能只有靠时间去解决了。
我喜欢《钢的琴》,里面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气质。
生活一直是很艰难的,别趴着,往前走,就有出路。
上节目:

《细读经典》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