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阿何
微博搜索阿何有话说也能找到我哦

01
国庆,我休了两年来第一次长假,带家人去三亚玩了一个星期左右。
蓝天白云,沙滩大海,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然而,如果要说到“开心”的程度,似乎也没多少。特别是回来的几天,身心反而疲惫。连续睡了十二个小时,吵醒的时候还是想砸闹钟。
曾经和一位朋友说过,长大工作后,似乎原来的兴趣爱好都慢慢放下了,消失了。原本以为旅游是仅剩的一个,目前看来也和以前不同了。
想起小时候读书时,最期盼的就是学校组织的秋游。离出行还有一个月就会开始期待,每天兴奋得睡不着,一天要看好几次日历数一下还有多少天。吃的、穿的、零花钱,早早做好准备,还会努力跟父母申请多一些。即便旅行结束了,相关的话题最少也可以再讨论一个星期。
而现在,每次旅行完我只觉得疲惫不堪。
02
是啊,问过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感觉,就是:
  • 越长大,想开心似乎就变得越困难
那些曾经痴迷的爱好,不知不觉就变得没那么喜欢了,甚至被遗忘了。
像我读大学时喜欢乒乓球,会省吃俭用半个学期购买很贵的拍子,每天晚上不打两个小时就浑身不舒服。而现在,一个月都打不上一次,一方面是找不到球友,一方面自己也想不起来去打。
曾经也爱玩游戏,大菠萝流行的时候,有段时间不眠不休地玩,一日三餐都舍不得花时间出去吃,让舍友带回来,草草扒两口就继续战斗。后来网易又代理了新版的暗黑破坏神,画面更华丽了,技能更丰富了,我曾经下载下来玩过几天,却发现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
摄影、唱K、聚餐、泡吧,每一样都曾经在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又慢慢从生活中一样一样消失。网上都说不要过上班下班两点一线的生活,却发现就算有时间,经常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03
曾经和很多朋友探讨过,为什么很多人都越长大越不快乐。
生存的压力、家庭的责任是一回事,可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
  • 我们的幸福阈值在不断提高
生活其实蛮像喝啤酒的,第一口永远是最美味的。富含气泡的啤酒涌入口中,每一滴酒液都在味蕾间爆炸,清爽、甘甜,让人生出满足的感觉。一旦身体接受了这种味道,即便是紧接着的第二口,马上就差了许多。
从未外出过的时候,即便是县城的小公园也可以让我们流连忘返。看的地方越多,便越难再有激动的感觉。
在不被允许打游戏的年纪,任天堂的红白机也可以开心地玩上一整天。后面PS、Xbox不断推出,大作源源不断,喜欢玩的游戏却一直没有几个。
经历的越多,期待值便越高,便越难找到惊喜。
所以,好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吃的餐馆越来越难找,好玩的事情越来越稀罕,我们越来越难感到开心。
04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让我们愈发难以找到快乐。
小时候觉得一周都是很长很长的时间,现在不知不觉,一眨眼一年就过去了。每天都只知道一路向前,似乎永远没有空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
曾经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
  • 人对时间长度的感知,取决于已经经历的生命长度。
换句话来说,你年龄越大,对同样长短的时间感知便越微弱。
读小学,年龄不过十岁左右,那时候的一年便是我们已经经历生命的百分之十,自然显得漫长无比。
等年过三十,一年在生命长度中的比例不过几个百分点,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在知乎曾经看到一位网友说,记忆中小时候曾经看过很长时间的黑猫警长,这部动画片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部动画片总共其实只有5集。
所以,小时候即便只开心了一天,那也会在生命中占据很大的比例。现在即便开心了一周,也不过是一段可以忽略不计的时期。
从这点看,不是快乐越来越少了,而是我们对快乐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了。
05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断舍离》,讲的是家居的整理收纳,却觉得对人生来说同样值得参考。
核心主旨,是鼓励我们勇于丢弃生活和心灵中没有价值的事物,保持空间和心灵一定程度的“空灵”状态。
选项越多,选择越难。
机会越多,把握越难。
满足越易,快乐越难。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整理家里的物件,旧衣裳、老玩具、老物品,送的送、扔的扔、捐的捐,发现从未整洁过的房子开始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过去一个月最少出去看四五部电影,后面限制为不超过两部,只看最值得看最想看的,发现每次看完的感受深刻了很多。
下馆子、旅游、购物,都把次数和预算从原本不节制的状态控制为最多原来的三分之一,从中得到的快乐却反而增多了。
这段经历,让我慢慢领悟到重新找回快乐的要诀:
既然幸福阈值越来越高,便克制自己别时时刻刻都追求享受。
既然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便想办法多停下来尽量走慢一些。
既然得到越来越容易,便刻意舍弃一些本可以轻易得到的事物。
很难,但做到了真的很开心。
06
曾经我以为,得到意味着快乐,拥有的越多便越快乐。
长大后才发现:
有过失去的痛,才能更深切感受拥有的幸福。
有得不到的东西,才能让人生时刻有追求的方向。
正因来之不易,才让我们学会珍惜已有。
快乐一直都在,这个世界的样子从未改变。是我们看不见,亦或得到了又视而不见,才觉得它出了问题。
或许,这是每个人都要持续一辈子的修行。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分享点赞支持阿何哦
阿何,清华大学理工男,职场充电宝&唯库创始人,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国内知名个人成长研究者,个人公众号: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阿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