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去廊坊看徐晓东和田野的格斗比赛,结束后天降大雾,回北京的高速路封闭。当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多,我在暗夜浓雾里沿着崎岖的国道慢慢开回北京。几十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半小时。
一路上穿行田野村舍,许多防范非洲猪瘟的标语在车灯里映入眼帘,一些村庄的出入口,还能看到专门的检查站。我虽然知道非洲猪瘟入侵的事情,但看到这如临大敌般的警戒,才意识到疫情已经逼近北京,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想象。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平日里和乡村社会是两条平行线,很难看到这般坚壁清野严防死守的景象。他们的生活,风平浪静。
这当然有信息管制的因素。比如媒体上很少报道非洲猪瘟的疫情消息,一般民众并不知道非洲猪瘟的疫情在不断扩散。但也有另外一个理由,不同社会族群的人,对危险的感受系统完全不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来自非洲猪瘟的危险,并不是疫情的扩散,生猪的死亡,而是自己每天吃的食品,又出事了。
春节后,三全食品的灌汤水饺在临检中发现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紧接着,金锣、科迪等十几家肉制品企业,在临检种也全部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
城里的民众,这才开始恐慌。
很快,农业部出来专门解释,非洲猪瘟的病毒,对人体并没有致病性,熟食品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并不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科普作者也出来科普,内容大同小异,就是让民众放心地吃猪肉,非洲猪瘟不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任何威胁。
这种科普,我深不以为然。
全世界养猪行业对非洲猪瘟之所以闻之色变,是因为猪一旦感染,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无药可治。非洲猪瘟传入国内后,已经在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发现疫情。
这些感染猪瘟的猪肉,都怎么处理了?
按照规定,非正常死亡的生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深埋。但有没有死猪卖到三全包了饺子,卖到金锣做了火腿肠,重新流回到食品链条?
那些死于非洲猪瘟的猪,病毒虽然对人类没有致病性,但病死猪本身往往有其他并发症,甚至还会腐败变质。按照规定,非正常死亡的猪,根本就不能食用
这才是公众最但心的。
某些科普文章分析说,猪感染了非洲猪瘟,并不会立即发病,有4到19天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被屠宰的猪,其可能并未发病,但却携带了猪瘟病毒。由于成本问题,国内屠宰企业无法做到全批量检测,但这类猪按照国家规定也是合格的。此次三全食品中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最大的可能是这种情况,另外,也不排除生猪在屠宰环节,接触到含有病毒的器具。
这个逻辑成立,但是,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事实上也可能养猪户发现零星死亡案例,隐瞒死亡信息,紧急将即将发病的猪销售给肉制品企业。还可能就是死于疫病的生猪,瞒天过海重新进入肉制品加工环节。虽然像三全食品这样比较大的食品企业检疫环节比较完善,但这种可能依然无法排出。
现如今,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些含有猪瘟病毒的猪肉,就不是疫病致死的猪制作的?既然无法排除,为什么许多科普文章,要急吼吼地对百姓说,“老乡,猪瘟只传染给猪,不传染人,吃吧,没事”?
更何况,猪瘟病毒本就不应该出现在食物里,猪肉屠宰无法做到全批量检测,但食品加工企业的速冻食品上市前,可是要求全批量检测的,这些含有病毒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企业自检的?
还有,速冻食品中一旦出现猪瘟病毒,这就是不合格产品,不可食用,而企业有义务证明自己的猪肉来源合法合规。而在尚未证明食物来源完全合规的情况下,公众怀疑其是病死猪肉制作的,这有什么问题呢?
再其次,猪瘟病毒虽然不会传染给人,但却可以通过人的食用和代谢,广泛散播,导致疫区扩大,疫情不断发生。从控制疫情的角度来讲,也不能简单地说,吃了没事。
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往往有多重,无论是新闻也好,科普也罢,应该尽可能给公众提供更充分地信息,基于现有信息不排除的所有可能性。对于报道和传播者来讲,充分就意味着客观。
相反,屏蔽或者回避其它可能性,仅从一个层面传递特定信息,而且这特定的信息,无论监管者和生产者都没什么责任,结论却号召消费者放弃更复杂的思考,尽管这一知识可能是对的,但这种对的知识却也会误导公众。
这不是科普,而是洗地。
有人说,目前全国各地防范非洲猪瘟扩散的措施非常严厉,疫区生猪一律不得异地运输,猪肉也不得随意转移。一旦发现疫情,三公里范围内所有生猪都必须宰杀,所有死亡或者宰杀的生猪,都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在此高压下,非正常死亡的生猪,很难进入食品环节。
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
请问,如果这些措施全都严格实施,那为什么非洲猪瘟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疫情越来越严重呢?
事实上,在疫情不断扩散的情况下,许多生猪养殖户损失惨重,他们有相当强的利益驱动,将非正常死亡的生猪卖掉,以减少损失。
而这种违法行为,在非疫病爆发期,全国各地就非孤例。
几年前,黄浦江上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的生猪尸体,我当时还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我们赶往黄浦江的上游,著名的生猪产地——浙江嘉兴调查。嘉兴的生猪养殖业非常发达,上海市一半左右的猪肉,都来自于嘉兴。
在正常养殖过程中,生猪大约有百分之三左右的死亡率。这些死亡的生猪,虽然规定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猪养殖业的无害化处理环节,从处理能力,到登记监管,都存在众多疏失和漏洞。
由于无害化处理需要成本,有些养殖户将死亡的生猪随意丢弃到河里,而有些体量比较大的猪,在非正常死亡后,会有专门的不法分子来收购,加工后重新进入食品链。其重灾区主要在肉松,腊肉,香肠等熟食加工品。
这还是在非疫病爆发期,生猪的死亡率还在正常范围内。而现如今,生猪价格下跌,疫病大规模死亡,许多养殖户濒临破产,他们有更强烈的冲动铤而走险。这也是疫区层层设卡,严查运输环节的原因。
有科普人出来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写文章,是担心公众产生恐慌。但我却认为,面对大规模非洲猪瘟的疫情扩散,肉制品中此起彼伏检测出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公众的适当恐慌才正常,稳定才不符合人性
恐慌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们面对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诚然,面对公众安全事件,过度恐慌的确有严重危害。有些时候,恐慌导致的情绪蔓延,后果甚至比事件本身的危害性还要大。但也要看到,适当的恐慌,不但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反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性力量。
比如,十几年前,国产奶粉连续出现安全事件,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丧失信心。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家长普遍不敢用国产奶粉喂养孩子。只要家里条件还行,都会千方百计购买国外品牌的奶粉,甚至还要从境外购买才放心。但也正因为如此,才逼迫国产乳制品企业高标准高投入重建安全的奶源基地。现如今国产乳制品质量的飞跃提升,从某种角度讲,正是在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恐慌和不信任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同理,现如今众多国产肉制品企业在产品中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消费者的适当恐慌,也会促进他们完善检验检疫,从而给公众提供更安全的食品,不是么?
说到底,公众情绪的稳定,应该是个结果,而不是目标
稳定应该是在让公众充分知晓信息,充分了解风险的基础上,得出的理性结论;应该是让公众信任我们整个社会的危机处理能力,而不是给公众提供单方面的信息,让公众不明就里地泰然自若。这种稳定,毫无价值。
  END  
|商务合作 | 授权转载 | 请加微信:wangjushangwu

欢迎转发朋友圈|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