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是「三分钟保险」的 第10期
精算视觉
不吹不黑
精算视角看保险
导读:有关于信用评级的小科普。
最近央妈的官网上又贴出了一条很劲爆的消息,美国的专业评级机构之一——标普S&P,已经正式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你听说了吧?
是的,很出乎意料。要知道,包括标普(S&P)、穆迪(Moody's)、惠誉(Fitch)在内的美国专业评级机构一直是不怎么受我们政府待见的。2017年,穆迪和标普先后下调了中国主权的信用评级,中央政府很不爽也很不服,立马就让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美元主权债来还击,用市场的表现来说明投资者对中国信用的认可。
所以,对于标普和穆迪能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我还是感到比较意外的。毕竟这些大型国际评级机构的话语权还是很强的,有很强的资本市场主导权。一旦评级机构下调了某个国家或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主体发行的债券啊,股票啊,价格都会降低,还会严重损害这些主体的国际形象,增加这些主体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而且,这些评级机构做评级的时候,是需要非常详细的公司数据和发展资料的,其中应该也不乏一些“机密数据”,这应该也是中央政府之前不希望外国专业评级机构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吧。
那么,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主要有哪些参考价值呢?
评级机构会根据一家公司的负债率、投资标的、流动性、风控措施、内控制度等一系列指标对公司的财务健康稳定性进行评级,主要是为了显示受评级对象的信贷违约风险大小
比如说,如果一家公司的信用评级是AAA,那么说明公司的信誉极好,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很小,那么这家公司发行的债券就几乎不可能违约,也会更加受到市场的追捧,公司给这个债券的回报率不用很高,比如2%,投资者也愿意买,相当于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但是如果一家公司的信用评级只有C,那么说明这家公司的信誉较差,有一定几率违约,那么投资者在购买这家公司发行的债券的时候就要掂量掂量了,因为有可能会损失本金和利息啊,而为了吸引投资者,公司就只能给这个债券更高的回报率,比如8%,投资者才愿意购买,相当于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中国也有自己的评级机构,比如大公评级,为什么还需要这些国际的评级机构进来呢?
因为现在很多的投资都是国际化的,因此需要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三家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虽然都有自己的评级方法,但是总体来说,对于同一家公司的信用评级究竟是A,还是B,还是C,大多是相似的,因此就有比较强的参考意义。而大公评级是一家中国评级机构,缺乏国际市场的评级经验,而且内部管理混乱,去年不仅受到央行、财政部的通报批评,还被中国证监会暂停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据新闻爆料称,某民营企业,花970万,就能把主体评级从AA+升至AAA。评级机构如果自己都没有市场公信力,评价出的结果又如何能让投资者信服呢?
这么看来,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应该对投资者算是一种利好吧。
嗯,我觉得市场应该会更加透明一些。
喜欢我们的节目,请不要忘记点“好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