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圣诞钟声敲响时,多少人已准备好拥抱节日的氛围。
圣诞树,圣诞袜,当然了,还要有一部暖心窝的电影作为装点。
提到圣诞节电影,你最先想起的是哪部?
《真爱至上》,《真爱至上》,以及《真爱至上》。
拜托,给点新意好伐= =
毕竟除了玩不腻的“数星星”,我们还有很多选择。
比如这部同样经典,内核却更为深邃的奇幻爱情片——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8年1225日,《本杰明·巴顿奇事》在北美上映。
距今刚好十年
十年,足以让人淡忘,或是记住很多瞬间。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海啸,奥巴马上任……
那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数不清的重大时刻,回想起来恍如昨日。
时间是多么玄奥,它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悄然影响着万物。
碰巧,这也是一部以「时间」为母题的电影。
导演大卫·芬奇,在国内的名声首屈一指。
和诺兰,昆汀一样,属于观众缘颇好的那类“天才型”导演。
不论商业还是文艺,他的作品从未叫人失望。
《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七宗罪》,《社交网络》……
随便挑出一部,几乎都能挤进豆瓣Top250。
芬奇电影宇宙——By 西班牙设计师Maria Suarez Inclan
《本杰明·巴顿奇事》也不例外。
不过,在芬奇个人的作品序列中,这部电影到底显得没那么“主流”。
烧脑吗?并不,故事还是好懂的,只是基本没什么高潮。
160多分钟,对于一部跨度长达八十年的文艺片来说,难免稍显冗长和沉闷。
但只要沉住气,耐心看完,便会从中收获无限感动。
———— ·  分  ·  割·  线· ————
电影片头,华纳厂牌Logo由掉落的纽扣组成,既指代主人公的家族姓氏(Button),也暗示其生父是做纽扣生意的。
1919年,一战胜利结束的那个狂欢夜,“小”本杰明呱呱坠地。他的母亲因难产而死,父亲来到摇篮前,吓得猛一哆嗦。
眼前哪有什么健康的新生儿,分明是个老态龙钟,一只脚已经踏进棺材的古稀之人!
苍天啊大地,这是何等荒唐的玩笑。
巴顿先生接受不了这个害死自己妻子的怪物,把他留在养老院门前的台阶上,留下一沓钱便转身离去。
本杰明是幸运的,养老院的女护工奎妮因无法生育,一直渴望要个孩子。发现弃婴后,她非但没有像常人那样嫌恶他,反而将其视若己出。
“你丑得像一个破罐子,但你仍是上帝的孩子。”
就这样,本杰明在一群老人当中,开始了他倒带的一生。
这帮步入晚年的老头老太太,早已放下对世事的悲愤,他们整日关心的,只有天气,洗澡水温度,和傍晚的夕阳。
而本杰明不同,他外表是个佝偻的老人,内心却仍在加速成长。
渴望学习,渴望经历,渴望认识更多人,拓宽自己的见闻和视野。
范宁太太太太萌了!
在家庭日活动上,他碰到了一生的挚爱——5的小女孩黛西。
黛西乖巧得如同洋娃娃,她并不介意满脸褶皱的本杰明,反而与其结成忘年交。
两人奇妙的缘分,也在此时埋下伏笔。
时间倏地过去,本杰明的皱纹慢慢减少,背也直了起来。他在拖船上找了份工作,船长迈克听说他还是个处男,露出无比同情的眼神。
于是他带本杰明去了妓院,还向他展示自己炫酷的纹身。
Pong!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
再长大些后,本杰明走出家门,跟随船队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冒险。
在摩尔曼斯克,他偶遇了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已婚贵妇。两人擦出火花,并以女方的不辞而别告终。
二战打响后,拖船被军方征用为打捞船。在一次和德国海军的交锋中,本杰明的朋友们纷纷丧命。
自此,体验过性,酒精,远行的他,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进阶,结束一圈游历,回到了新奥尔良的养老院。
在那儿,他和二十出头的黛西重逢。
当年水灵的小萝莉,此时已出落为芭蕾舞团中的女神,事业如日中天。
月光下赤脚起舞,美得人肝颤。
但,面对黛西热情的撩拨,本杰明没有应许。
因为他清,自己和面前美丽,优雅,不羁的舞蹈演员,身在两个世界。
和黛西分开后,本杰明的生父上门与其相认,告诉他自己时日无多,想让他继承遗产。
起初本杰明无法接受,而在想起迈克船长临死前的话后,他选择了谅解父亲。
敲黑板:引用率最高的金句
安葬完父亲后,本杰明来纽约看黛西演出,想给她个惊喜,不料蹭了一鼻子灰。
再次见到黛西,是在巴黎的病床上。一场因“蝴蝶效应”触发的车祸,让她的舞蹈事业戛然终止。
但,这次不幸也促使两个原本反向行进的人,最终交汇于生命的中点,陪彼此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他们扬帆出海,卖掉本杰明父亲的房子,住进复式公寓,沉浸在天堂般的蜜月期。
不久后,女儿卡洛琳(以本杰明的生母命名)出生了,是个4.8斤的健康婴孩。
本杰明深感忧虑,他知道自己的年龄就像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他要被迫离开女儿,无法扮演父亲的角色。
一天夜里,他留下存款,离开母女二人,再次踏上了浪迹天涯的路途。
旅程中每到一站,他便会给女儿寄封明信片:
来,干了这碗鸡汤
多年后,变成花季少年的本杰明回来看望黛西,黛西的脸上添了数道沟壑。
两人相顾无言,本杰明和黛西的丈夫,还有自己的女儿握了握手。
他是对的,被命运隔开的恋人,注定只能拥有短暂的美好记忆。
丈夫去世后一天,黛西接到养老院的电话,通知她警察找到了在外游荡的本杰明。
坐在钢琴旁的男孩垂着头一声不吭,像是出走后被捡回的问题少年。
虽然长满青春痘,身体里却住着一个饱经沧桑,疲惫而痴呆的灵魂。
为了照顾本杰明,黛西住进养老院,看着他一天天缩小。
最后,变成婴儿的本杰明躺在黛西怀里,和世界告别。
襁褓中的他合上眼,看见了自己的一生。
正如本杰明倒流的传奇人生,整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结构。开场老年黛西躺在病榻上,让女儿卡洛琳为自己读一本日记。
以这本日记为线索,卡洛琳的话音和本杰明的自述相交叉,指向了他纷繁的生命经历。
这是黛西生命中最后的160分钟,也是关于本杰明一生的故事。
熟悉芬奇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有许多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原型,是《返老还童》
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最阜盛名的著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迄今已被五度搬上大银幕。
《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
《返老还童》是他在1922,为《科利尔周刊》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寥寥数万字,迅速勾勒了主人公从布满老年斑出生到婴儿般死去的70年。
电影版的出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编剧艾瑞克·罗斯
好莱坞金牌编剧Eric Roth
他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原创新编,使之更加绵长,隽永,饱含厚重的人生哲理。
罗斯还是《阿甘正传》的编剧,因此不少人又将本片封为《阿甘正传2.0”。
同样着眼于一段寓言似的离奇人生,横跨半个多世纪,和后者比起来,《本杰明·巴顿奇事》没那么宏大,它更像是语调平缓的散文,用诸多意象铺陈出背后的真意。
影片开头,老年黛西为女儿讲述了一个绰号为“糕点先生”的钟表匠的故事:
他受命为新建的火车站建造时钟,为了纪念在一战中战死的儿子,打造了一座倒走的挂钟。
这只奇特的钟不仅承载了人们对时光逆转的期许,也呼应着本杰明违背科学定律的人生。
还有片中反复提及的蜂鸟——作为世上唯一可以倒着飞的鸟,与本杰明的生长轨迹不谋而合。
结尾飓风过境时,老年黛西的生命画下了休止符。窗外一只蜂鸟扑棱着翅翼,仿佛本杰明灵魂的显形。
最后的镜头里,洪水漫过储物室的旧钟,一如时间淹没了本杰明,情感的巨浪席卷而至。
那像是在告诉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所谓时光倒流,终不过是幻影。人生如逆旅,我们能做的,便是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沉溺在对过去的懊悔中,终日郁郁寡欢。
唯有完整地体验过苦乐悲欢,才能像个纯洁的婴儿那样,赤身离开这个世界。
除去编导一流的发挥,众位实力派大咖也功不可没。
和芬奇三度联手的老搭档皮特,演活了本杰明在各个年龄段外貌与心理成熟度相反的特征。
而最赚人眼泪的,无疑是他和“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之间极致感伤,浪漫的爱情。
在第81届奥斯卡上,《本杰明·巴顿奇事》横扫13名。
虽然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阻截,与最佳影片擦身而过,却拿下了最佳视效、最佳化妆、最佳艺术指导三项技术类大奖。
连《钢铁侠》、《蝙蝠侠:黑暗骑士》都被挑下马来。
看上去,颇让人感到意外。
我们总以为电脑特效是“复联DC汽车人”的专利,其实不尽然。
对于一部文艺范儿大片来说,特效包装往往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前阵子@察哈尔老七 为大家解析了《阿甘正传》幕后精良的特技制作,利用大量后期合成,1:1还原历史上的关键节点。
点击图片回顾《阿甘正传》中牛X的特效镜头
同样地,《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了凸显时间的重量,以电子成像技术捕捉演员面容,再安到其他人身体上。
于是我们在片中看到了N个版本的皮特,从生而耄耋,帅得掉渣的中年型男,到嫩出水的美少年
数字整容术了解一下?
大魔王的一些高难度舞蹈动作,同样基于此原理:
正是这些逼真的CG技术,塑造出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让银幕前每个观众伴随主角一道,走过了漫长而又戏剧性的一生。
此外,影片中还有许多极富存在感的配角。
譬如那个总是吹自己被雷劈了七次的男人:
本杰明的初恋伊丽莎白,数年后以68高龄横渡英吉利海峡。
神奇的是,这些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导演借此告诉我们,现实远比电影要精彩。
那么,这样一个流水账般的故事,为何总能让人潸然泪落?
只因它在保留原著中荒诞、猎奇成分的基础上,用最温情熨帖的方式,唤起了深藏在每个人心底,那些永恒的思考和追问。
无论什么岁数看,都能从中咂摸出不一样的滋味。
米兰·昆德拉曾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
“我们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有机会的话,去记住每个身怀绝技的过客,和他们教会你的每件事吧。
集聚起来,想必也该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
晚安,本杰明。
*本文作者:仲夏之门
< END >
把【豆瓣电影】公号设为星标
你这个盆友我交定了!
RECOMMEND|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18年度电影榜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