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做一个卓有成效的学习者!
文/高太爷,微信公众号:高太爷(gaotaiye0504)
1
自媒体时代本质是眼球经济,所以各种抓眼球的新词层出不穷,巨婴,中年油腻男,等等,都是直戳痛点,很显然,碎片化学习也是,那我也造一个词,就姑且称传统学习为“整块式”学习。
其实,真正的学习者都知道,不管是碎片化,还是整块式学习,只是学习方式不同,但最终都要将学习成果转化,真正被大脑吸收、掌握!
学习形式如何不重要,关键是大脑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研究的,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知识劳动成果属于无形产品,如果没有成效,即使过程再努力艰辛,也是无用功。
学习同样如此,不管是碎片化学习,还是整块式学习,关键要卓有成效,这是衡量一切学习的标准,一切学习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
那么,什么是卓有成效的学习?
从神经角度看,有效学习本质是神经元的重塑,包括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化,构建新的神经通道,以及不同神经通道之间的联接。简而言之:
1、对新知识的理解,是联接不同神经元回路的桥梁;
2、对新知识的练习、温故而知新,不断巩固脆弱的神经元回路;
3、对各个相关知识点的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更大的神经回路,知识孤岛是死知识。
这三点可以说是所有学习的原则,正是对这三点的忽视,造成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不过相比传统的整块式学习,碎片化学习本身,与这些学习原则是相违背的:
1、时间碎片化
在等车或坐地铁时,刷知乎、公众号,看似在学习,零碎的时间根本来不及对知识的深加工,对知识温故知新(也很少有人会温故知新),通常是刷了一篇又一篇,但什么也没记住,很难巩固神经回路。
2、内容碎片化
现在的自媒体文章,不管是知乎还是公众号,多是经过自媒体人深度加工,不像学术论文之类的晦涩难懂,我们在读的时候轻松易懂,这就很容易产生错觉,以为读懂了就掌握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深度和广度是反比的,自媒体文章通常只是一个完整内容的碎片,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
3、知识碎片化
知识必须梳理出体系才能真正有用,但碎片化阅读,我们可能会记住很多知识,但知识没有经过整理,所以乱糟糟如一团乱麻,根本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3
所以,不怪乎很多人非常疑惑,刷知乎、公众号到底有什么用,比如:
遵循一万小时定律,专注刷知乎/公众号一万小时会产生什么可能的结果?
 假设每天上知乎/刷公众号八小时,三年后是否会有个崭新的大脑?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知乎上的这些热门提问,回答绝大多数都是调侃,比如年龄+3,会得颈椎病,肩周炎,甚至前列腺炎,比如会被洗脑,等等,而且这些回答赞数很高,貌似刷知乎、公众号真没什么用。
但就我个人经验,刷知乎、公众号不仅有用,更有大用,以知乎为例,我是从2016年3月份开始刷知乎的,这一年多的时间,知乎极大的充实了我的知识量、知识储备,打开了我的认知和视野,通过刷知乎,我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1、刻意笔记
碎片化学习,会有一种饕餮感,想不停地吃下更多信息,但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记住,所以,对于知乎上精彩的回答,我会摘抄精华,对于思考时的灵感,用“【】”即时记录,这样才不会沉浸在收获满满的学习错觉。
2、刻意聚合
碎片式学习,很容易追求话题的广度,而不是垂直度,比如知乎上关于格局的一个问题:什么叫「人的格局」?是否有必要培养大的格局或怎么培养?
这个问题下有两百多个回答,这意味着,每一篇回答都只是一隅之见,要想对话题有个完整的了解,就必须刻意聚合更多内容,保持话题的垂直度,而不是随意的切换新的话题。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下优秀的回答进行了系统的“碎片化”学习,并对优秀回答摘抄,汇总,总结个人思考,形成对某一主题的“碎片化”聚合。
3、刻意体系化
经过上面两步,可以说积累了关于某个话题的深度知识,以及广度,但这些知识之间是没有逻辑体系的,必须要进行梳理,我强烈推荐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很容易把这些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归类,构建出知识体系。
至此,对一个话题的碎片化学习结束,知识的最后形态,其实和整块式学习是一样的,因为大脑最喜欢这样的知识。
其实这里的碎片化学习,可以换成任何新的学习名词,但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不管是什么学习方式,但学习必须卓有成效,聪明的学习者会以终为始,刻意调节学习过程,为大脑提供它所需要的知识成果。
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做一个卓有成效的学习者!

高太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乎22W关注答主,
分答专栏特邀作者,36氪特邀作者,
Flipboard红板报特邀作者。
擅长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学以致用。
公众号高太爷(gaotaiye0504)。
期待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