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最会拍美食的陈晓卿,终于去美食的天堂——
《风味原产地·潮汕》
春节前,这部《风味原产地:潮汕》被网飞(Netfilx)购买了全球版权,这也是网飞对国产纪录片最大手笔的投入
和贯穿中西,跨越六大洲拍摄的《风味人间》不同,《风味原产地·潮汕》的风格是小而美的。美食搜罗地缩小到潮汕地区,容量小到每集只有十一二分钟,但没有因此囫囵吞枣,20集的故事细细解开潮汕地区的美食密码:鱼饭、生蚝、擂茶、鱼露、薄壳、牛肉丸、牛肉火锅……把潮汕这个美食重镇舌尖上的秘密和盘托出。
但“微小事物中往往有万物”,且看这段讲普宁豆的解说词:
和镇上大部分制作者一样,方老板子承父业。制作色泽亮黄的普宁豆酱。优选的东北大豆,蒸煮、晾晒、加入面粉和酵母。
今天,方老板要在天黑前将400斤豆子送进封闭的发酵房。潮汕人,每年平均消耗普宁豆酱上万吨,这样的工作,每半个月就要重复一次。
接下来的三天,黄豆将命运交给了酵母。
一段话中有主角普宁豆酱、有制作豆酱人、有被豆酱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有由豆酱上溯而去历史脉络、有潜藏在味蕾密码中的地域、也有黄豆通向豆酱那诗意又科学的过程。观赏性、科学性与人文性,都简练、精准而丰满。
这样将食物拉近又拉远的叙述手法,是独属于陈晓卿的纪录片语言。他不满足食物狭义属性,在色泽、滋味之外,他还关注它背后的故事和勾连着的自然、社会,乃至族群间的迁移与融合。

硕士毕业后,陈晓卿就开始拍纪录片,他拍过士兵、小保姆等凡人故事,也拍过梯田等自然人文。美食,是他的天然兴趣,小时候看电影《平原游击队》,他关注的是片中的牛肉和花生,看小说高尔基的三部曲,馋的是主人公得到的动物饼干。工作后,他是周围人饭局的发起者——搜罗小众味美的馆子、点满一桌四海宾客皆宜的菜肴。
这段故事和觅食心得,他都酣畅淋漓地记录在美食随笔《至味在人间》里。在书中,他也公开了自己选择餐馆和菜品的秘笈:避开热闹的、讨好的,笼罩着商业浮华的一切。他中意藏身居民楼的私家苍蝇馆子,老板买到什么菜,客官就得吃什么那种。于是他也得名“苍蝇馆子美食家”。
寻常食物更能充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者,是他从生活到拍摄都贯彻的观念。《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和这套微型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中,占据大部分镜头的都是潮汕街头巷陌寻常见的美食。“每个人都吃过的,才能让人感同身受。”
潮汕分潮州、汕头、揭阳,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海鲜、茶叶等丰富的物产,被潮汕文化锻造成辐射广大的饮食特色。如今潮汕牛肉锅开遍全国,而天南海北风格的火锅旁,都会摆一盘潮汕牛肉丸。
《风味原产地:潮汕》细致地再现了牛肉丸如何选肉、敲打、去筋;薄壳如何被打捞、热炒,成为夏日潮汕街头的明星;茶叶如何与薄荷等香料一起碾磨成擂茶;牛肉又是如何被拆分成脖仁、匙柄,弹滑鲜嫩地被入火锅。
主创并没有因为题材小,就在质量上疏忽。这部片照旧请了中科大的科研团队来把关食物科学,讲解潮汕人驰名的唇舌功夫:牛每个部位的肌肉脂肪分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口感,潮汕人凭唇舌就能分辨出来,因物施教,使得每一块肉都能被妥善处理。普宁豆酱金黄的色泽和轻盈的口感,是源于短暂的二次发酵。而炒粿条中加入的带皮猪肉,为食物增加了脂类物质的风味,使得简单的粿条格外诱人。
他们找到每款食物诱人的角度:牛肉雪花般的脂肪分布、薄壳在锅中翻炒、黄花鱼被竹篓盛装,入盐水烹煮……平日匆忙生活错失的美好细节,镜头一一放大。每一款食物,都是自然与巧手的四手联弹,或丰腴或清爽,或灵动或精美。一餐一饭的意义不仅是果脯。
片中有大量的俯拍镜头扫视着城市、山海,和正在为美食劳作的人们,食物因此走出厨房餐厅,映照出自然与人的联结,成为族群生存的记录之一。
食物之所以可爱,不仅在酸甜苦辣咸鲜,更在它背后的人味儿。人的好奇、聪慧、坚韧、敏锐,都在这一味味不停流传又不断诞生的食物中,待有心人打捞。陈晓卿曾在《风味人间》的解说词里写:有时食物的壁垒很厚,有时也如流水,极具包容性。好的美食纪录片也和美食一样,宽容而美好。
(PS,腾讯视频可看)
“好看”是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